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狮专家微课笔记

20190218-儿童情绪智能1——提升宝宝情商发展的密码

2019-03-26  本文已影响6人  毛豆妈妈1

课程名称:儿童情绪智能1——提升宝宝情商发展的密码

课程来源:可可狮育儿学堂

授课时间:20190218

主讲老师:杨煜涵

整理人:秋天的雪

校对人:棉棉

编辑人:毛豆妈妈

点击查看“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集体亮相介绍

嘉宾介绍:

杨煜涵

▶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TTT职业培训师

▶家庭养育高级指导师、感觉统合培训师

▶上海市科学育儿社区行项目专家讲师

▶ 从事一线幼儿教育和教师培训工作十余年

▶参与并指导十多项国家级、市区级重点课题研究

课程内容:

主题:提升宝宝情商发展的密码

了解了孩子情绪背后的发生原理、功能机制和情商发展规律,我们才能灵活运用。

1、儿童的情绪智能:自制力、情绪调节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2、情绪教养下的孩子。

3、情绪智能三维度:认识自我情绪,理解他人情绪,管控自身情绪。

4、情绪的分类。

5、情绪的独特功能。

6、情绪发展的关键期:新生儿期、6个月~2周岁、2~4岁。

7、答疑。

随着宝宝的咕咕坠地,一个个萌萌的小天使,让父母和祖辈亲人越看越欢喜,整个家庭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幸福感。然而小天使也会变身为小魔头,哭闹不止、乱发脾气、咬人打人、乱扔东西、霸道自私、胆小粘人、畏难退缩、磨蹭拖延,等等令父母头疼的问题、行为层出不穷,其实这些常见现象的背后都涉及到儿童的情绪智能,也就是目前市面上大力宣扬的情商。

一、儿童的情绪智能

情绪智能往往会在一个人获取成功的重要时刻起到关键作用。

孩子在学习各种知识的时候,大多需要运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等等,然而这些涉及智商水平的各项能力,要想稳定发展,甚至超常发挥,却离不开自制力、情绪调节能力、抗压耐挫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比如有的孩子平时学习很认真、很努力,却在每次考试时紧张得拉肚子、生病。

考场失利,让家长很惋惜“明明考前复习和模拟考都没问题啊”。

其实导致孩子考试成绩失常的,是其抗压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良。

有的宝宝本来很喜欢玩积木,可尝试垒高、造房子时,积木总是倒下,搭不高他就烦躁起来,索性把积木都摔砸在地上不玩了。

可以设想:如果这个宝宝的耐挫力、自制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发展得好,说不定他在立体几何方面的天赋潜能会得到挖掘呢。

另一方面,科学研究表明:大概80%左右的智力差异源于遗传基因。

智商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来恒定的。通常我们所说的智力开发,其实大多会受到先天遗传的局限。

而相较于智商,影响情商发展的主要因素,则为社会环境和文化差异。这意味着通过后天的持续培养、引导和习得,我们的情商能够大幅度地得以提升。

二、情绪教养下的孩子

情商之父戈尔曼就进行过有关情绪智能发展方面的长期跟踪、研究。

实证表明,从小在家庭这个社会文化环境的基本单元中,接受过父母情绪管理教养的孩子:

◍注意力集中、不易分心、专注投入程度高;

◍目标清晰、自律自信、善于调控行动过程,自主学习意识强;

◍情绪稳定,遇到生活中的难题,能及时调整自我情绪,快速适应新变化;

◍ 抗压耐挫能力强;

◍ 身体和心理免疫力高;

◍ 人际关系融洽,能理解并合理回应他人情绪;

◍ 沟通协作能力强。

这些情商小达人们,不仅学业成绩好,还身心健康、社交能力出色。

不难预测,他们未来能够更好的协调和处理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这三重人类与世界相处的基本关系,其幸福指数必然与日俱增。

三、情绪智能三维度

既然情商如此之重要,又能够通过后天的持续培养大幅提升,那我们就非常有必要在童年期,从小培养孩子的情绪智能。

那么父母应该从何处着手,开始宝宝的情商教养呢?

