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看气候,人类该反思些什么?
河南的暴雨似乎还淹没着我们的思绪,美国的龙卷风已经让老美们找不着北。
这些自然灾害的出现,不厌其烦地撕毁我们关于“岁月静好”的幻想。不少人开始深思:人类是否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人类历史中的气候变化:从史前到现代》一书中,来自美国菲奇堡州立大学地球科学专业的副教授伊丽莎白·戈登,联手同校的历史学教授本杰明·利博曼,两人整合了天文学、地质学和气候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就气候变化与人类历史的相互影响提出开创性的观点。
在这本书里,我们能看到气候变化是如何改变地球上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社会,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全球气候变化的。
一、气候变化影响人类进化
想想人们第一次看到一只黑猩猩用叠箱子的办法拿到吊在高处的香蕉时脑中所想的东西:啊,黑猩猩这种人类近亲如此聪明,想必我们的祖先就是靠着这种智慧进化出今天的我们吧!
事实上,这种将人类进化看作是偶发性事件的思维很难获得科学的支持。
尽管直到今天,人们还无法弄清,在猿人进化成直立人、直立人又进化成智人、尼安德特人等多种直立人后代种群的过程中,是什么因素形成“筛子”将智人——现代人类的祖先——以外的所有直立人后代淘汰。但更多严谨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表明:影响人类早期进化的源头并非可以简单归因到食物短缺及生存环境恶化两个方面,在这两者背后起了推动作用的气候变化很可能是导致人类进化的终极因素。
数百万年前,南方古猿(下称“南猿”)出现在陆地上。和居住在非洲热带雨林中、仍需四肢共同攀爬行动的“远亲”黑猩猩相比,南猿“解放”了双手,成为猿族中利用双足行走的“异类”。
学者们据数据推测,南方古猿出现这一时期,非洲热带雨林受持续性气候改变的影响,难以在越来越低的气温中保证大量水果食物的供给,这就导致南猿离开赖以生存的树上,转而走出雨林,到陆地上寻找食物的结果。
不再以水果为主要食物的南猿需要通过捕猎获得能量的补充,一些发掘于非洲东部330万年前的捕猎、屠宰工具以及有着明显食用痕迹的动物遗骸证实了这一转变的发生。
到了距今260万至1.17万年前的更新世,地球开始在冰期与间冰期中反复交替,冰原的生长消退主导了早期人类向非洲以外地区扩散。
地球史上出现过几次冰川极盛期(简称“冰盛期”)。冰盛期来临时,地球上的部分陆地会被大面积的冰原覆盖,生存范围的剧烈缩减使得智人等直立人后代不得不做出继续迁徙的决定。
约4万年前,造成地球气温骤降的海因里希事件和布里特火山爆发同时发生,地球上共存的直立人种中,除智人以及残存在某孤岛上的疑似直立人后代种群以外,通通灭绝在这次气候变化导致的大降温中。
到了距今1.7万年前,随着孤岛上的疑似直立人后代种群全部灭绝,智人成了地球上唯一幸存下来的人类种群。气候的变化在人类还没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之前,就完成了它对人类进化过程的影响。
二、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发展
在书本里,作者提到一个关于海冰消退对人们生活造成影响的案例:
美国阿拉斯加是一个高纬度地区。曾经,当地居民靠着海冰抵御海浪和风暴的袭击。如今,海冰消退,海平面上升,生活在阿拉斯加的居民少了天然的“防护屏”而暴露在风暴的威胁之下。
书上的另一个例子更是突出了气候变化带给人类发展的严重影响。
书本271页出现了角度相同的两幅摄影图,它们分别拍摄于1941年和2005年。照片纪录了美国冰川湾国家保护区中的缪尔冰川在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巨大变化。
在(a)图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远处山峰上耀眼的白色积雪和近处奇形怪状的冰面。冰雪的白与山体的黑相互映衬,一派寂静荒凉中透出大自然的神圣与威严。
而在(b)图中,也就是时隔64年后,大部分的山顶积雪已经融化,裸露出黑黢黢的山体。而曾覆盖冰凌的河川早已融化成水,河面倒映着环绕的群山,无声地记录着气候的巨变。
如果仔细观察,还能看到,在(b)图左下角的地方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树木,这是64年前拍摄的(a)图中从未出现过的景象,侧面说明了全球气候在变暖。
全球变暖使得冻土融化,一方面形成北半球寒带独特的“醉林”现象。另一方面,冻土融化而成的水不断冲刷着地底的土壤,久而久之,松垮的土壤被冲走后,人造的地表下方就会形成空洞,地面塌陷因此产生。
“塌陷的地面破坏了道路、电线和建筑物。下方永久冻土的融化,还会导致房屋下沉或倾斜。”这是书里原话,也是我们在过往报道中看到过的“奇怪现象”。
不是气候学家们追踪记录、深入分析,谁能想得到遥远地区的一场冰雪融化,竟能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如此不便?
