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③:你有多害怕辜负别人的期待?
回顾: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被讨厌的勇气》。
昨天,我们读到了我们人类普遍存在的自卑感,自卑感的一些特殊表现形式,以及正确对待自卑感的方式。
我们知道自卑感源自比较,而比较往往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其实质是一种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
现实生活中,我们面临许多来自人际关系的压力,比如面对他人的期待。这些压力让我们深受其恼,但却不知如何应对。
阿德勒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将在今天的内容里为大家讲述M姑娘的故事,希望你能从中找到坦然应对的勇气。
图片来源于网络
01 为什么我们总在寻求他人的认可?
M姑娘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被视为家里的希望。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便对她的学习成绩提出期望,如果期末考试双100分,过年就买新衣服。7岁的小姑娘虽然有点忐忑,好在小脑袋还算机灵,玩玩耍耍也就达成了期望。
后来目标变成维持班级第一名,一开始也还轻松,但二年级下学期不小心成了第二名。许多年后她都记得清楚,成绩单拿回家的那一刻,妈妈严肃的话语:“考不了第一名就不要去上学了”。那个时候的农村,早早辍学是十分普遍的事情,更何况还是个女孩儿。
8岁的小姑娘又伤心又害怕,把自己关在房间哭了整整一天。从此以后,再也不敢随随便便地对待学习。如果考得不好,也只好认罚,比如11岁转学后期末考试年级第五名,爸爸罚她在寒假期间把所有书本通篇背诵……
许多人都像这样,从小活在他人的期待里,自我价值依靠社会评价和奖惩机制来体现,阿德勒称这种现象为“认可欲求”。
我们从小被动接受这种评价与奖惩机制的训练,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
职场中的“认可欲求”表现尤为明显,我们通过将自我与所感受到的领导期望进行比较,会产生程度不一的自卑感,为了消除自己的自卑感以达到心理平衡,我们总是竭尽全力获取认可。
02 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中?
我们在追寻认可的过程中渐渐习惯以他人的期待为我们的目标,当这种外部的期待突然消失的时候,我们将惊慌失措。
M姑娘害怕辜负父母的期待,虽然平时学习成绩很好,但每到重大的考试就发挥失常。尤其是高考过后,M姑娘十分伤心,说不清楚是真的无法接受成绩的落差,还是害怕面对父母的失望。
当爸爸拜访完老师们归来,对她说:“你们所有老师都说,你家女儿什么都好,就是太要强,无法接受任何的失败”。
那一刻的她十分愤怒,几乎咆哮地冲爸爸吼道:“还不都是你们逼的吗?”父母一脸茫然地说:“我们什么时候逼你了?我们一直觉得你能上个本科就挺好了。”
十八岁的M姑娘有一钟“世界突然崩塌了”的感觉,原来她一直努力的目标竟是假的。
很多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期待与别人真实的期待或许并不相同,如果不能将别人的期待与自己的期望相结合,一旦真实的期待被揭穿,我们长期的努力就好像个笑话。
好在幸运的是,M姑娘很快进行了内省,发现追求进步其实也是自己的强烈期望,只是习惯了被期待以及对抗懒惰的需要,才将一切压力都归咎于外部。
但很多人并非如此幸运,而是真实地苦恼于满足别人的期待,以致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03 不能承受的自由之重
尽管苦恼和不满,很多人依然选择按照别人的期待活着。
有人安排我们的人生,虽然会让我们感觉被剥夺了自由的权利,但相对于“自己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并朝着一个未知的方向孤独地前进”这种苦差事,前者似乎更简单和容易一些。
辜负期待意味着可能不被认可,甚至被讨厌。不想被讨厌,是人类本能的“倾向性”,按照这种“倾向性”,就是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石头自斜坡上向下滚落。
图片来源于网络而自由,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一味寻求认可,则是像滚落的石头一样不断磨损自己,直至失去所有棱角变得浑圆,再也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可并不是所有人都具有对抗“倾向性”的勇气和力量,或许也曾尝试,但终因无法承受自由之重,任由自己在滚落中面目全非。
04 改变自己,世界因你而改变
十八岁的M姑娘虽然通过内省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心理解脱,但害怕辜负他人期待早已成为根植在性格中的习惯。
二十三岁作为实习生初入职场的时候,她谨小慎微、眼神闪烁,总是害怕说错什么、做错什么,有时甚至因为觉得自己说错了一句话就耿耿于怀一个月。她在那样的状态下坚持了近一年时间,在毕业季到来前选择了离开。
M姑娘再一次进行了深刻的自省,曾写下的那篇《遇见我》便是当时的心理独白。她在文章中引用了十二的一句话:“缺乏笃定的世界,迟早会让一个女人失心疯。”她用了大量类似“茫然若失”“不知所措”“焦躁、抑郁、疼痛、深刻的孤独……”“彷徨、纠结、犹豫、沉默……”的词句来描述迷失的自己。
二十五岁的她开始思索“我是谁?”“我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这些人生的命题。
自那时起,她决定砍断自己的“格尔迪奥斯绳结”,从此要在内心里立一根屹立不倒的神针。
或许因为有了无所畏惧的勇气,仿佛发生了奇迹。因为有自己笃定的原则,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
又一个五年过去,三十岁的M姑娘有了一颗越来越坚定的心,用不怕失去和不怕被讨厌的勇气,推着因“倾向性”总想滚落的自己,一步一步艰难但沉稳地前进。
M姑娘是我,我希望也能是你。
【结语】
今天我们以M姑娘真实的例子向大家讲述了阿德勒关于“认可欲求”、面对他人期待、选择自由的勇气等内容,希望同样迷失的人能找回自己。我们人生中还有许多人际关系的烦恼需要处理,比如亲子关系,阿德勒又会给我们以怎样的建议呢?
让我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你有没有为总是在满足他人期待而苦恼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