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说唐诗||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压全唐”?(
1.“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样通俗的内容把“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这么重的句子收掉之后,第一个段落就此结束。
下面又是一个让我们产生思考的句子:“不知江月待何人。”其中的“待”字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字,这里的等待是指江山有待,他觉得江山在等什么人。
“不知江月待何人”其实有很大的暗示,在这个时刻,这个春天,这个夜晚,在花开放的时刻,在江水旁边,他好像被等到了。这其实透露出唐诗中非常值得思考的自负感。
接下来“但见长江送流水”,在中国文化中,水的象征性非常明显,一直代表着不断流逝的时间,如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时的张若虚,觉得宇宙间有自己不了解的更大的时间与空间,刹那间,他个人的生命与流水的生命、时间的生命有了短暂的对话。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一直在为文学的形式做准备,但始终没有磅礴的宇宙意识出现,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大宇宙”意识,一下被提高到惊人的状态。
唐代其实是我们少有的一次“离家出走”,个人精神极其壮大。张若虚问到宇宙问题时,我们会感觉到他很大的孤独感,此时他面对的是自己,是宇宙。但他对孤独没有恐惧,反而有点自负。
我们在读此诗时,在看诗人一步一步地推进,把很多东西拿掉,最后纯粹成为个人与宇宙之间的对话。“不知江月待何人”的“待”字一出现,唐诗的整个格局就得以完成了。你看,无限的时间与空间都在等着诗人,这是何等的骄傲与自负。
2.“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第二段从宇宙意识转到了人的主题。
前一段是关心宇宙的本质,后面一段是关心人间的情。人活在世间有两个难题:一个是宇宙间“我”的角色,一个是人间情感中的角色。
张若虚在宇宙主题和情感主题之间用了一个比较单纯的转折方法,“白云一片去悠悠”其实是即景。我最佩服张若虚这首诗的原因是轻与重可以交错到如此自然。
通常“语不惊人死不休”以后,真的是无以为继,可是他却平静地说“白云一片去悠悠”。我每次读到这,就有一种“恨意”。因为在创作中,真正难以超越的是这个部分。写到最好的时候收不回来了,这是很常见的情形,张若虚却处理得如此自然。
“青枫浦上不胜愁”这里开始触及情绪了,诗人没有告诉我们他到底在为何而愁,这时他看到有人划着一叶扁舟,就问“谁家今夜扁舟子”。
“今夜扁舟子”其实是写实,但是“谁家”跟诗人并没有关系,其实诗人一直在扩大他的生命经验。“谁家”是扩大,下面的“何处”也是一种扩大。
“谁家今夜扁舟子”带出“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定有一个女人在某个月亮满照的楼上,在怀念这个“扁舟子”,这根本就是一种猜想。
“何处相思明月楼”是在呼应“何处春江无月明”。后者扩大了宇宙体验,前者则扩大了情感经验。
这时我们开始有些明白诗人讲的“不胜愁”是什么愁。是离家的愁,是与爱人分离的愁。他借用“扁舟子”推到了“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个女人可能根本就跟“扁舟子”没有关系,只是诗人对于爱的幻灭感。之后他开始用超现实的方法追踪那个女人。
3.“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人开始想象那个女人的样子,“可怜楼上月徘徊”的“可怜”也是他的主观推测,他想象着女子睡不着,月光在一寸一寸地移动,诗人从旁边的空间与状态太形容她的孤独感。
“应照离人妆镜台”,这个画面实在漂亮,闺房的阁楼上有一面镜子,被月光照的发亮,月亮也是一个镜子,两面镜子一起构成这个画面,诗人是个好华画家。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诗人没有直接叙述离开爱人的悲愁,一直在用周边的场景带出情绪。
诗人反复地讲“月徘徊”、“妆镜台”,“卷不去”、“拂还来”时,这种介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的状况,既让人难过又让人魂牵梦萦。
“卷不去”与“拂还来”时非常好的对仗,只有唐诗才会有这么讲究的对仗关系。“白云”和“青枫”也是对仗,颜色对颜色,名词对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文字的精练度在唐诗中达到了一个极致。
诗人从女子的哀愁、空虚,转入到重要的深情当中,转入时间和空间的无限当中。因为有生命的牵连和挂念,才会觉得生命有意义,即使“扁舟子”和“相思明月楼”都是虚拟的。
蒋勋说唐诗||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可以“孤篇压全唐”?(二)4.“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前面十六句是在描写人和大自然的对话,后面的部分与情感有关,它的重要主题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相隔甚远,如何也是望不见的,人在现实的绝望中,会产生一些愿望,这才产生“愿逐月华流照君”这样的句子。
但愿化作一片小小的月光,流照你的身上。相隔千里,中间唯一能连贯的东西就是月光,诗人用到了月亮的主题。
现实有阻隔人的力量,只有大自然会将其连接在一起;月光本是无情的,可在这一刻,刚好变成将两个隔绝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力量。
一个非常深情的句子之后,诗人会带我们回到现实:“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鸿雁飞走了,不记得自己留下了什么,可河流记住了,记住了光,影。鱼龙翻跃并不知道波纹的存在,但是水记住了。
张若虚从“扁舟子”开始,带出虚拟的“明月楼”、“女子”,他说,如果你对生命有深情时,一切看起来不存在的东西,都会变成你在意和珍惜的部分。这时“愿逐月华流照君”就有了具体的意义。
春天、江水,花朵,月亮,夜晚,对于其他的生命可能不重要,可是对这天晚上的张若虚来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有意义,然后他留下了这首诗。
一千多年后,我们在一个好像跟诗人毫无关系的环境里,读这首诗,我们感受到了张若虚当时感受到的生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