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教我怎样做人
我的妈妈出生于1959年,妈妈曾有一段漫长的中学生活。学习成绩不好的她念完中学后继续读中学。因为外公不想他的第八个孩子即小女儿回家参加“搞集体”的劳动,家里并不需要她来赚工分。妈妈始终没考上大学,待到要出嫁了,她才从学校出来。妈妈婚后的职业被爸爸笑称为家里的“后勤部长”。然而在平凡的生活中,妈妈却教了我们姐弟仨很多为人之道,帮助我们不断成长。
我读初中时,学习好,获得老师的夸赞,同学的欣羡。欢喜之余我竟感到同伴好友的冷淡与疏远,这让我非常苦恼,甚至在和妈妈聊天时我直接指责自己的同伴。有一次,我抱怨好友分明在嫉妒我。妈妈一边炒菜一边温和地对我说:“不能这么猜测别人的想法。即便是人家一时羡慕你的成绩,也不能说人家嫉妒你!”当时,我惊讶妈妈的反应,更觉自己委屈。妈妈怎么不同情我,反倒帮着那个朋友说话呢?我强辩道:她真的是在嫉妒我!学习不好,只能怪她自己,凭什么弄些情绪来为难我?比如有时候我跟她说话,她故意不搭理,甚至给我难堪。那时妈妈正在煤气灶上炒青菜,当即就关掉气阀,非常生气地把我赶出厨房,要我去屋里好好看看爸爸挂在墙上的字幅: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饭后,妈妈又来宽解我:你才上初中,以后学习的道路还长,或许将来工作了,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朋友或竞争对手。不管怎样,都不能说人家嫉妒你。如果这样说,就表明自己在骄傲。因为只有你各方面都做得好了,人家才眼红嫉妒。从你自己口中说出人家嫉妒你,这不分明是在说自己比别人强吗?再者,你说别人嫉妒你,在这里嘟囔着,就是说别人坏话。你自己学习那么忙,怎么还有时间论人家是非呢?我明白了妈妈对我的期望,羞于自己的无知,愤懑化作了惭愧。这墙上分明贴着的字幅,不是装饰,那些都是爸爸妈妈为了教育我们花费了心血和精力的真正意图。
那一次,妈妈让我认识到了她成天炒菜做饭的另一面。我叹服妈妈的睿智。而2008年之交的除夕,我感受了妈妈的厚道与坚持。
那年南方遭受严重的大雪灾,我家处于湖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也难逃此劫。在我老家,逢着过年,物价一般都会上涨一点,以至有一句俗话:“不打过年腊月货”。遇上大雪之灾,物价自然飞涨。雪灾造成南方城市大面积停水停电,蜡烛奇缺。我的家乡有过年点红烛的习俗,即每家每户要用红烛敬家神。即便有电,房前屋后也要燃上红烛,有讲究的农户甚至还在猪圈厕所也点着,以渲染佳节的喜庆气氛。那次除夕,据说好多地方蜡烛脱销了,我家的小商店(二十多年的老商店,从八十年代的老合作社开始经营的)还有一点存货。有一位顾客看到有红烛,兴奋不已,如寻到了难得之宝,便要把所有的蜡烛全部买下。妈妈带着歉意说不行,一共只有十一支了。那人非常不解,我在一旁也愣了。为什么还不卖啊?妈妈笑着解释:这天寒地冻的,又遇上过年,你一个人买去了,一会儿别人要买就没了。过年家家图热闹,一户买两支意思一下就行了。剩下的再匀着卖给别人。那个人一把抓着那十一支蜡烛,阔气地甩出一张百元钞票,“我出高价把这些都买下,也不行吗?”妈妈坚持说,不行!原价卖,一块钱一支,如果没零钱,我们送你家两支都行。那个人甚至想扔下钞票抓起蜡烛就跑。妈妈仍坚持劝他说,你看,我们家自己都没舍得用红蜡烛,点的都是平日里用剩的白蜡。我明白了妈妈的意思后,也帮着妈妈说服他,那位男子竟有点不好意思地把九支蜡烛还给了妈妈。后来蜡烛都是限量卖出去的。我儿时曾有顾客凭票购物的记忆,那是物资紧缺而采取限购政策的年代。而那年,妈妈的细心安排却温暖着这雪灾当头的除夕夜。
我的妈妈,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用她的行动教育儿女为人处世的智慧。
2010年2月7日星期日畈上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