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记忆
当记忆沉积到一定深度,就如老酒般散发出其特有的醇香。有些人称其为往事,有些人称其为那些年。。。。
记得大学时有位文学社学长笑说:“不是高尔基,写啥童年。”当时我笑了笑,没有回应。每代人都有自己的童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童年。不一样的回味,不一样的经历,不一样的童年。“陈初唉。。。。”记忆随着一声悠长的呼喊带我走进了儿时的时光。陈初,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之所以熟悉,因为他是我儿时的玩伴,儿时最好的朋友。之所以陌生因为我们已十六年没有见过面。陈初比我小两岁,他外婆和我是一个村的,每到周末寒暑假他都会到他外婆家住,我们村大,玩的小伙伴也多。他年龄比较小,同村的孩子都不愿意和他玩。我属于那种大人眼中话不多的乖孩子。所以他外婆每次都叮嘱他出去玩和我一起,就不会被欺负。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那时的友情弥足珍贵,那时的我们都很纯真。
儿时天空很蓝,河水也没有异味,鱼虾很多。春天是钓鱼的好季节,找根细竹子,鱼线钩砣都是在家翻箱倒柜得来的,在鹅棚边拾几片羽毛剪了做漂,再挖点红蚯蚓。一套简易的钓鱼装备就齐了。钓鱼之前得打鱼食,这样才能让鱼聚群。在家挖点糠弄点菜饼和着水捏成团,鱼食做成。村头有条在现在看来属于很小的河,但小时候没见过世面,一直以为那河很大。准备完毕,我就和陈初向大河走去,我走在前面拿着鱼竿和鱼食。陈初右手拎着家里装水用的塑料红桶,左手拎着旧方便袋装的蚯蚓。那准备大干一场的模样我至今记忆犹新。到了河边打鱼食穿蚯蚓一系列准备工作做好后开始试水深调漂的高度。五颗漂,水下三颗水面两颗。水下漂子上来两颗就说明鱼儿上钩了,起钩要快,慢了鱼儿就跑了。我边动着边说着,陈初一脸认真的看着我讲解,当时我真感觉自己是个老师。多么神圣的职业啊,可骄傲了。那次鱼获不多,钓了几条小鲫鱼。我说:“陈初你拿回去炖汤,我经常钓,有得吃。”陈初可开心了,那是他第一次钓鱼,第一次收获,那一年他十岁。
80后的童年记忆夏天是每个小孩最喜欢的季节,虽然天很热,蚊子很多,但漫长的暑假可以让这一切变得都不是那么的难熬。那时农村没有空调,电扇扇出的热风有种让人窒息的闷。早上我们一早就起床了,那是一天中最凉快的时光。大人们也早早的起床烧好早饭干农活了。早饭的小菜很简单,一般都是菜地里摘两个黄瓜就着大蒜头凉拌,那清爽的味感很好。“卖豆腐喽,卖豆腐喽”一早卖豆腐的就会去村上卖豆腐,那时的豆腐五分钱一块,大人们花一毛钱买两块豆腐。撒上盐,倒点香油,放点葱花,凉拌。那是早饭喝粥时难得的小菜。豆香伴随着麻油葱花的香味让夏天的早晨显得那么的清新。那是此生难忘的味道。早饭过后,我和陈初最喜欢的乐趣就是去钓龙虾,上午两人能钓半桶,那是我们晚餐的美味。整个暑假每日如此。现在真不明白那时为什么会有那份坚持,可能是因为美味,也许真的是因为爱好。夏日下午的时光总是那么难熬,每天几乎总是被父母强迫在家睡午觉。但总有那么几次父母不在家的时候,那时我就去敲陈初家窗户。“咚咚”两声,敲多了大人会察觉。那时可以算上是我们的接头暗号。陈初听到声音后就会以小便的名义偷偷溜出去。偶尔被大人发现了不准出去,那个午觉也是睡不着的。溜出来后那就是我们的天堂,捉知了,去采水蜡烛,成为我们暑假下午难得的消遣。傍晚是大人孩子夏日消暑的最佳时期,我和陈初跟着大人去村头的河里游泳。那时河里很干净,河水很清澈,没有玻璃瓶,没有五颜六色的方便袋,没有农药味。开始两人扒着充满补丁的汽车内胎学打水,慢慢的就学会了狗刨。河水的浸泡仿佛将这夏日的烦闷都消融了。嬉戏着打闹着就到了吃晚饭的时候。晚饭是夏日里最丰盛的一顿,炒米粥,烧龙虾,咸鸭蛋,炒螺丝。。。。。都是那时最常见的味道。偶尔大人会会清蒸个童子鸡给我们补补,真香。现在回想起已事隔多年。