先来了解一下情绪智能三维度。

宝宝对自我情绪的意识,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以及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构成了他们情绪智能发展的三个维度。

情绪作为其中的核心主体,具备着不容忽视的独特功能。

四、情绪的分类

刚出生的婴儿,在一岁前就能表现出快乐、生气、悲伤和恐惧这四种基本情绪。

两岁左右,随着自我意识的萌芽,宝宝会出现沮丧、喜爱、妒忌、尴尬等复合情绪。

这是按情绪发生的不同时间顺序来分类。

而根据情绪的生理反应,表情、行为体验不同,又可以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五、情绪的独特功能

无论基本情绪、复合情绪,还是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所有的情绪都对孩子的生存和生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如新生儿不会说话,他通过微笑和哭泣引发父母的关注,或是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提醒看护者他饿了、不舒服。

这时,情绪的外在表现就成为婴儿与家人交流沟通的方式,帮助他们与生活中重要的看护人形成依恋关系。

◍ 快乐和喜爱,会向宝宝传递着“一切安好”,“我是可爱的”,“值得珍视的”此类正向信息;

◍ 骄傲的情绪,是幼儿在向他人证明“我是有能力的”;

◍ 兴趣和惊奇,可以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它们和快乐的相互作用和补充,能让宝宝继续或是重复绘本阅读、手工操作、涂鸦描画、歌唱舞蹈。

大脑科学的研究发现,在我们关注细节、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解决问题和作出决策时,跟这些智力活动有关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中控制情绪的神经回路会高度互动。

正如前面提到的,情绪是婴幼儿学习和获得经验的媒介,技能驱动、组织认知发展,也能干扰阻断认知功能。

如上所说,快乐、喜爱、骄傲、兴趣和惊奇等这些正性情绪带来的安全和踏实感,使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习得知识技能,进行智力活动的最优情绪背景。

那么恐惧、生气、悲伤、羞愧等等负性情绪,它们会带来痛苦和难受,同时干预、削弱智力发展。

所以就应该视之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吗?

当然不是。

负性情绪会发出危险或不满的信号,提醒孩子和父母“出问题了”,“事情有些不对头”。

◍ 恐惧在所有情绪中最有压抑作用,有很大的反应效能,会引起逃避和退缩行为,可同时它也反映出“我处在危险中,必须赶快逃离”的状况,让孩子规避风险,寻求保护。

◍ 悲伤会让孩子精力下降,却会引发同情和帮助,也会给到孩子时间去接受损失,缓解调整失望,以便重新开始。

◍ 生气带来紧张、冲动和烦躁不安,但又激发了孩子争取自由的权利需求,促使他们更加自信的克服困难。

不知大家还记得《头脑特工队》吗?

这部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就生动形象的演绎了宝宝各种情绪的产生及不同的功用,以及情绪记忆与孩子性格的关联,生活压力事件造成情绪失调的过程,和及时疏导而非压抑回避负性情绪的调控法则。

影片的最后,恰恰是一直被正性情绪主角乐乐嫌弃的负性情绪忧忧,挽救了情绪控制中心总部的动荡,帮助小女孩莱利接受和适应了搬迁后新的城市、学校和生活。

动画片中展现出的正是负性情绪的适应性功能,就是说情绪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并暗示他们要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这里再多解说一下,不压抑、不回避负性情绪,并不是指要任由情绪泛滥过渡。

儿童的不良情绪反应,往往是一种防御和适应的手段。

比如孩子想发脾气,一开始是为了避免痛苦的体验。

如果父母没有捕捉并读懂宝宝的情绪信号,及时疏导、解决问题,那么延续的痛苦就转变成愤怒的先天激活器。

而愤怒这种爆发式的负性情绪,极易引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且负性情绪层层叠加,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会破坏宝宝情绪的稳定性。持续的情绪困扰是因为大脑中的情绪哨兵杏仁核,不论正常还是异常情况,动则就向我们发出不合时宜的危险警报。

长此以往,会逐渐固化,不经大脑皮层前额叶的理性思考就冲动反应的神经回路,导致儿童智力缺陷,形成多种儿童情绪障碍,对孩子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产生严重影响。

