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知己天涯会共书生活之感

名校生困境:在不断地优秀中,走向平庸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3071人  知己天涯会在简书

请思考你的生活,更多是按自己想要的来,还是更多在满足别人预期中构建,流水线产品,当够了吗?

非名校生如何争取?


一九九八年五月四日,初夏的北大未名湖,微波丝丝。矗立一旁的博雅塔,绿树环绕。

这天,是北大历史上极为不平凡的一天--北京大学迎来了百年校庆。

而那天将要发生的事,也必将载入共和国高等教育的史册。

校庆典礼现场,时任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在燕园礼堂发表《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向世界宣布:

“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高层的指示得到了迅速贯彻。不久,国务院就批准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工程。

由于此工程起源于1998年5月份北大的那场演讲,故被命名为“985工程”。

此项工程与之前的“211工程”结合,共同编织了一张官方层面上的“中国名校网”。

在21世纪初至今的近20年里,名单上的高校得到了惊人的教育资源注入。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仅2016年一年,清华大学就得到了近50亿的科研经费划拨,该数据是上百所“非985、211”高校经费支出的总和。

巨大的资源投入差异,将中国的高校布局撕裂成“名校”与“非名校”两种阵营。

一旦进入名校,尤其是顶级名校的学生,往往都被认为是出类拔萃,光环披身,成功从此不远。

的确,如果按照现行的成功评价体系--即赚钱能力来衡量名校与非名校学生的差距。前者对后者可以形成全方位的碾压。

无论是全国大学生毕业后一年薪酬排名表,还是毕业后三十年薪酬排名表,都与武书连高校实力排名在趋势上保持高度一致。

名校学生“优秀”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从不间断”。这有点类似于詹姆斯•乔伊斯在《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所说的那样:

当一名学生踏入名校大门的那一天起,就会有一张大网把他罩住,防止他飞翔。

同辈压力以及外界期望,可以产生一种强大到令人窒息的环境惯性,会不断地逼迫他们追逐一个又个优秀。

无论是考证、实习、就业、还是继续深造,他们都必须在同龄人中走在最前端--他们几乎不存在逃离这种惯性的可能。

在巨大惯性的推力下,他们取得一个又一个耀眼成绩,但是如威廉·德莱塞维茨在斯坦福开学演讲中指出的那样,他们可能会失望的发现:

自己在不断的优秀中,走向了平庸。

芒陷阱

这是最容易陷入的一个陷阱,我把它称之为“光芒陷阱”。

名校学生无论在天赋上,还是在资源上都具有巨大的优势。他们本可以在大学期间找到自己专属的人生方向。

然而,少数几个特定职业所散发的光芒,成为他们难以抵挡之诱惑。他们不得不在追逐这些光芒的过程中,投入极大的精力与时间,而忽略了其他多种人生可能的存在。

过去的求学、考证、升学成就,会使得他们产生一种“这次我也一定能行”的幻觉,但他们却忘记了,凡是光芒最盛处,必定也是名校学生扎堆之处。

他们在其它地方本可以大放异彩,却只能将自己的才智消耗于名校生之间的惨烈肉搏战之中。

近几年最典型的,便是投行、咨询、四大等“光芒职业”中的激烈竞争。

相当多的名校学生会掉入“光芒陷阱”而无法自拔,丧失本可以大有所为的其它人生机会。

在求学阶段一连串优秀成就的反衬之下,毫无抵抗,而又无可奈何地走向平庸。

“既得利益者”般的守旧

名校学生,都是中国优质教育资源的既得利益者。凡是既得利益者,无论是政治利益、经济利益,还是其他任何利益,都有一个刻在骨子里的特点:

希望维持现状。

而这种守旧的特点,在名校学生身上也同样存在。

从踏入名校大门的第一天起,他们就已经被赋予了一种无法抗拒的使命:延续自己既得利益者的身份,从教育资源起步,逐步向职业资源、人脉资源过度,并最终落实到金钱资源上。如此,便产生了种种怪像:

东部某顶级高校副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呵斥般的要求研究生在学校里面专心学习,不要浮躁,却依然抵挡不住学生潮水般地涌向陆家嘴各大金融机构。

沪上某高校,出现了从大二开始学生大规模外出实习的奇观,甚至由此在校内催生了大量的“收费代上课签到”产业。

既得利益者最担心的,是失去既得利益者这一身份。

可悲的是,不同于政治或者经济既得利益者地位的稳固性。稍有不慎,占据优质教育资源的名校生,就会在其他资源的争夺战中败下阵来。

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者身份的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划入了守旧与短视:

既然无数的经验已经证明了名校title+实习+考证,可以大概率为我带来高薪职位,从而维持资源获得者的身份,那我还有什么理由要去做其他的尝试呢?

于是,斯坦福的那场开学演讲中的那句发问,就变得格外刺耳:

“你是如何从活泼能干的19岁年轻人,变成了只想一件事的40岁中年人?”

何解?

1)趋势性问题无法改变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永远是社会的评价标准的投射。

当国家危难,强烈的爱国主义成为最迫切的要求时,最先走上街头的是大学生。

当社会笑贫不笑娼,物质成就变成唯一衡量标准时,最急功近利的,也是大学生。此种趋势性问题,无解。

2)个人:有一天醒来(Waking up oneday)

“哎,我爸爸曾经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现在除了谈论钱和肝脏外再无其他。”

当四十岁的你,听到这句话时,失落的中年危机感,便可能潮水般向你涌来,这与金钱无关。

解开这个魔咒,我们必须要在年轻时直面自己的各种可能性,明白现在所奔逐的各项目标,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始终对“可能性”保持开放,当“有一天醒来”,便从此奋不顾身。

愿你

随千帆历尽沧海,归来时少年依旧


增删润色——知己天涯会会长Samuel
作者知己天涯会成员赵增辉,现在就读于复旦大学金融系
爱思考的你,请点击红心支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