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复折腾中坚定信念---《教师的使命》(1)
文质老师在《我的教育退守之路》环节中说,他是一个“往后退”的人。这使我想到“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句话,我觉得它很适用于老师的退守之路。文质老师的退守是大环境的不断改变,最后坚定了走研究家庭教育的路径。我们一直坚守在一线的老师们,我们的退守可能就在方寸之地实现广阔天地。
甘老师是一名道法老师,她讲的调皮小男孩的故事,她甚至一度觉得“自己很不好了”,这种感觉太真实了,应该所有的老师都有过类似的情绪体验吧。文质老师在书中说:“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中,一些人能够成才,而另一些人却不能?这说明,人的成长,最重要的影响并不是来自外在环境”。甘老师在自己很不好的情况下,向有经验的前辈学习,这是身边有导师,她是幸运的;以时间为轴,观察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这是在研究学生的文化、智力与情感背景;我听到的最后三问,三答,就像一个人成长的升华一样,是的,我们需要不断地精神上进行确认:我们是适合的,我们还缺少能应对复杂的素养,但可以通过反复折腾,使自己更专业更温和与坚定。这大概就是张老师所说的“生命经过反复折腾之后的重新自我认定”。我特别喜欢张老师的这段话,有必要进行重复:人总是需要重新去发现自己的。而在发现之前,有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会对自己感到自卑,感到厌烦,感到无所适从,而后慢慢地懂得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最终发现真正的自己,生命才能始终处于一种重新出发的状态。虽然我们可能对现在的自己感到遗憾,但其实生命恰恰是需要有一种保守主义文化倾向的理解力,它说的其实就是要珍惜已经拥有的,珍惜现在所有的变革、改进、改善的可能性,而不是一直展望未来。
朱老师是一名体育老师,他在三年的经历中也是“反复折腾”过,象牙塔与学生实际教学之间的距离,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的理想与学生专注力实际之间的差距,老师情绪管理与“我也需要释放”之间的纠结等等。我们可以听到朱老师在这段“生命历程所体验到的忐忑与愉悦。”这是张老师书中的话。我发现,自己任何一个时期的忐忑与愉悦都能在书中找到那种“哇,就是这种感觉”的认同感。不信的话,您可以试试。我也特别认同朱老师说的情绪管理很重要。文质老师在他的每天8分钟“文质说”当中提到“教师的第一要务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他还说“做到心平气和,其实非常不容易”。你看,超群就经常批评我说,我的表情严肃了。其实,从我的情绪上看,我自己是觉得心平气和的,但她看到后的情绪体验却不一样了。她用告诉我的方式,既让我进行了调整,她也得以解放。这是一个双向助益的过程。只要你愿意改变,情绪管理也没有那么困难,《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提到,人要心情善意与慈悲,要聆听他人背后的感受与需要。“我们需要不断地去体验这种美妙的自我疗救,才能始终保持年轻,始终保持面对困难的那种机智”。文质老师这段话,用在情绪管理当中也可。
王老师也是一位体育老师,很年轻,来到我们学校才一年。但聆听她的文字时,我们会忽略掉她的专业与教龄。这是好事,教学最好的境界就是忘掉学科,新课程标准2022版颁布后,郭华教授一再强调,不再提学科核心素养,只谈学科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独特贡献。这是奔着育人的整体目标而来的。王老师谈到了书中的灵魂五问,我也有同感,问得太好了,问到了心坎里,做为老师,我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王老师说,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灿烂的星,每一颗心都不同,每一颗心都很独特,做为年轻老师,能够有这样的认知,特别好。可是文质老师说“我们很难真实地关注到一个又一个具体的人”,这不是老师无能,而是一种现实之下的真实存在。我们必须明确知道我们能做多少,还能做多少,我们有哪些遗憾,这有助于我们更加理性地展开工作。文质老师说:“教育就是要落地到为不同的人们提供不同的教育服务,要回到一个真实的人身上,一个真实的情境中。这个是很重要的。”我们有此心,尽力就好。
最后,说说自己读这本书的感受。近来,我读书有一种习惯,要摘录下来。这本书,应该是近一年以来,在读时没有摘录的唯一一本了。不是不想摘录,而是不愿意停下来摘录。我只想一口气读完。现在读完了,我可能就要进行摘录了。但我勾画得太多了,觉得好多的句子都是精句,画了好多五星,甚至写了简短的小笔记。以前我也读文质老师的书,但没有这样的强烈感觉,我想,这应该是我成长了,终于能够贴近文质老师的文字了,能够读懂他的话语了,能够产生更多的共鸣了吧。从我认识文质老师的几年时间里,最能够想念文质老师的时候,就是我处在茫然阶段的时候。所以,能够参加的“教育行走”我会去参加,不是积极者,但我总能够在现场找回自己的灵魂。2020年,参加了在东山的写作班,那时最迷茫,不知道行政如何做教育。这在别人眼中可能是笑话,但我当时,真不知道怎么办了?我害怕迷失了自己做教育的心。还好,找回了。所以,当你迷茫时,听听他的文质说;看看他的书,参加他的现场演讲。一定要去现场,这是无法言说的美妙。
用文质老师的话,结束今天的交流:从能够改变的地方开始,从一些小事开始,你会发现一切皆可改变,也会看到教育的未来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