所以说所谓情商教养,并不是要父母教孩子克制情绪、隐忍不发,也不是要任由孩子大肆宣泄情绪,毫无节制,而是要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绪,从而学会管理和调控自身的情绪,合理表达需求和妥善解决问题。

父母如果有意识的从小对孩子进行情绪教养,会让孩子幸福成长,受益终生。

六、情商发展的关键期

我们的情绪智能就像一个魔方。认识自我情绪、理解他人情绪、管控自身情绪,构成了情绪智能在立体相位上的三个维度。

这个魔方又有很多个面,每个面都有若干种情绪组成,但并无好坏、优劣之分,这多面、多维的情绪智能魔方,不断的组合变化,才形成了我们丰富的人生。

1、情商发展的第一个关键期(新生儿期)

对还在妈妈肚子里的胎儿来说,母亲的子宫就是属于他的整个世界,他一伸手、一抬脚就能够到熟悉的边界。然而自从宝宝脱离了温暖舒适的母体,降生到人世间,他就面临着一个触碰不到、掌控不了、完全不同的崭新环境,自然会非常陌生和不安。

当他害怕、不适和痛苦时,只能发出哭声召唤成人看护者来照顾和安抚。当然,他还会以微笑反映舒适、愉快,用皱眉、纵鼻、摆头来反映对酒气、酸味等等刺激物的厌恶。

虽然新生儿的这些情绪大多都是先天反应,却也正是父母进行情绪教养的第一个关键期。

一方面父母要在宝宝表露出情绪时,及时发现并满足宝宝的生理需求,这是排除婴儿负性情绪的最好方法,也有助于宝宝建立正性情绪体验。

另一方面,父母对宝宝情绪信息的识别和应答,可以形成亲子间安定、敏感的双向情绪连接,为宝宝在后续社会化进程中习得理解和管控各类情绪打下基础。

讲到这里,有家长可能会说:“这大家都知道呀,宝宝饿了立马就要喂奶,宝宝哭了就得左摇右晃。”

殊不知,听上去简单的道理,在实际操作时如何应对、何时回应,却另有技巧。

哭声的表达

1)饥饿的哭。

饿了的婴儿会不停地哭,这时喂奶就能让他安静下来。

如果妈妈中断喂奶,他没吃饱的话又会大哭。

2)宝宝不舒服的哭。

①尿布湿了,会哭。只要父母清洁宝宝皮肤,更换尿布,他就会停止哭泣。

②室温过低,宝宝不能睡眠,会哭。

③宝宝被惊醒,睡眠被打扰,会啼哭。

④大多数婴儿不喜欢脱光衣服,穿上衣服就会停止啼哭。

3)疼痛及肠胃不适会引起孩子啼哭。

此时父母、家人要尽早发现,才能尽快送宝宝就医治疗。

仅哭声一类情绪表现,新生儿就有这么多不同的生理需求,可见如果对导致宝宝负性情绪的来源不加分辨,不管宝宝饿了、困了、冷了、痛了,父母都只是喂奶或抱起他摇晃,持续使用单一、僵化而又无能为力的安抚方式,不仅会让宝宝十分困惑、烦躁,还会扰乱宝宝的生理反应和节律,影响婴儿的身体发育和个性成长。

有些父母搞不定哭闹的宝宝,逐渐没了耐心,就会在手足无措的慌乱状态下索性撒手旁观,他们觉得:“反正就是作,没什么大不了,哭着哭着自然就好了。”

的确,缺少及时回应和爱抚的婴儿,为了避免因哭泣而加深痛苦的体验,会慢慢停止啼哭。然而,让婴童自己来长时间忍受不适和痛苦,美其名曰:不娇惯,却实则是在回避和忽视他们正常的生理需求。

若经常如此,孩子将失去与父母建立亲密感、信任感的机会,会变得感情麻木、个性冷漠、封闭自己、疏远成人。

◆新生儿情绪教养的最佳时机

除了父母的给予要和婴儿的需求配合得当,供求协调,我们还要特别注意新生儿情绪教养的最佳时机。

哈佛大学医学院小儿科荣誉教授临床医生布列茨顿发现:新生儿在睡醒期间存在4种状态:

