教育首页推荐婚姻育儿

如何让孩子读诗

2018-09-29  本文已影响14人  白露Lin

想借这篇文章,分享这断断续续的半年来,和孩子共读古诗的体验,如果各位有好的建议,欢迎留言共同探讨。

其实今年四月份去苏州玩之前,我曾经下过一次“决心”,让我们家小朋友读背古诗。

在当当实体挑选《凯叔声律启蒙》时,翻到“凯叔古诗文”系列其中一本,对里面有句话印象深刻:

“让诗词走进孩子心里

背诗不如懂诗 懂诗不如爱诗”

这样的诠释正中我心。我并没想追求那种器宇轩昂、滚瓜烂熟表演式背诵。亲妈的期待很质朴实在:想趁着还没进入“功利”的应试体系前,每天一小段亲子共读的,让她碰触,感知这部分文化,既是文化底蕴上的浸润积累,也滋养丰厚她以后的人生。

亲妈我本身并没有如《诗词大会》的选手们那般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我珍重诗词歌赋的价值,认为它们不仅仅只是死记硬背的考点,或用于人前展示才华的道具。

在“从前慢”的年代,旅途中偶遇一处静谧幽深的当季好风景,可以停下来,细品一番后留下笔墨。

在交通闭塞,生死由天的年代,分离常带着“唯恐一别即永久”的深情。

诗词首先是个人感受,记录过国破家亡的茫然痛心、写下了命运颠沛流离的落寞失意、描绘过理想的燃起和幻灭……

诗词语言无比精炼,又无比丰富细腻,有“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傲骄畅快,也人生困顿时,心境悲凉地怀念早逝的最爱“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别人的人生体验,流传下来字字珠玑,慰藉着古人来者,碰巧相同的心事。这是一种东方文化里独有的意境和情感美学,温暖、熨帖、微妙。

好了,词穷,装逼到此结束,此为分界线。

…………………………………………………………………………………………

美好的理想嘛,广大亲生的家长都有,道理大家也都懂。在常有“对牛弹琴”感受的幼儿教育界,能落地的操作才是大家刚需。

四月份虎头蛇尾的“古诗计划”执行的成果是《春夜喜雨》和《枫桥夜泊》。后面随着亲妈工作进入忙碌季,回家理直气壮地慵懒躺倒,我们家孩儿除了有一搭没一搭地复习一个英语课外班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很“不学无术”地晃荡过了整个春天和夏天?

蛮奇妙的一件事是,出门磕磕巴巴背得勉强的《枫桥夜泊》,去苏州寒山寺真身转悠了一圈后,可以正常背下来了。想起汐汐妈的感慨,说孩子每出一趟门,都会成长不少。

所以,我自己此行得出的感悟是,有时间有条件的话,除了迪士尼、长隆,这种看上去特别适合带孩子去玩的地方,还可以尝试去一些历史的地方。去之前一段时间,家长可以事先做做功课,了解一些相关典故,当故事讲给他们听。

到了当地,当听说过故事的和实际所见对上号,激发出来的好奇,观察,对孩子来说是很特别的体验。

九月份开学上中班之后,看到闲得冒泡的她,经常发明些难以理解又折腾我们的玩法,我觉得很有必要每天有点固定任务,缓解下老母亲的内心,在教育上产生的蹉跎荒废感。

趁她有次玩得尽兴,心情蛮好的时候,我向她提议:“以后我们每天读一会古诗好不好?”说好后,还跟她拉钩确认。 “拉钩”这种订立契约的方式,对我们家孩子来说还挺有仪式感,她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地答应了。

接下来怎么操作,怎么坚持,才是不间断的终极考验。我一开始当然想探索让我们都“舒适”的方式,最大可能维持“母慈子孝”、““温馨平安祥和”的场面。

几年教育行业的经历,让我对这个阶段孩子的尿性会比较了解。我一开始是很真诚地在手机上,每天定十分钟读诗。

循循善诱(Wei bi li you)执行了两三天之后,判断她应该能坐住多一会儿,我欺诈性地在计时上做了手脚,比如在明明剩下一分钟的时候,按下暂停。所以实际时间就慢慢从十二分钟,延长到十五分钟,到现在坚持了二十几天,能坐二十到二十五分左右。

不要误解不要羡慕,虽然听起来读了二十几分钟很了不得,但绝不是那种你们以为的、屁股钉在椅子上的“认真学习”式坐法。尤其到后五六分钟,不耐烦地歪七扭八,跟无脊椎动物一样。亲妈会忍不住怒吼两句。

读书的时候母慈子孝?宁静祥和?好像不存在的。

只是有次因为她偶然问个问题,我感知到了一些新的东西,也尝试把相关的历史,背景,感情因素之类的细节讲给她听,发现既满足了她的好奇心,加深了她对于诗歌的理解和记忆,也让她保持专注。

我买回的其中一个版本里,有首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插图画着项羽乌江自刎,虞姬殉情。她最先是被图画上虞姬好看的衣服吸引。

“她在干嘛?”

