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把对待工作的方式也放到家庭中来,会怎么样?
在PPW-M1模块中,有4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
Q1:在您还是孩子的时候,“家”意味着什么?
Q2:对您的孩子来说,现在的“家”意味着什么?
Q3:在您的期待中,“家”又应该意味着什么?
Q4:为了实现您的期待,您会做些什么?
尤其是第4个问题,好像,陪伴着我,又如此重要的家庭,我却真没有好好思考过:我期待中的家应该是怎么样的?并且,为了实现这个期待,我又会做些什么呢?
突然灵光一闪。作为企业的OD,我需要定期给组织做诊断,推进改革的发生,并时时调整落地实施的方案和节奏。那,假如把“家庭”当作是一个“组织”,我也需要定期为这个家庭做诊断,并与家庭成员共同确定家庭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设定家庭在不同阶段的“目标”,制定家庭的“行动计划”,以及每一个阶段很重要的“复盘工作”。
嘿嘿!当套用到我熟悉的思考模式中以后,首先发现:
1. 全家人从未就家庭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进行一次讨论(使命愿景不清晰)
2.全家人个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个人目标制定,而家庭的目标制定却比较少(战略不清晰)
3.我会制定每年的行动计划,父母、爱人、孩子的计划我不太清楚(各部门KPI未做通晒)
4.不知道父母每年有什么心愿,父母对我的希望是什么(协同不足)
……
然后,在PPW现场,我与其他的学员们一同讨论了我的“觉察”。大家有一个比较一致的反馈,外面在上的不少亲子教育类的课程,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教育过程中的“道”、“法”、“术”,也会延伸到“家庭”、“原生家庭”的处理。这些课程学习后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效果显现,可是,当使用的环境一变化(比如,孩子长大了),就容易“歇菜”。并且,非全职带孩子的父母亲,还有繁重的工作需要同时兼顾。这时候,需要不停的切换两个全脑,切换不同的身份态度去应对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耗尽心力后,可能还内心惭愧。
也许,我把对待工作的方式也放到家庭中来呢?假如把在企业中惯用的一些工具、模型,一些已套路化的组织发展工具,用到家庭中来,会怎么样?我初步制定了一个规划。
第一步:在小家庭中共同商定“使命、愿景、价值观”(计划6月完成)
第二步:在小家庭中确定2019年1个家庭目标,以及每个人2019年的1个个人目标(计划6月完成)
第三步: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哪些资源、支持?我能提供给他人的帮助是什么?
第四步:每个月做一次互评(遵照PPW模块1的表格来做打分),根据反馈情况进行动作调整
以上希望在6月-7月完成。完成后,再与大家分享心得。
靓靓
企业OD
引导技术爱好者
日本收纳协会二级收纳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