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王子,如何变身为佛陀的?
在公元前6世纪时,兼容并包的印度教之下产生了新的宗教,比如耆那教和影响力更广的佛教。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和基督有不少相似之处,也出生在满月之时,不过迎接他诞生的只有一位智者,不是三位。
乔达摩的父亲净饭王,是生活在印度边界附近的一位尼泊尔王子,那里水汽弥漫的低地正是恒河的水源地之一。净饭王拥有三座宫殿,乔达摩长大后在这里享受着各种娱乐。不过,早期的乔达摩身上并没有他后来宣讲的那种责任感,反而经常有女性乐师陪他寻欢作乐,音乐表演完后,他还会受到进一步的款待。
他在红灯区吃喝玩乐,就像一个浪子;后来他和表妹结婚并生下了一个儿子,但这也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责任感。可突然间,出乎所有朋友的意料,他开始寻找救赎,骑着马,在夜幕之下离家出走了。他的一生,也将就此改变。遵循着印度的苦行传统,他不断折磨自己的肉体,以至于后来体重下降得很厉害,他的肋骨就像棚屋的椽子一样突出来。在苦行林中生活了很久,遭受了巨大痛苦后,乔达摩顿悟,成为“觉者”,也就是佛陀。
从此以后,佛陀开始体悟圣谛。他认为,消灭“我”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其终极目的是涅槃,也就是达到“无我”的神圣状态。通过悄无声息地灭除自我,他得到了不可言说的快乐。佛陀不接受印度的种姓制度,因此获得了很多穷人的支持。
他还吸引了富人的追随,他们在恒河沿岸的城镇修建了很多寺庙,供那些希望完善自我的人修行。佛陀还为女性建立了教团,而他的姨母便是第一个削发出家的比丘尼。
在干旱时节,佛陀四处化缘,宣讲佛法。那些给他布施食物的人会觉得他们也能感受到一点佛的神圣。和公元后在意大利中部地区驯服野狼的亚西西的方济各一样,佛陀也用他平静镇定的仪态驯服了一头大象。他的教导,后来曾被印度政治家圣雄甘地概括为:“生活不是一堆欲乐,而是一摊责任。”
在这个时代,印度、地中海东部和中国是全球最活力四射的地区。虽然它们远隔万里,少有联系,但同时又各自在蓬勃发展着。公元前5世纪80年代,已近晚年的佛陀仍在恒河流域传教,孔子正在华北地区谱写着他的那些准则,而刚刚在马拉松战役中击溃波斯帝国的雅典人,则在发展着后来让他们名垂青史的艺术与民主制度。
公元前486年,佛陀在近80岁高龄时入涅槃。他的去世在恒河两岸引发了广泛的悼念,但他的信条却似乎无法吸引这一地区以外的人们皈依佛教。
直到他死去两百多年后,佛陀的教导才时来运转,因为当时的印度国王阿育王成了第一个统一印度大部地区的帝王一一在佛陀时代,印度基本上四分五裂,由很多王国组成。
以恒河边上的一座城市为统治中心,这位强大无比的国王一一或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一成为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开始广修宝塔来敬奉佛陀的舍利。有一段时间,要不是因为国王潜心弘扬佛法,佛教或许已经被印度教更为核心和灵活的教义挤到边上去了。可见在短时期内,权力至高无上的国王是最具说服力的弘法者。
起初,最受外国人青睐的是印度教。这门善于不断自我修正的宗教沿着东南亚地区的海岸不断传播,传到了一堆别的岛屿上。印度教在东南亚的强势阶段持续了几个世纪,但随后几乎在所有地方,印度教的神祇都一下子隐退了,只剩下恒河河口外一个叫巴厘的远方小岛,还孤独地充当着印度教的堡垒。
在世界宗教历史中,印度北部可以与中东媲美,都是硕果累累的宗教孕育地。但有些蹊跷的是,印度的各种宗
教在西方世界一直举步维艰,其吸纳信徒的主要区域都在东方,而其中最为成功的征募者便是佛教,而这门宗教取得胜利的地区,在佛陀生前的时代基本上并未受到印度的文化或商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