“她爱的要死了,她很伤心,也想一起死去陪伴他。”

“为什么她爱的人要死?”

“以前打了败仗了,敌人会杀了他们,在这之前,他们可能会先杀了自己。”

读《别董大》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我随口告诉她,这是诗人写给好朋友的。

“他们为什么要写给朋友?”

“朋友要去远方了。”

“去干嘛?”

“工作,或者打仗。以前生活条件很不好,没有很多药,很厉害的医生,一生病可能就会死掉,生命很脆弱。打仗也可能永远回不来。”

“脆弱是什么意思?打完仗不是就可以回家了吗?”

“打仗可能会被敌人杀了,死了之后尸体被埋在当地的荒漠,再也见不到家人。是不是很悲惨?”

“嗯。”

我忍不住问了个很重的问题:“如果妈妈死了你会不会很伤心?”

她愣了一会儿,低头不语。

不得不承认,虽然很多这个年龄的孩子看起来大大咧咧,刀枪不入,但她们内心能体会感知的情绪,远比能说出来的丰富。所以对于比较大些的孩子,诗歌是丰富她们的情感体验的很好载体。

作为知根知底的亲妈,透过她从飘忽到伤感的眼神,掩饰不知所措的小动作,我知道她内心在翻涌。

在开始之前,我从未想到过,因为这些互动交流,读诗时间同时也会是我们亲子间很有质感的special time,间接地探讨着历史、人生、命运、爱情、友情。

每天短暂的十几分钟,未必会对她未来的人生,我们的生活有多大影响,但每每感情碰撞的瞬间,我觉得就为每晚临睡前,我们之间升腾出来温暖又微妙的氛围,这样的坚持也是值得的。

在半年之前,我是开着喜马拉雅的诗词栏目,让她磨耳朵。当时很开心有字正腔圆的版本,自己乐得清闲。

直到后来我们正式开始亲子共读,我才清晰地感悟出,开着音频和她一起读,一起交流引导的差别在哪。

音频的内容,每一遍都以同样的语调速度重复,很多还没有释义,既然这样,那磨耳朵的意义就仅为了纯粹记忆背书了。对于大些的孩子来说,比如四岁以上的,和她们探讨内容,引导他们对世界,对生命产生更宽广的好奇和理解,也许会有更高级的价值。

工作中也常有些忙碌的家长会焦虑地咨询,如何跟孩子进行高质量的亲子互动。工作生活的压力是长期客观存在的,工作多少时间,承担多少角色,越来越不是我们一己之力就能做出决定。做些不一样的尝试,也许会有意外的收获。

说到安排读诗时间的这个问题,我也曾经有过困惑。排在睡前呢,就比较容易看到她读到后面几首时,打着哈欠搓眼睛。我一度考虑过是不是要提早,安排在晚上七八点左右。

细想之下算了,一是我回家时间经常比较晚,家里没有别人可以操作这项“执行难度高的引导任务”。二是我觉得睡前的氛围最好,常会引发不一样的交流。

另一个就是让她愿意重复。让这么大的孩子,经常不愿意做同一件事,把它做到更熟练更好。

因为读了二十几天,有一定的积累量,我现在采取的方式是,前十几分钟我让她复习、指读已经熟悉的古诗,引导她慢慢平静下来,进入学习状态。

这个阶段她注意力相对集中,也比较自信,很爽快乐意接受这个方式。读背得相对熟悉的,让她自己选喜欢的小贴纸,贴在诗旁边空白处。

操作起来,要注意的是,评价,奖励的标准不要订得太高,比如要背下整首诗的时候,才给个什么什么,NO。尤其是一开始,有一点兴趣,一点进步就要及时,精准地给予肯定。

比如她刚开始读一首新诗时,只要专愿意心跟着我读两三遍,我就让她选贴纸。

还有就是给他们选择权,促进主动参与感。每晚复习前面几首熟悉的诗词后,我让她自己选一两首自己喜欢的新诗。这些新诗,就又是明天“读旧诗”环节要重复内容。

在读诗的过程中,小朋友常惹人上火高血压,也常因为她的“天真无知”给我们提供不少笑料。

某次坐如针毡,她不耐烦地问:“这些古代的人都不上班的吗?为什么一天到晚在写诗?”

最近背杜甫多了,她又嫌弃人家:“杜甫为什么那么爱写诗啊?”

大字不识几个的她,听到《曲池荷》里“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问:“为什么,他要在秋风里洗澡”。

前天,忽然拿着一把破扇子,披着hallo kitty 的粉色头纱,一扭一扭地靠近我,问:“这是不是轻罗小扇扑流萤?”我勉强说是,于是,她那个晚上都不能好好走路。

最近有人咨询适合适诗词版本。确实,对于亲子共读,排版,字体(保护眼睛)也都合适的书,我也是到市面上最大的两家实体书店,精挑细选过目,有兴趣的请关注下一篇相关推送

最后,有句话与大家分享:诗教,最可贵的点,不在于文字,在于性情,在于原生的感动。这种体验的获得,一定是自然的,而不是强加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