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用综述(3)
2020-03-27 本文已影响0人
石竹
摘自《中华心学沿革简述》庞鹤鸣著
(1)本然之知(又称真知)及其用
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知,是心本具的映知功能,即古人说“不虑而知”的“知”。此能知的“能”就是“不学而能”的“能”。此知的对象,于事物,能知有、知无;于事物之理,能知是知,或是不知。换言之,即能够知知,知不知。孔子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的知,即指此而言。(对孔子此语,不同学派有不同的解读,这里取的是心学解读)。李二曲对此解读如下:
夫子誨之以“是知”也,是就一念独觉之良,指出本面,令其自识家珍;此知既明,则知其所知,固是此知;而知其所不知,亦是此知。盖资于闻见者,有知有不知,而此知则无不知,乃吾人一生梦觉关也,既觉则无复梦矣。千圣相传,只是此知,吾人之所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者,惟求此知。此知未明,终是冥行;此知既明,才得到家。此知未明,学问无主;此知既明,学有主人。此知未明,藉见闻以求入门;此明既明,则开门即是闭门人。此知未明,终日邦补凑合于外,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非不皆盈,然而无本,终是易涸;此知既明,犹水之有本,源泉混混。
《吕氏春秋》从另一层面讲此知:人莫不以其知,知而不知其所以知。知其所以知之谓道,不知其所以知之谓弃宝。
此本然之知,是后面讲的各种知的基础,此知中没有具体知识内容,故又说其为“无知”;对不知之事、理,能知其为“不知”,故又称其为“无不知”。这是与现代电脑的根本区别。此知与虚、明、净、寂之体,一直不即不离,但见闻之知、才情之知等所掩遮而不能认知心体之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