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2020-02-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路有你ing

由于疫情的发生,全家宅在家里已经快两周,两娃几乎翻出老鼠洞,尤其是哥哥,手到之处东西皆落地,更别说一晃眼,一个又一个房间满目凌乱。周日终于忍不住,把哥哥推出门外,任凭他哭喊。曾经有朋友告诉我他儿子不听话就会用这种方式,理智告诉我,把孩子这样关在门外相当于不要他了,会造成严重的心理伤害,如今却实在无法控制。

1

大中午玩乐高,玩了不到两分钟,又要拿什么东西,爸爸正在吃饭没给,便开始哼哼要扔了爸爸,把爸爸的眼睛打瞎什么的,而爸爸还乐呵呵的在说教,突然无名火被点燃,好吧,先把你扔出去再说。

期间爸爸和外婆开门要拉回来,都被我吼退了。听着他在外面不停的喊知错了,似乎是长这么大第一次,突然感觉到自己的混沌的育儿方式如此不堪。一直觉得不应该打孩子,看了无数本书却也没有耐心或者不知道如何有效去教导他,所以永远是同样的问题一犯再犯。

我焦虑恐慌于三岁多尚且如此,六岁,十二岁时,大人无法管制,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家里这样,出去一生气就动手说脏话,被别人教训怎么办。恰好看到楼上有人在群里发,爸爸和女儿吵架,爸爸气的离家出走,似乎想象到了以后无数个寒暑假的情况。

我焦虑恐慌于明知道吼叫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明明知道随时的争吵如定时炸弹会让孩子越来越没安全感,却无法控制。当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感觉是极大的嘲讽,自己都无法改正,凭什么要求娃做到。

娃所处的环境永远是外公时不时一声吼,外婆不停的抱怨,妈妈集吼叫说教于一身,爸爸一副置身事外的感觉。而我却永远盯着娃关于情绪性格方面,已经忘了在哪里看到过,正是因为自己存在同样的问题无法面对,才会容易发现别人身上这些东西,并且无限放大,而你把它当成问题,在别人看来正常的会真的成为问题。

那天的后来,我写的几个原则,协商后娃同意了。然后的下午他很快恢复了常态,而我依旧处在情绪低落状态,翻出了《二孩时代》。

作者有写到“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一些遗憾或不健康的关系让我们形成了一个个条件反射模式,当孩子触碰到我们情绪记忆中的某些情境时,我们的脾气就爆发了,我们的情绪就失控了。这些愤怒和焦虑完全来自我们自身的恐惧和忧虑。当孩子“激怒”我们的时候,正是我们遭遇心理障碍的时刻。每当孩子按下我们的情绪按钮,他只是在提醒我们童年时期没有解决的问题。”这或许可以补充我上面遗忘的东西。

还有一个情绪ABC理论,完全解释了我曾经无数次和朋友讨论的,所谓的对孩子有原则,却不知道这个“度”如何把握,每次面对孩子的要求,由于当时不同的心情,所反映出来的结果也不同。

这个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理论,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第一个英文字母)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的第一个英文字母),也就是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

如果激发事件A(孩子的哭闹)经由我们对他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1(孩子在和我作对),我们就可能作出消极的行为后果—指责威胁孩子;如果我们有正确信念B2(孩子需要我的帮助),我们可能呈现出相对合理的情绪行为—拥抱理解孩子去。

细想我刚才行为的信念,只是烦躁于娃无数次不合理的语言表达和行为,却没有想到他背后的需要。大多数时候,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看你那个时刻的心理。但是我常常想,总有一些人,他们对育儿有自己坚定的东西,所以也不会受临时的不理性信念的影响。而我没有,所以我焦虑。

2

周一的早上,本来是想听情绪方面的课,又似乎想逃避,随手打开了时间管理。听到最后对于取舍,有一句“你每天做的事情很重要吗?再想想,这一周,这一月,这一年中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再加上作者的二八法则的解释,突然被触动到。

我们这个月的目标是大人和孩子都在生气的时候不吼不叫,今年的目标是培养娃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为什么每天盯着他有没有看绘本,有没有学英语,有没有拍球。20%的重要事情对我们产生了80%的影响,为什么我老要把80%的时间花在那些不利于20%的重要事件的事情上。

少看一天绘本,不学英语,又能怎么样。我想要和谐的家庭环境,然后在那天的计划上尽可能都是愉快的项目,并且告诉自己,今天一定不要吼叫,然后又看了一眼今年的目标或者说对娃的要求:生气时不怎么怎么样,一瞬对自己感到蔑视,到底是对谁的要求。

和平吃完早餐,在床上玩的时候,哥哥压在弟弟身上,弟弟已经哭的很厉害了,他却不知道起来,偶尔用眼睛看看我,当然我依旧没忍住,狠狠把他拎了下去。按照爸爸的说法,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那天接下来的时间,我又用了冷处理的方式,几乎不想说话,看了一直想看的没看完的电影,我觉得自己需要调节,而不是娃。

一直在想前几天是如何度过的,为什么没有记忆,这几天却如此干戈。或许是潜意识面对各种信息对周围环境的紧张,再加之马上要上班,现在四个大人在家都搞不定,到时候两个老人如何带的焦虑。

3.

