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中小学常见心理问题案例教程—刘志军

2020-12-30  本文已影响0人  47ee4fd45a42

心理健康的标准:1身体,智力,情绪失分协调。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和谐,并能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年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马斯洛心理健康标准: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是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能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恰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坎布斯心理健康标准:积极的自我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取用。

罗杰斯心理健康标准:1对经验的开放性,2协调的自我,3自我评价以自己的内在经验为参考体系,4无条件的自我关注,就是心理健康的人永远相信自己,认同自己。5与他人和睦相处。

心理学家马建青提出的心理健康七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环境,6保持人格完整。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主要包含三层含义:1初级功能,对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中级功能,完善个人的心理调节;3高级功能,发展,健全个人和社会。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1自我意识教育,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完善。2和谐人际关系的教育。3学业发展的指导。4生活适应的辅导。5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方法,如何自我调适。

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1自身因素。由于生活条件优越,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时间相对过长,导致学生身体发展较快,心理发展却没跟上身体发展的速度,身心发展明显失调。他们在生活中还不懂得如何认识自己,怎样进行人际交往和处理人际关系问题,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无法乐观面对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2学校因素。3家庭因素。4社会因素。一定的社会背景,如风俗习惯,道德观等,以一种无形力量影响着人们的观念。社会意识形态对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信息作为媒介传播的,不健康的社会信息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

心理问题也可以说是个体在与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取得协调和平衡的过程中,由内外有害因素引起的心理功能失调和身心健康受损的,需要加以调节,干预的主观困惑状态或心理异常现象。

心理问题的不同类型: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中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1学习方面,2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3情感方面,4个性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任性,抑郁,自卑,怯懦,猜疑,偏激,孤僻以及自私等。5行为方面。

心理辅导的方法:1侧重调整情绪的方法。人遇到情绪上的困扰时,最直接,最优先的需要就是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慰。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就是想成让当事人愿意倾诉和宣泄的氛围,使他觉得能得到尊重和支持。倾听,同感,放松。2侧重改变认知的方法。一个人的思想决定了他内心体验和外显反应。3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问题行为不是遗传来的,而是个体在生活环境中年通过学习获得的;问题行为和良性行为一样,都是学习的结果。通过改变不良的环境条件,创造适当的环境条件,促成学生重新学习的发生。

学习压力:1来自学校的压力,2家庭,3来自社会的压力,通过父母,报纸,电视媒体等媒介影响中小学生。此外,亲戚邻居不时的议论和相互比较也构成了社会对学生的压力,使学生长期处于无形的监控下,害怕别人的比较和嘲笑4来自自身的压力。

厌学问题产生的原因:1来自社会大环境。2家庭环境的影响。3来自教学内部的原因。4学生自身的因素。克服厌学问题的方法:1充分认识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2面对学习上的失败要进行正确的归因。3提高学习自信心,克服学习无助感。4扬长避短,重新设计,塑造自我。5要有自我约束力,不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所影响。6注重交流,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学习疲劳产生的原因:1学习压力过大。2学习习惯不良。3情绪状态不佳。4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的方法:1保护乐观的心态,2注意科学用脑,3学会劳逸结合。4培养学习兴趣。

社交恐惧产生的原因:1不良的父母教养方式。2缺乏判断力。3抑郁型气质。4自卑与羞怯。

克服社交恐惧的方法:1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增强自信心。2广交朋友,学会倾诉。3集中注意力,正确看待失败的结果。

自卑心理产生的原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个人的内部因素,生理上的因素,社会因素,自我认识不足。克服自卑:1保持平常心,用乐观的态度面对失败和挫折。2用补偿心理超越自卑。发展自己其他方面的长处优势,赶上或超过他人的一种心理适应机制,避短扬长。有些缺陷是无论我们怎么努力都无法弥补的。3避免与他人进行比较。4提高自我评价,注重自我激励。

自负心理产生的原因:1成人的评价不当。2自我认识偏颇。3归因存在偏差。4生活一帆风顺。

适应环境行为在学生个体发展中的作用:1有助于中学生培养积极的心态。2积极地适应是中学生生存与发展的条件。3在竞争中年立于不败之地。4获得成功的保障。

初一学生进入初中后的不适应,易造成迷失自我。教育学生遇到困难时多求助。让学生尽快熟悉老师和同学,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将逐渐增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帮助学生摆正自己的位置。

初二阶段为学生智力发展的高峰期,智力开化晚的学生失去了推动他继续发展的环境。学业难度加大,造成两极分化,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失去学习信心。个别学生出现青春期性心理障碍乃至危机。学生的逃避方式包括早恋,网恋,参加不良团伙。教师要多关心,多理解,多帮助,善引导。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书。可大力开展读书报告会,读书竞赛等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更健康的活动中去。

针对初三阶段的挫折体验,教师要加强升学指向扶持,帮助学生找准努力方向。学生自我判断失误包括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差距过大。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回真实的自我,激励学生不断提升发展潜能。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教师要理解和宽容。

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内容:1信念希望。2真诚。3创造力。4领导力。5谦虚。

中学生积极心理的影响因素可以从性别,家庭环境,学习环境,人际关系和学习成绩等几点来进行讨论分析。情商是整个积极心理健康的核心。

学习问题:学习压力,厌学问题,学习疲劳问题,考试焦虑问题。

人际问题:社交恐惧,孤独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

情感问题:抑郁心理,易怒心理,自卑心理,早恋心理。

个性问题:个性发展,自负心理,自私狭隘心理,猜疑强迫心理,逆反心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