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有爱的能力

2023-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慧玲家庭教育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34天早安问候。

什么是有爱的能力?

凡是超出现实边界,想掌控不可掌控之事叫自恋。

如果我说,你要爱自己,你的内在无限宽广,这是不可操作的。—— 不可操作,等于废话。

当一个人爱真实的人,胜过爱自己的自恋,这个人就有了爱的能力。

很多父母,他们爱自己的自恋是远远胜过爱孩子的。他们为了捍卫自恋,即使牺牲孩子也在所不惜。

婚恋关系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要想亲密,重视关系胜过自恋,是前提。

在关系中忙着证明“谁对谁错”的人,无法进入亲密关系。对方只是他捍卫自恋的工具,他通过攻击爱人,吸食爱人的生命力,给自恋续命。甚至逼死对方也不足惜。

是否跟一个人走进亲密关系,最最最重要的前提是:在发生冲突时,看对方会不会进入“我对你错”的评判中。

只关注对错的人心智残障,是关系中的吸血鬼。且不说亲密关系了,连朋友都别做。

心智水平高的人,干净利落解决问题,关心活生生的人,不评判对错。

真正的爱,只有当一个人意识到客体存在的时候,才会发生。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跟别人建立的是自体客体关系。这样的关系,可以浓烈到“没有你我会死”“我为你去死”,但这不是爱,因为看不见对方真实的存在。

就像林徽因对徐志摩的感觉:“徐看不见我,他爱的是他投射出来的那个仙女。

真正的爱,是指向外部客体,指向一个真实的人。我说我爱你,前提是我得能看见你。

如果真实的你所感所想我全然不知,我只是自我感动的付出我认为的爱,在这个剧情里,我不觉得有爱在流动。而作为接收爱的道具方,没有感恩之情也很正常。

没有爱的亲密关系,是怎么回事?

很多中国家庭,丈夫按点上班,工资都交给妻子,没去外面花天酒地,妻子勤勤恳恳做家务带孩子,也没有外遇。在外人看来,这算得上无可指摘的丈夫,无可挑剔的妻子,完整和谐的家庭了。

可这个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却都感受不到爱,彼此好像只是责任和义务的关系,为什么?

因为责任和义务的关系,听起来就好孤独。

从始至终都是独角戏,我把我的台词唱了,我可能是赚钱养家不出轨,她可能是洗衣做饭带孩子,然后就没了。

至于对方是谁,对方在想什么,对方的感受是什么,一概不知。这完全是自体的心理发育水平,只有自己没有对方。

爱,是我存在,你存在。

举个例子,当“我”存在时,我要做饭,那首先是我想吃饭,我想吃什么呢,我想喝鸡汤,我从始至终跟自己的感受、需求,跟食材,都是有连接的,通常,这样做出来的饭菜也比较香。

叫小孩叫老公吃饭的时候,会欣喜地告诉他们,我炖了一锅鸡汤。对方呢,有可能喜欢喝,就跟你一起喝了,有可能他今天不饿,或身体不舒服不想吃,那他不喝就不喝了,你可以问问他要不要吃点别的。

这就是一个“我存在,对方也存在”的有爱的关系。对方喝或没喝你做的鸡汤都不重要。

但是当我把做饭当成要去完成的角色要求时,其实“我”就不在了,我没有想我是不是想吃饭、我想吃什么,我跟食材有没有连接,我心情怎么样……都没考虑,只是满脸怨气地认为做饭是我的责任。

做这件事时,不光对方不在,连“我”都不在!

如果我不能连接自己的感受的话,那更加不可能去连接对方的感受。这样,我变成了一个做饭的工具,对方变成了一个吃饭的工具,俗称饭搭子……

所以,当我们回望生活里的这些点滴时,会突然觉得很悲伤 —— 为什么我们会把自己变成工具?

如何摆脱关系里的工具感?

很多人说,工作是我自己选的,伴侣是我自己选的,孩子是我自己生的,但是我觉得自己活成了一个工具,感觉好累。

为什么会这样?

想一想,在我们小时候,家长跟我们说的话都是:书你背熟了吗?题你做完了吗?有没有考满分?你应该向谁谁谁学习!你应该做到什么!什么道理是对的,你必须记住!

我们这代人,几乎没有家长问过你:你的感受怎么样?你喜欢什么?你想要什么?你怎么看这个事?

从未允许你以自己为主体,去感知和思考,都是听老师的话,听父母的话,达到某某标准。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断地被工具化。

工具感会让我们远离自己的体验,远离主动思考,所以我们很少思考自己真正需要什么。

扭转的办法是:多连接你的身体,你的感受。把所有事情从应该怎么做才对,变成我想要做什么,我想创造什么体验。

不是别人说事情应该怎么办,而是我自己去验证,从事实出发,条件是什么,我想达到什么,这里面符合逻辑的实现路径是什么。

把这种主体性找回来,连逻辑智力都会提高,也才能打破工具感的束缚。

当我们不断的对现实保持感知,用身心享受每天的日常生活、享受品味,自然而然的生发创造力,走出头脑的世界,真真切切地触碰生活本身,打开感官,在不知不觉地累积中,活得有趣乐呵活得有滋有味,活得干净直接,打破头脑预设的世界,不断地体会“我”的存在,爱的丰盈感便会日益增加。

在有爱的关系里,一定人是第一位的,人的感受是大于一切道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