80后的童年记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但对于我们孩子来说那是萧瑟的季节,落叶枯黄,也开学了,没有留下太多的记忆。只是印象中大人很忙经常吃饭时间都很不准点。我们孩子有时候会奔跑在田头,你追我赶的疯跑着。大人们的呵斥声不绝于耳。那些年我们狂奔,无忧无虑。那些年我们快乐,无拘无束。现在有一种跑步叫做锻炼,长大后再也没有一颗奔跑的心。
随着西北风的刮起,我们知道冬天来了。冬天是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季节,之所以爱是因为冬天到来我每天都会翻着墙上的挂历去看还有多少天过年。那种强迫症式的期盼会让每个孩子谈起的时候都眉飞色舞。之所以恨事因为冬天必须每天穿着厚重的棉衣裤,这严重影响着我儿时那多动的个性。还有个最根本的原因是冬天到了,期末考试的成绩直接影响着过年压岁钱能拿到手的比例。虽然有很多“别人家的孩子”,但我不是。冬天熬到了放寒假,离过年就很近了。陈初犹如暑假一般又来到了我们村。“我们去滑冰吧?”陈初提议到。我说:“走”于是我们来到了村口的小河上。儿时的冬天比现在冷,冬天河水干涸,河里的冰很厚基本上冻到底了,我们站在上面完全没问题。所谓的滑冰就是折两根枯枝做支撑,再冰上划来划去。现在看来很无聊,但童趣却不能用大人的眼光去审视。就像友情一样.
80后的童年记忆春节作为大人眼中最热闹最传统最团聚的一个节日,那在孩子眼中它绝对是一个最神圣最开心的节日。除夕大人们忙碌了一年的生活终于可以暂时划上了句号。各种鱼肉菜食铺满了八仙桌。早上村里毛笔字写得好的老人开始写对联,各家准备好红纸送去。我和陈初站在旁边看,老人们就给我们个任务,负责每家的红纸摆放,隔着摆,不能弄混。我们当时很认真的从村头开始一家家的摆好。当时真心觉得很有成就感。贴对联的时候大人们会叫我们站在远一点看,看看对联贴的正不正,那认真的态度就像在进行一项伟大的科学研究。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随着小肚子慢慢的鼓起来鞭炮烟花声就开始响起,这时我们就没有了吃饭的心思,立马跑出去看烟花,我和陈初也开始拿着在村上小店买的擦炮,哧溜星,放了起来。那时从年夜饭开始到大年初一鞭炮声此起彼伏不停歇的。晚上有些大人们把小孩领回家看春晚,大人们则自己坐上了麻将桌。春晚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就会起床,穿着新衣服别提多神气。然后给家里长辈们拜年,收着红包笑眯眯的。但大多要上交的,只有少部分留着零用钱。记得小时候的红包都是十到五十元不等。一般大人会给个一两块钱小孩零用,遇到大人们打牌赢了钱会再多给个几块。但总多有限。家里长辈拜完年就开始到村上拜年,大年初一的早饭一般不在家吃的,去村上拜年会吃到很多枣子茶,茶叶蛋。走的时候还能把糖,瓜子,花生塞满整个口袋。大年初一的主要娱乐活动就是看舞龙,唱麒麟什么的。也会把没昨晚没炸响的鞭炮拆了把火药弄出来做“炸 药 包”玩。
初二到十五几乎到处跑亲戚拜年,各家轮流请客吃饭。正月十五晚上小孩们各自拿着各种灯笼到处跑,最多的还属兔子灯,那时候的经典款。灯笼里点着红蜡烛,有时不小心灯笼就会烧起来。随着灯会的结束,年也就结束了。这是一段关于过年的记忆,也是一种再也不会重现的一代人的记忆。
80后的童年记忆上了初中搬家到了镇上,从此再也没见过陈初。他生活在我的童年里,或许那只会是童年。我们这代人的童年没有经历父辈童年的艰辛,也没感受到儿辈的童年宠溺。我们有着属于我们这代人真实的童年。我们的童年是那么的快乐却不浮躁,我们的童年是那么的单纯却不迷茫。我们是八零后,我们是生活在艰辛与宠溺之间的八零后。我们经历过清新也经历过雾霾,我们经历过乡土也经历过都市。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谁又能说不是呢?
当落日下的繁华在灰暗中挣扎,我们会努力去抗争那每一个春秋冬夏,环境在不断的恶化,何时才能找回那快乐记忆中的童年。
80后的童年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