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评析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阿紫老师

先送上紫老师的微信二维码

今年(2017年)上海中考语文的作文又毫不意外地引起了广泛群众的注意。

题目: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要求:

  (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不得抄袭。

这个作文题目,得到了众多专家们的好评,这里节选上海师范大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的评论

“这个题目体现了近年来上海中考作文命题“情理并重,叙议结合”的命题特点,既尊重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又体现语文教学的发展方向与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写这个题目,关键在对种子的理解,赋予这颗种子以特定的内容和意义。这对学生的审题和立意上是有一定要求的。”

我们先来看在2017版的上海中考语文评价指南中,针对写作能力的六条要求,包括:

1、能记叙生活中的人、事、物。

2、能说明生活中的事物和事理。

3、能对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4、能在规定时间完成600字左右的文章。

5、文章应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表达通顺连贯。

6、字迹清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很显然,前三条是关于写作内容和立意的,也就是余老师说的

“情理并重,叙议结合”,

而后三条是具体评分时的参考。在中考中,一般对作文的中心与材料、语言和思路结构进行考量评分,分别占到25分、25分和10分。因此,欲求高分,在这三方面都要有出色的发挥。

按照中考A档作文(53——60)的评分标准,“中心与材料”需要做到“切合题意,中心突出;选材恰当,有新意;感情真挚,内容充实。”,“语言”需做到“语言流畅、简洁、得体,有一定的表现力。”,而“思路与结构”需做到“思路通畅;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详略得当。”其中,“思路与结构”一环是相对容易把握的,因为只要明确在考场作文中哪些是属于特色结构,并且在了解其特点后强化训练,一般都能掌握。而语言的提升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达成,需要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和训练。

最难的是“中心与材料”一环,

因为它涉及到孩子的写作思维。很多孩子面对一道作文题常常“望题兴叹”,久久难以落笔,其原因就是平时疏于写作思维的训练。

写作思维强调两点,一是广度,二是深度。思维的广度关系到孩子能否在分析题目时想到既切题又富有新意的角度和内容,思维的深度决定作文的立意高低。而这两者又是成就一篇高分作文的关键。而现在很多初中的孩子,平时写作时懒于思考,面对作文题(一般不会设置理解上的障碍),只要想到能够写什么就匆匆落笔,然后交差了事,长此以往,思维停滞,要紧关头想要写出有新意和有深意的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

套作当然不可取,但如果平时每一篇文章都认真对待,当作中考高考一样准备,下笔前都认真分析,拓宽思路,细掘深度,我想,考试时要得B➕以上的文章也不是难事。

紫老师带你一起解题

我们来看这个题目,一看到这个作文题目,考生都会想到“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什么因结什么果。这就打开了审题,构思的思路。

文章题目前后分句呈现的显然是一种承接紧密的因果关系,那么,考生应该确定的是:“就这样”,——怎样?什么人的什么事?要叙述清楚;其次,埋下什么种子?“种子”不仅是比喻,还可视为双关:什么“种子”?实指还是虚写,怎么定位?再者,如何“埋下”?这个过程要细腻动人,让人信服。

题材的雷区

前文说了关于“中心与材料、语言和思路结构”的得分构成,如果语言功力差不多的孩子,在结构没有大问题的前提下,拼的就是中心和选材。

上海市江宁学校副校长张豪说:

“依照本人教学经验,估计有不少这样的作文:

简单记叙种花养草、育苗种树,不对“种子”蕴含予以开掘;

一味叙写事件、描述人物,然后冠之以慈爱、善良、美丽、努力、奋斗、探索……“种子”的;

简单交代事件、描写情景,然后空泛抒情、讴歌“种子”的作文。

这样的作文不受好评。”

中考作文“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评析

附上张校长靓照一张

我很想笑,不知道看这篇文章的小朋友或者家长有没有脸红?你是不是就是准备往这些路子上走?

什么样的种子,千万请你正能量一点,我亲爱的小朋友,可不能是“就这样,埋下了玩王者荣耀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成为明星的种子”,就算你真的这样想,也别这样写哎,我的祖宗!中考啊!

美好理想的追求?

亲情友情的珍惜?

愈挫愈勇的坚韧?

对学业的严谨求实?

互助共进的合作精神?

对文化传承的思索?

等等,自身的成长,家庭的变化,社会的进步,都可以通过行文从普通与平凡中显现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看网上po出来的一些孩子的微作文

1、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李竹涵(文来中学八年级 第三届“新闻晨报杯”写作之星)

细雨初歇,水雾氤氲着,融化了天光,又留恋那青砖墨瓦,带雨黄花——昨夜一场春雨,醺醉了江花,落得一江残红。天边接着水的远方,缓缓驶出一尾乌篷,木桨拨水,棹歌轻摇。

江南是睡在水上的佳人,给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暖一方归宿。我本生于北国,却寄情江南。江南啊,曾几何时,你在我心中埋下了那故乡的情愫?

