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可不真只是简单那么简单
翻开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第一章“人类:一种也没什么特别的动物”一节,开篇惊人:
大约在135亿年前,经过所谓的“大爆炸”(Big Bang)之后,宇宙的物质、能量、时间和空间才成了现在的样子。宇宙的这些基本特征,就成了“物理学”。
在这之后过了大约30万年,物质和能量开始形成复杂的结构,称为“原子”,再进一步构成“分子”。至于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它们如何互动,就成了“化学”。
大约38亿年前,在这颗叫作“地球”的行星上,有些分子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别庞大而又精细的结构,称为“有机体”。有机体的故事,就成了“生物学”。
到了大约7万年前,一些属于“智人”(Homo sapiens)这一物种的生物,开始创造出更复杂的架构。而这些人类文化继续发展,就成了“历史学”。
……
不知道别的读者是怎么阅读的,我可是被作者开篇大手笔的勾勒给震惊了。可能,作为一名文科生,我似乎从没有认真思考过中学时代所学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学有历史学的本质问题,就是究竟这几类学科讲述什么,它简明的定义如何表达。
更让我敬佩的是,对宇宙、生命、人类、历史,他竟然只用区区135亿年前、38亿年前、30万年前这些宏阔时间概念,轻轻松松就几句就打发了,这类又要是遇到喜欢掉书袋的老先生,不写一部百科全书怎么能切入正题、讲述清楚呢。
这是一种大视角,站在从动物到上帝的视角,俯视众生,俯瞰宇宙洪荒。只有站得高,才显得超脱于细节和琐碎,才会大悲悯和大幽默,作者开篇就对“智人”也就作者同类的自诩伟大光荣正确的自满态度嗤之以鼻,认为人类是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
这由此让我陷入深深的思考中,能够粗线条描述一件看似宏大的历史叙事,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是网络时代码子工作者必备的一种核心本领,很早就有过这样的课题追问:信息大爆炸时代我们该如何获取需要的信息?
早在1999年,人类还没有一脚踏入新世纪时,我第一次听到了“知识经济”这个当时还很时髦的词汇。我所读的高中邀请所在地的一位副区长,为在校师生作关于知识经济发展展望的报告。其实,当时一点也没听懂,不过,“知识经济”这个词语倒是深深扎根我当时年轻的脑海中。比较遗憾的是,此后,许多年我也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知识经济”,“知识经济”是知识+经济吗?这难道又是一场贩卖灵魂的商品运动。
直到进入大学,开始较深地接触互联网,对各类资讯获取之迅速和全面有了更深刻直观的了解,同时对惭惭开始泛滥成灾的信息知识推送轰炸有了切肤之痛后,才似乎真正理解“知识经济”的图景可能是什么以及带给人类社会的喜与忧。
现在看来,知识经济,就是一种利用知识、智能、信息对人类生产生活及各种工具运用赋能的经济社会形态。
写到这里,我都有点飘然了。知识经济下,拥有抽丝剥茧、去粗取精、辨伪识真的广博的知识阅读能力,再加上纵横多学科、往来天地间、睥晲人鬼神的超凡的知识解读能力,也许就能在智能化、融媒体崛起的新码字时代码出一片新天地来,成为某一行业自成一派的研究型明星。
看来《人类简史》可不真只是简单那么简单,单凭尤瓦尔·赫拉利这种区区几百万字就想写就人类历史本源的野心,人类历史上除了《圣经》这部宗教书籍做到过,——可那有宗教信仰的原因,其它还真没有人实现过这伟大的使命。
人还要有点野心的,不做怎么知道做不好。以我看,尤瓦尔·赫拉利就已获得了某种程度上成功,以后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