◍ 哭泣的生理需求时段

◍ 需求未获满足的哭闹时段

◍ 困倦时段

◍ 不哭的安静时段

其中只有最后一种状态,才是宝宝和父母形成情绪连接纽带的黄金时间。在安静的清醒时光里,宝宝感知活跃,目光炯炯,具备最适合进行情绪教养的学习状态。

然而这一时段却很短暂,仅有大约两个半小时,且并不连续,每个片段在一天当中不过10~20分钟。父母如果能抓住这些最佳瞬间,积极地和宝宝交流情感,多向宝宝传递温和的正性情绪,就能够建立起亲子间灵敏、和谐的情感纽带。

举个例子。

新生儿的视力发育尚未成熟,局限于25~30厘米范围内,这刚好是宝宝抱在怀里时,望向父母的距离。所以我们可以在婴儿安静的清醒时段,把他抱在臂弯,带着笑容和高昂清晰的语调同他互动,宝宝就能近距离观察和辨认父母的面部表情,并开始模仿。

正是在亲子间不断加强正向情感连接的过程中,宝宝意识到自己值得被爱、被关注,从而获得情绪上的安定及亲密关系中的信赖感。也只有在安全、稳定,双向情绪连接畅通的基础上,宝宝才能逐渐学会识别和理解他人情绪,表达和调节自我情绪。

相反,如果缺少了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纽带,宝宝会白白错过情商发展的好时机。

而情感交流不顺利,又会让父母认为孩子不好带,等到了孩子说“不”的这个第一逆反期,延续下来的沟通障碍,就会激化亲子间的矛盾和冲突。

父亲参与的重要性

在儿童情绪智能发展的第一关键期,最后要强调的是,父亲的积极参与尤为重要。

因为新生儿期,母亲的身体还比较虚弱,精力也有限,多少会有无暇回应宝宝的时候。父亲共同参与到情绪教养中,即会补充和放大宝宝情绪教养的功效,又能够在身心两个方面给到母亲有力的支持和抚慰。

 

2、情商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6个月~两周岁)

◍ 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开始识别、分辨他人不同的情绪,还可以根据对方的表情来调节和变化自己的表情。

◍ 6~8个月左右,宝宝传递自我情绪的能力持续增强,能够感受到的情绪和表达的方式更为丰富。如果宝宝从第一关键期(新生儿期),就同父母保持着积极的情绪交流,此时他们也会更为熟练地通过表情、言语和声调来解读父母的情绪。

◍ 9个月时,宝宝能明确辨识父母的哪些反应是对自己情绪的回应,还能意识到自己可以与他人分享想法和情绪。

之前,宝宝只是因为感受到看护者的关心而安定,父母也只能凭猜测来试探宝宝的需求。现在,宝宝不仅能切实听懂,还可以通过点头、摇头等等动作,和咿呀学语的声音来应答父母。

◍ 到了周岁左右,幼儿已能够准确参照父母的情绪和态度,适应并改变自己的情绪及行为。

比如当妈妈对某个玩具表现出害怕或厌恶的表情时,宝宝会避开它不再玩了。

给父母的建议

1)固定带养人。

对家长来说,更值得关注的是:6个月到两周岁,幼儿开始认生,对主要带养人之外的陌生人感到害怕。

如果突然和熟悉的带养人分开,会经历分离焦虑的感情创伤。

而固定的带养人和充足的陪伴时间,则非常有助于亲子间形成稳定、坚固的安全型依恋关系。

有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幼儿能够和依恋对象(一般是父母),如实分享自己的情绪,也会主动寻求他人帮助,从而逐渐学会处理情绪问题的有效方法。

遗憾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关键期,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忙碌、挣钱养家等等现实问题,把宝宝寄养在外地或祖辈身边,他们认为:“宝宝还小、不懂事,又不用上学,能照顾好吃喝拉撒睡,白白胖胖身体好就行。”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间断性的更换带养人,会造成依恋关系不稳定,进而影响到幼儿情绪的稳定性。