初见她倾城素妆,所谓伊人,宛在水中央。曾经我崇拜英雄弯弓射雕,驰骋疆场,潇潇的关山月下驻马长啸;而今,我却开始欣赏烟花巷陌,那羽扇才子,白衣卿相。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江南不是海,却容得了世界的每一丝烟尘,每一片浮华——在江南,那大千世界终成一曲横笛,归去,不留纤尘。

就这样,她在我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在我的梦里发芽——江南,她是我第二个故乡。

这个题材是写江南的,语言极其华丽优美,但 “就这样”,到底怎样埋下?为什么“生于北方却寄情于江南”?“为什么曾爱弯弓射雕的英雄,后来却欣赏羽扇纶巾的倾相”?把它作为行文的大方向,以人物情感构建理由,就是棒棒的文章了,而不能是简单的景色。

2、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朱征宇(进华中学八年级 第三届“新闻晨报杯”一等奖得主)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是北岛著名的朦胧诗 《回答》里的话。

当我第一次与它邂逅时,我就开始对诗歌心生向往,“告诉你吧,世界,我不相信!”那些撕心裂肺的呐喊正契合了我骨子里留着的倔强的血液。这时,我更加笃定了我的想法——热爱文学,能让我平淡如水的生活火热起来,使我的灵魂不至于与骨肉粘合在一起。

就这样,我心中埋下了热爱文学的种子。

这个题材是说文学的。那其实平时写过很多热爱读书的作文,如果认真写并背出,是可以化用的。

3、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莫笛坤(上外附中 高三)

我埋下一颗种子,以清水灌溉,等它慢慢生根发芽;我许下一个愿望,用努力求索,待它渐渐变为现实。种子是我炙热的心灵对自己、对未来的期望、目标、理想,我将种子埋在心底,终年如一日地付出努力,等种子破土而出,最终硕果累累。

自然,使种子开花结果、令理想实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能会有灼人的烈日,可能会有密布的荆棘,亦即我会遇到重重关隘险阻,但只要有契而不舍的毅力和雄远千里的壮志,我便知道我终将收获成功,深埋于我心底的种子终将结出最甜美的果实。

两大段,请问,“种子是我炙热的心灵对自己、对未来的期望、目标、理想,”种子到底是啥??对自己对未来的期望是啥?目标理想是啥?这种无意义的抒情少一点,放在开头结尾凑个字数可以,作为文章主体是拿不到高分的。

4、《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作者:复旦毕业生 章皓琦

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和苹果一起共同成就了牛顿和乔布斯,和钢琴与音乐一起成就了贝多芬和柴可夫斯基,和科学一起成就了爱因斯坦和爱迪生,这颗种子的名字叫梦想,我们无论年纪、无论职业、无论高低贵贱,在我们的心中总要种下梦想这一颗种子,内心的种子和外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无论多久总有开花结果的那一天,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这颗种子就清清爽爽,是梦想。 那么“就这样”写一件或者几件事情,来让读者明白你的梦想是什么,为什么会种下,就好了。

接下来来看三篇 张豪校长根据学生回忆的当场作文进行的点评和打分。

张豪,高级教师,上海市江宁学校副校长。上海市名师后备人选,上海市初中语文教材编订组成员。上海市普陀区第一、二、三、四届语文学科带头人。参编《语文教学境界的追求》、编著《语文太重要——初中现代文赏析》等,有专著《从遇见到发现》出版,多篇论文、课题研究获奖。获“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普陀区首批“拔尖人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佳作赏析】

佳作一:阅卷评分(58)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应届初三考生  徐诺

    她,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每个学期都会精心准备一堂别开生面的“开学第一课”。那一次,她眼中微微含笑,轻启贝齿,向我们隆重地推荐了荷尔德林的一句话:

“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这句话似乎在我的心中埋下一颗语文的种子,一颗诗意的种子……(开场有诗意之人、诗意之句,引出“诗意的种子”,而“似乎”表明并未“埋下”)

尤其今年春天,某天正值课中,春雷阵阵,雨声大作,老师竟中断了课堂,邀我们关灯听雨。教室里静静的,突然又一声霹雷,惊心动魄地打了下来,轰隆、轰隆,瞬间金戈铁马声盈屋,大雨随之倾泻而下,叮叮咚咚,颇有些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味。(再写诗意之景,引出诗意之情。活用所学《马来的雨》文句,展现学习所获,再显诗意)

