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烟火》QAS读书笔记
Q1、《人间烟火》讲述的主要内容。
A1、第一部分,被高楼遮挡的棚户区家庭,正在上演着怎样的人间烟火?
故事在改革开放之际的东北拉开序幕。
这座城市在短时间内就发生巨大变化。原来坑坑洼洼的土地成为宽阔的柏油马路,马路旁十几栋高楼平地而起,光华街成为市中心最繁华的街道。
然而,在这条街的最尽头,却有一处与繁华都市格格不入的棚户区,葛全德一家就住在这里。
葛全德和老伴孕育了三个子女,大儿子葛玉明,二儿子葛玉龙,以及小女儿葛秀娟。
一家五口挤在一间破旧的半泥草房里。房屋经久失修,常年漏水,但一家人的感情却坚固不摧。他们相互关怀,彼此体谅。
A2、第二部分,被权势欺辱的底层青年,该如何走出一条理想的人生之路?
1、当葛秀娟得知自己被分配到商业局的幼儿园当老师时,一心为这份高尚的工作感到骄傲。
然而,她的美貌,却给她惹来了巨大的麻烦。
正是因为经历了黑暗,秀娟有了直面残酷的勇气,也更清楚了人生的价值与方向。
她决定,以后要悉心教育祖国的花朵,让他们全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是危害社会的毒虫。
2、葛玉龙不仅被夺走了他理想的工作,还被抢去了他心爱的女人。
而他,连一个诉苦的地方都没有。
3、葛家兄妹的遭遇,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底层青年的艰难处境。
仅仅凭借年轻人的信心、斗志和勇气,和现实对抗是不够的。
要想扫清社会上的污浊之气,还需要更强大的双手,更有力的支撑。
此时,一股更为可靠的力量,已经开始默默行动,准备将恶势力一网打尽。
A3、第三部分,当善恶交锋时,正义的人们如何携手站起来,为这座城市扫清了黑暗?
故事的结尾,葛全德父子领导施工队顺利完成了一所大学的扩建,被学校公开表彰。市长的儿子因为受到父亲的鼓舞而选择去西北建设边疆。
一队扛着铁锹的战士,正精神饱满地赶往光华街参加义务劳动。
市长在窗前,望着如今的市容,预感到一股比大风更加强劲的力量,将会扫荡这座城市的所有肮脏,从而给人民的生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再是灾难和摧毁,而是再次燃起的信心与希望。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纵观全书,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将葛全德一家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20世纪中期城市建设、返城青年就业问题的真实景象,揭露社会中以权谋私的黑暗状况,有浓厚的批判主义思想,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而后半部分,从商业局长的“铁面无私”,到公安局长的“大义灭亲”,再到八级狂风与“整党运动”的象征呼应。故事节奏逐渐加快,矛盾在短时间内集中爆发,结尾又得到理想的升华,是典型的戏剧笔触。
Q2、我们该如何看待梁晓声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理想结局与戏剧色彩呢?
A1、其实,这源于作者的文学信仰。梁晓声曾说:“我们批判假恶丑,最终都是为了守望真善美。”
梁晓声站在平民立场,讽刺“权贵”们以权谋私的卑鄙与精神生活的苍白,书写底层人民勤劳踏实的本性与精神上的充实富足。
最终目的是在“灵”与“肉”的抗争中,坚守灵魂的高尚,主张回归质朴人性。
而光明的结局,并非对现实的粉饰,而是对理想的展望。
正如梁晓声所说:只要太阳还从东方升起,这世界就不该只有恐怖和惩罚,血和眼泪,还要继续有歌声,有小说,有诗,有美,和所载负的情愫、思想与祈祝。
A2、葛全德一家的相互扶持,让我们看到了贫苦下的温情与希望,品味到“人间烟火气,最抚世人心”的真谛。
葛家子女的坎坷经历,让我们领略到理想在现实面前的不堪一击,体会到充实精神,磨砺人格的重要意义。
而“邪不压正”的光明结局,让我们明白了梁晓声所传达的文学目的:无论世界是多么危机四伏,文学始终不该放弃对真的追求,对善的歌颂,对美的塑造,以及对光明未来的展望。
S、《人间烟火》,作者梁晓声。这本小说被看作是《人世间》的框架与雏形,因为它同样立足于平民视角,展现小人物在大时代下的生存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