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监测篇之 3. 糖化和血糖我相信谁(下)?
提纲
对患者而言,每次看门诊都辛苦等待几小时,之前还查了糖化,但明明糖化没有达标,医师依旧没有调药,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糖化血红蛋白高就一定要调药?是不是糖化控制正常就不需要监测血糖?今天我会为大家答疑解惑。
是不是糖化控制正常就不需要监测血糖
自我血糖监测如同学生们平日小测验,糖化算是平均成绩,患者血糖波动大就像学生成绩不稳定,虽然高低差异,学期平均下来成绩还算过得去,但有些同学成绩非常好而且稳定,平均成绩也很好。因此,如果糖化控制正常,一反面确实血糖好,另一方面高的血糖被低的血糖拉了下来,但其实是非常危险的状态。所以自我进行血糖监测很重要。
另外,糖化如果控制在非糖尿病患者的“正常水平”,通常在6%以内,尤其要警惕有无低血糖出现,需要多次测定餐前和睡前的血糖,看看有无低于4.4的状态。通常这种情况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但是出现了无感知的低血糖。
每天监测血糖能够立即反馈生活用药的信息,糖化3-6个月才测定一次,调整血糖的反应速度太慢,因此最好是在看诊的时候既进行了多次血糖测定,同时又有最近的糖化血红蛋白结果。
为什么糖化测未达标,医生却不调药呢?
只有糖化结果,而没有一次血糖值的情况下我不会轻易给患者调整降糖方案,特别是具有强效降糖的药物。一方面糖化可以受到很多因素的干预影响它反映血糖的真实性,怕因为贸然调药出现低血糖;另一方面,有时候可以通过加强血糖监测,患者主动调整了生活方式后也可以达到降糖的目的。
为什么糖化没有测“准”呢?
会不会餐后测定糖化,会影响准确性?亦或是这几天感冒生病影响了糖化?影响糖化最多的因素在于影响血红蛋白更新的速度,既可以增加也可以降低糖化水平。比如贫血、出血、妊娠。某些药物,比如大剂量维生素C、维生素E、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不同种族和民族的糖化也会有差别,美国黑人糖化就比白人高0.4-0.7%,我的团队也观察到藏族患者糖化水平略高于汉族患者。因此,如果糖化不能反映平均血糖水平的,建议多监测指尖血糖,帮助医生进行药物调整。
糖化增高能否诊断糖尿病?
之前提到糖化可以作为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是有前提条件,就是糖化测定的结果得到了认证。换言之,没有经过认证或者集中考评没有通过的实验室测定的糖化就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国内医疗机构众多,层别差异大,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国还没采用糖化这个指标诊断糖尿病,而只用于判断血糖高低趋势。另外,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上面也提到了不同民族糖化的差异,如果要采用这个指标,还要分别界定不同民族的诊断切点。因为上述原因,我们目前还是需要采用全世界通用的75g葡萄糖水负荷试验来明确。
最后,虽然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值的因素很多,它依然是我们长期判断血糖是否达标最重要的因素,依然需要您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检测,同时配合平日的指尖血糖测定,不断给自己正向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