静赏,静听,那诗意——这雷不单单只是一个“雷”字罢了,是一个生命唤醒另一个生命的钟声;这雨不仅仅只是一个“雨”字罢了,是一个生命赐给另一个生命的洗礼。(形式上用整句,情感上有提升,表现自己对诗意的理解,似乎开始“埋下”)

这一刻,我好像明白了些什么:或许这才是语文,不是题目,不是分数,是用心地感知与新的发现,是虔诚地思考与美的眼光。就是在大自然的馈赠,老师的引领下,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诗意的种子。(点出“埋下”,实则正是将“这样”“埋下”的过程生动表现出来)

放学后,未带雨伞,就这样将十里细雨跑成一掠眼的白烟,似乎有种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洒脱,竟有了分诗情!(诗意既已“埋下”,必然有所体现,此一也)到了公交车站,头顶上却多了一方庇护。原来是一个陌生的阿姨,她亲切地对我笑了笑,“小朋友,没带伞吗?”她又关切地问我坐哪一辆公交车……(淋雨之苦,却得陌生人遮雨庇护,体察的是诗意,此二也)

我注意到她的眼里满是柔和的笑意,伞向我微微倾斜着,她的儿子,也甜甜地对着我笑……后来她还热心地提醒我公交车来了,怕我淋到雨,一直将我送上车。我低声道过谢,倚着车窗,含着笑意向她们挥手告别。她们撑着伞,向着我,微微地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又有进一步的理解,着力表现诗情画意,诗意之三也)

静观,静思,那诗意——这是一个陌生人对另一个陌生人自然的善意,这是一个陌生人对另一个陌生人真诚的谢意。我忽的想起那年冬天,屠格涅夫握起乞丐的手热切地喊道“兄弟”。或许就是在这样的爱中,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文学的种子。(“埋下”是一个动作,也是一个过程,正是这样的理解诗意,使得“埋下”变得贴切踏实)

我盼望着,或许有那么一天,我的文字也会在他人心中埋下一颗诗意的种子;我撑过的一把伞,让过的一次座,也会埋下一颗爱的种子.....(诗意不是简单地空泛地表达,而是扎在心田,生出根须,开出花朵。结尾延展到未来,是思考,也是想见,留下诗意。)

篇末总评:

考场作文,不易。时间空间限制实则是对思考行文的限制。在这样的题目下,“就这样”怎么确定?“埋下”是怎么样的过程?“种子”又是怎样的?作者选择的“诗意”最易流于空泛,且要将诗意“埋下一颗种子”,着实不易。但小作者却将“诗意(栖居)”转化成课堂上听雨赏诗意、课后淋雨品诗意的过程,且有了一个似乎悄悄“埋下”的过程,并安放、静候、期待,乃至生长。实为佳作!

佳作二  阅卷评分(55)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应届初三考生  郁佳骋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后来的后来,它终会开出绚烂的花朵,开出令我们引以为豪的花朵。(好大的定位——中华文化,真是冒险)

行走在老街,匆匆的脚步叩响了石板铺砌街道,两旁是鳞次栉比的老店,砖雕木刻的窗棂门楣,斑驳泛白的墙面,又似留下一年又一年的印记。(直接展开画面,“老街”暗合文化传统,交代地点)

不知不觉走到小巷的尽头,眼前一座灰白的两层小楼,门板上写着“说书”二字。“说书”?我很好奇,忍不住停下脚步向里张望。楼里其实就是一间装修简陋的茶室,几张油漆斑驳的四方桌配着旧椅,窗口下是一溜排开的塑料水瓶。“好复古啊!”我忍不住笑了起来。前来听说书的人还挺多,但基本都是老人,三三两两的坐在桌前,手捧一杯温热的香茗,小口小口地嘬着手中的茶。想想也是,除了我这种因为好奇才闯入的游客,当地的年轻人怎会愿意来这种简陋又无趣的地方呢?(接着叙写事件,交代被吸引、生疑问的过程)

茶室正前方的长桌后有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看来他便是这里独一无二的“名嘴”了。他身着青色衣衫,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只见他瞪眼挑眉,惊堂木“啪”地一声一拍,全场顿时安静了下来。老先生坐定后精彩的故事便开始娓娓道来,他声音总是不紧不慢,却又声声落地,扣人心弦。台下的听众们随着故事情节时不时的轻声谈论几句,似在细细品味,显然已深陷在说书的魅力之中。(因为好奇,自然对此地、此场景、此处人物有了细致观察)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惊堂木“啪”的一声,再次一拍,惊醒了沉醉其中的满堂宾客,顿时不大的屋子里响起喝彩声。(戛然而止,是详略安排的需要,却将“埋下”的过程在此点明)