而随着冰川的加速融化,那些依赖冰川取水用电的人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充足的水资源,长远来看,不断升温的环境终会消耗尽这些有限的生命源泉。一旦冰川融水耗尽,生活在冰川附近的居民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遇。
由这些例子可见,气候变化已然不是从前那个我们想方设法去缓解的发展难题,它甚至变成一个我们不可忽略的庞然大物,正迫使自欺欺人的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它,面对它的改变所带来的生存困境。
三、人类发展影响气候变化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历史都强有力地证明了能源的使用是人口和经济双增长的关键。但这一决定作用有时是相反的,即人口与经济的快速增长导致了能源的快速消耗。
17世纪,因为人口增长过快,依赖煤炭这一燃料供暖的英国开始扩大对媒炭资源的开采和运输。写下荒岛求生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尔·笛福这样描述彼时英国媒炭运输的场景:“庞大的船队源源不断地为这个需求日益增长的城市运来煤炭。”
及至18世纪晚期,燃煤蒸汽机的投入使用让工业革命之火在英国首先点燃。这一事件标志着人类大规模开采使用能源时代的到来。
机械化生产虽然让英国许多新兴城市就此名声大噪,但其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忽视的。作品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19世纪英国伟大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他的作品《艰难时世》中再现了一座工业革命中的城市景象:
“这儿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从烟囱里冒出无穷无尽的烟蛇,盘旋在城镇上空,永不消散。这儿还有一条黑色的运河,一条紫色的河流混合着难闻的燃料......运转中蒸汽机活塞,单调地一上一下,就像一只处于忧伤癫狂之中的大象的头。”
这座出现在小说中的“焦煤镇”,在近两个世纪以来的许多工业化城市中都可以找到影子。而随着石油、天然气等新能源的开发使用,本就深受温室效应影响的大气状况进一步恶化。
人类智慧凝结而成的汽车、冰箱、空调等机器,在为人类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还无声撕裂着地球上空的臭氧层,让几万亿年来被有效遮挡的紫外线直直照射到地表。同时,二氧化碳浓度的快速提升,也把地表温度带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全球变暖的结果是:两极冰川融化,被冰有效覆盖的二氧化碳、甲烷等大量温室气体随冰川融化被释放出来,进一步引发气温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而极端天气中的干旱又进一步刺激人们使用空调等制冷机器,机器释放的物质不断积累又会再次加重全球变暖的可能。
人类就这样在自我设下的“怪圈”中尝尽气候变化带来的反弹苦果。
的确,工业化的到来虽然解放了一批劳动力,让经济跃升至一个新高度,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人类只不过是以暂时撇下生态平衡作为代价,换来一个看似繁荣,实则正在滑入深渊的社会。
写在最后
曾经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而用尽智慧去开采利用资源的人心,在过度的贪婪下逐渐变质、反向侵蚀,以至于我们选择性地忘记,人类的命运还牢牢把握在地球手中。
这本书给到普通读者最深刻的启发莫过于:人类从来都不能自诩为是地球的“霸主”。从生命诞生之初,我们的命运便注定要与地球自然交相辉映。
如果说,我们从来都不想成为毁灭地球的“刽子手”,那么,我们也不应成为事不关己的“旁观人”。
别质疑作为个体存在的你我为绿色低碳做出的微薄贡献。哪怕只是像1.01后面的小数一样努力,全世界的微小力量聚集在一起,也会像1.01的365次方一样得到远大于1的力量。而我们总能在这大于1的力量中找到看见明日曙光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