缺乏安全感、亲密感的宝宝,很容易发脾气,一遇到困难就会放弃,也常常会有过激的情绪和行为,或是回避、压制自己的情绪。

要进幼儿园时,宝宝很有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分离焦虑等情绪障碍。

再往后,等孩子上学,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那时候开始想要多加管教时,就会因为没有建立好亲子间安全、稳定的依恋关系,沟而不通,甚至矛盾冲突激增。

2)充足的陪伴+丰富的多感官游戏

除了要固定带养人,父母多和宝宝一起玩耍丰富的感官刺激类游戏,也有利于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形成。(这里的感官刺激的游戏,指的是比较丰富的多感官刺激游戏,通常是视听嗅味触五感,还可以加上前庭觉、运动觉这些。)

举个例子。

◍ 周岁前就可以陪宝宝玩经典的一个游戏:躲猫猫(这个有别于大年龄孩子玩的藏猫猫)。

躲猫猫,指的就是妈妈用手把脸蒙起来“妈妈不见了”,手拿开之后“妈妈又回来啦”,这种简单的形式。

◍ 身体部位类的游戏,比如“找鼻子、点鼻子,扑棱扑棱飞掉了”。

◍ 触觉游戏,比如寻找藏起来的宝贝。

拿一个袋子,装不同触觉的一些小亮片、小食物,还有孩子喜欢的玩具都可以。藏在袋子里让孩子摸,猜猜是什么?

3、情商发展的第三个关键期(2~4岁)

两岁左右,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情绪迅速分化,其表达情绪的意愿也更为强烈。此时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宝宝喜欢说“不”,有比较执拗的自我主张。

在家长看来,宝宝变得不怎么听话了,脾气也见长,哭闹起来哄不住,还耍赖。

这个让父母十分的头疼,疲惫不堪。其实这一阶段,幼儿正处在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

宝宝说“不”的背后,是在表达:“我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请让我自己来。”

所以父母不妨在安全范围内尽量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动手去尝试。

在实际的育儿咨询时,会有不少的家长对我说:“杨老师,我就是这么做的,可还是不管用啊。”

无独有偶,很多好学的父母,为了孩子又是翻阅育儿书籍,又是参加讲座培训。虽然懂了些道理,可回家照着做,却发现行不通。这是因为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存在个体差异,还有很多教养细则和技巧要点,更需要多加注意。

举个例子。

有的家长说是放手让孩子自己练习穿衣或是系鞋带,可一看到孩子太慢,就按耐不住去代劳了。

因为这一阶段,孩子刚开始学习自己练习,所以,这个现象是正常的。但是很多家长就会很着急,结果可想而知。要么孩子在家长的干涉下,压抑、累积情绪,日后总会崩溃;要么孩子越发执拗,家长也火冒三丈,亲子冲突升级,现场爆发。

不管怎样,都白白错失了培养孩子情绪智能和自理能力的良机。

碰到此类个案咨询,建议三步走:

第1步:先请家长选定一个非繁忙、非紧张时段,陪孩子练习。

工作日父母一般要着急上班,自然就没有耐心,只有适得其反的催促和批评。

第2步:帮一半,留一半。

比如系鞋带,可以帮孩子示范左脚,留下右脚给孩子自己动手。

小贴士:

1)示范的时候,最好用形象生动又易懂的儿歌,让孩子觉得有趣好玩。

比如穿衣服的时候,“穿山洞,穿山洞,一个大洞洞,两个小洞洞”;

折叠衣服的时候,“弯一弯腰,两个胳膊并起来”。

2)左脚父母可以重复示范多次,右脚却要留给孩子自己来。

第3步:别忘了及时鼓励孩子自己会穿衣、系鞋带的小小成就。

教养孩子,确实是事无巨细。不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还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家长们不要太焦虑,要知道,我们自身在情绪管理方面的言传身教会让孩子耳濡目染,有样学样。

七、答疑

问题1

杨扬洋:老师,我家宝宝两岁半,只要看可可狮就要穿裙子跳舞,不管什么时候不穿就哭闹。

答:这个年龄段正好是刚才讲到的第三个关键期,就是宝宝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总说“不”,有比较多的自我主张。