原本只是来看热闹的我也看呆了,那张长桌的后面仿佛又是一方精彩的天地。望着他们,我竟有一种穿越在两个时空的错觉,仿佛自己置身一个久远的年代。(暗指“埋下”)

就这样,我埋下一颗种子,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点题指明“埋下”)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年轻人开始不再满足于这种午后悠闲时光,传承人也可以用“青黄不接”来形容,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之下节节败退,这些古老的民俗文化渐渐被世人所遗忘,故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其实,民俗文化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这不仅是几代人的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记忆。(展开联想,但似乎刻意而为)

我不禁庆幸自己当时的好奇,因为好奇才让我领略到了之前从未看到过的艺术形式,才让我决定埋下这颗传承中华文化的种子。(原来在这里挽了回来,将“种子”的意义揭示出来)现代文化固然令我们年轻一代追捧,但传统文化更值得我们去传承。

就让这颗种子渐渐成长,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结尾收束,呼应标题)

篇末总评:

初中生作文最容易大而不当,失之空泛,但此文给人意外。虽然开篇定位“中华文化”,但很快引出游走老街、听艺人说书、品味老街风情背后隐藏的传统文化,进而思考民俗流散背后的文化传承问题,指向现实。至此,“种子”“埋下”的过程就被完整显现。开头结尾虽有模式之嫌,却在主体部分以较好地表达过程让人读有余味,文章表现的主旨也就不显得“大”和“空”。

佳作三  阅卷评分(54)

就这样,埋下一颗种子

应届初三考生 王沁夏

冬去春来,四季轮回。

就这样,我埋下的爱的种子,已在不经意间生根发芽,把爱传播到远方。(开篇点题,直指主旨)

那年春天,奶奶带着我去春游。刚吃完午饭,我们坐在草地上。我趁你还在慢条斯理地理着东西,悄悄地钻进油菜花田。阳光灿烂,我失神地看着那一朵朵金灿灿的小花,不禁越走越远。回头一看竟没了你的身影。眼前是无边无际的花海,而我似乎成了被遗忘在花中的异类。我哭了起来,又累又怕,竟睡着了。一觉醒来,夕阳已照在山头,我直起身看见你在不远处,一遍遍唤着我的名字。我扑进了你温暖的怀抱,你看着我,目光柔柔的,像是阳光。(叙写事件,铺设画面。迷失之际,“目光”有爱)

那目光,深深地扎进我的心里。我想起你教我念诗时,眼神里的得意与骄傲:你带我看花时,嘴角噙着的孩童般的微笑;想起夏夜纳凉,你温柔地看着我,用蒲扇扇出的清风送我入眠……(展开联想,一次次“想起”,眼中有爱)

后来,父母接我回上海。斜阳浅照,你俯下身,理了理我额前的乱发,揉了揉我哭得红肿的眼睛,说道:“囡囡,跟着爸妈,要乖啊。”一件件往事涌上心头,你在我生命种下的那颗爱的种子生根发芽。(爱的“种子”不知何时“埋下”,但悄然生根发芽)

我明白了,爱,能给人带来是多么美好的感觉。我想把这份爱的种子传递出去。(“埋下”的“种子”继续生长)

母亲节,把亲手采摘的花同心意一起交给母亲;班级里,我试着用笑容感染每一个人,热心地答疑解惑。公交车上的一次让座,马路上一次次热心的指路,敬老院里的嘘寒问暖......

还有一次次的挑灯夜战,穿梭于知识的海洋,只为让那些爱我的人,能快乐,不再为我操心。

在人生的路上,我就这样播种着爱的种子。蓦然回首,我埋下的种子已然开成爱的花田,香气弥漫,金灿若阳光。(“埋下”的种子,变成更多的“种子”)

我的世界因爱而简单美好。

篇末总评:

此篇可视为典型的考场作文,在整个行文过程中有整体设计,不仅有较好的层次安排、语言表达,而且人、事、景、情互为映照,使得文字流畅有感情。但似乎急就而成,开篇点题显生硬,中间交代“爱”的来由、表达对“爱”的理解、体现“爱”这样“一颗种子”的“埋下过程”都显得较为局促。但正是这样的略显不足,倒也显出不俗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亦属佳作。

小朋友,真正的好文章从来不是华丽语句排比反问借代等技艺的展示,

从心出发,用你聪明的大脑甄选一下题材,多留心生活,看有质量的书,自然能写出有质量的文章来。听之任之,不是做学问的态度。

想和紫老师多交流的可以加我的微信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