这时候,我估计宝宝是比较喜欢可可狮里面动画人物穿裙子跳舞的样子,而妈妈的苦恼是,不管什么时候不穿就哭闹。

这个正好涉及到穿衣的一个解决策略,也是一个经典案例。大概也是可以按三步走。

第1步:在她想要穿子裙的时候,不妨让她自己选择要穿的裙子来跳舞。

家长一般会碰到的难题是,在冬天或者是不能穿裙子的时候,孩子还是要执拗。第2步:在非穿裙子的季节,家长可以事先来筛选衣服,之后再让孩子选择一些适合这个季节的,她可以选择的衣服。

第3步:让她承担自然后果。

如果是不适合的场合,孩子非要穿裙子的话,让周围的同伴、老师来反馈给她,那么她自然而然就会有“下一次如何去甄选”这样的一个练习过程,让她下一次有更适合的一个决策。这就是一个逐渐习得的过程。

家长主要要分清楚是哪一个具体的场景,到底是非季节性的她要穿,还是说不适合的场合她要穿,还是说有别于你的审美观念她要穿。

问题2

建国:2岁宝宝自我情绪怎样应对?总说,孩子执拗期有什么好办法吗?

答: 刚才在课程当中讲到,在安全范围内不妨让孩子自己去多做选择,然后也可以让他自然承受一些后果。(请注意:一定是安全范围内。)

有的家长在现场咨询的时候,会问我:“孩子老是想去碰有害的东西,比方说孩子到了一岁左右的时候,他会非常喜欢抠电线插座的洞洞,比方说他会去碰翻热水,有这样的一个执拗的时候,该怎么办?”

第1步:要防范于未然。

要把涉及到危害儿童的,容易造成安全事故的一些东西规避掉。

比方说插座,现在有安全插座、防撞角,还有一些电器,宝宝在活动的范围内有危险的这些,我们都要把它放在一个安全的地方。

第2步:给孩子一些尝试的机会。

比方说他不知道热水这个概念,水很烫会烫伤他。

我们不妨给他倒一杯不太烫(有温度)的水,让他感知一下到底什么是热?什么是烫?(这个需要在家长的安全监护下)

问题3

小树叶:我家宝宝2岁,老是喜欢打人,怎么办?老是说打这个、打那个。

 

答:这个我不知道,这位家长可以详细的再描述一下。

他在家中是不是看到过别的孩子(同龄的、小区里的),或者是其他的家长有打人的动作,他只是在模仿。

一般两岁左右,在说“不”的关键期,孩子也会产生喜欢打人、骂人的行为,这时候一般都是在模仿。要告诉家长的是,在他出现这种行为的时候,可以明确的告诉他:不能这样做,这个是不好的行为。

具体下一堂课会讲到,就是情绪上接纳孩子,但是行为上要给他界限,温柔的坚持。心理学上有这么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平静的,把他的双手拿下来,抱着他,然后说:“不要打人,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我们可以去怎样做。”

也许他是在引发你的关注,是不是最近爸爸妈妈对他缺少关注了或者是怎么样。

总之模仿和缺乏关注,都是他的一个试探性的行为,这时候家长是要有一个明确的态度的。

问题4

@鹤:老师好,我家宝宝19个月的女孩,宝宝看到体形高大的男孩就会哭,不是很喜欢比她小的女孩,我应该怎么办?宝宝有时候会突然向家长脸上抓狂。

 

答:这个正好是刚才说到的认生期,就是在她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一个关键期。

这个算是正常的一个现象,慢慢的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就是爸爸妈妈、家人先和她害怕的男孩或者是她不喜欢的女孩,先熟悉一下,聊会天,说说话,活络一下氛围,让宝宝在旁边观看,感受我们逐渐熟悉的氛围。

还有见到体型高大的男孩,这个正好说明她的情绪发展开始产生新的情绪:恐惧和害怕。所以这个阶段,宝宝见到陌生人,见到体型大的男性都会有这样的情绪产生。

这时候,家长一方面要做到一个安抚的工作,事先让孩子有个熟悉的过程;另外一个方面,也涉及到孩子的先天气质(后面的课程会讲到)。

再次感谢“可可狮笔记公益输出团队”认真细致的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