周二的早上,随意听了两节不吼不叫的课程,又翻开了《正面管教》,直接翻到了第4章《重新看待不良行为》。

所谓的不良行为无非是缺乏知识(或意识)的行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或者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导致我们转向“原始脑”操纵的行为。而成年人常常和孩子一样,所以会陷入权力之争。大多数时候,小孩子做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而不是不良行为。

孩子的觉察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他们想要得到归属感,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所做的努力很笨拙,其行为就会惹人讨厌,这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他们的行为越是惹人烦或生气,他们就会越急迫追求归属感,因此也就越发令人讨厌。

鲁道夫·德雷克斯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这个道理,他们就会乐意去想办法鼓励孩子,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我们太习惯用惩罚、说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责难、羞辱和痛苦来促使孩子做的更好,且认定若想要孩子做的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除了惩罚,我不知道这个说法能否解释我偶尔阴暗的思想,无数次无数次,当我看到我的孩子大力玩饮水机的门,或者层层凳子叠加去翻箱倒柜,我愤怒的内心竟然希望那个时候他会被撞到或摔到,感受到痛苦而杜绝这种行为下次的出现。

我甚至不敢对别人说这种对自己孩子的不阳光的想法,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说在她女儿三四岁的时候,经常哭着要出去玩,有时候能哭两三个小时,她烦躁的拿着枕头去捂她的嘴。我释然了,原来每个妈妈都有如此的“阴暗”行为。

如同我不敢说的还有,对一岁多的弟弟怎么看怎么可爱,忍不住的想抱想亲,为什么对哥哥再也找不到这种发自心底的感觉,我记得有一次在心理课向老师提到我竟然不爱自己的孩子,遭到一阵同情,或许我的表述无法说明的想法,因为我之前问过一个二胎妈妈,她跟我同样的感觉。

我记得当时在我生完弟弟的第三天,外婆带着哥哥来医院,我摸着哥哥的手和头,突然觉得好大好结实。可是明明在三天前,我看到的是一个哪里都小小的柔软的小宝宝。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或者说我想的太多,太多,制造了如此多内心莫名的恐惧。

我不知道其他的二胎妈妈是否会有这种感觉,或者是孩子大了学会了反抗的缘故。但是我问过一个一胎的八岁女儿的爸爸,他说没有。

而从心理学上完全说的通:不爱自己无法爱别人,你最多只能像爱自己那么爱别人。我不知道我的行为是否正常,但不管心理层面还是行为层面,这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有些跑题,针对所谓的“不良行为”,作者给出了一个错误目的表来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协助大人采取有效的行动,帮助孩子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

了解了上面的知识,可以付诸实践却是另一回事,因为大多数大人面对一个行为不良的孩子,很难有积极的心态,他们不能充分了解是自己的不良行为导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极少数能够以正面鼓励回应孩子不良行为的大人,往往会遭到孩子的拒绝。这是因为孩子(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在最需要鼓励的时候,却往往无法接受鼓励。要在一段冷静之后再次尝试鼓励。

正如当我看完这个,深呼吸调整自己的面部表情,去迎接我两个刚起床的娃,然后不到一个小时,情绪又全面失控一样。亦如我一次次告诉哥哥生气是正常反应,但是生气要有正确的发泄方式,譬如深呼吸,譬如跺脚或者打枕头,可是我自己却一次都没用过,又如何要求孩子。

我不知道自己是否受父母的影响,见不得家里混乱,所以对娃到处乱翻的行为无法忍受,更无法忍受的是我没有教会他们去收拾。所以每天四个大人边骂边跟在后面整理。

记得一次去一个朋友家拿东西,一进门,发现娃的玩具各种东西,快要挤到门口了,然后看着她淡定的跨过一个个障碍物去逗她的宝宝,当时对我的震撼很大,然后那几天家里消停了几天。

4.

我不知道其他有孩子的家如何,是否每天如我们鸡飞狗跳,满地鸡毛。可是我看到了简·尼尔森序言里面的很多年前她的5个孩子之家的现状:

“那时我还只有5个孩子,其中包括两个十几岁的孩子,我被那些像今天的很多父母体验到的一样的孩子养育问题弄得灰心丧气。我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别再打架、能把玩具收起来、能做他们自己答应要做的家务。我在晚上让他们睡觉时也有问题——进而是早上起床的问题。他们不想进浴缸——然后又不想出来。

每天早晨都痛苦无比,因为如果没有不停的提醒和争斗,似乎就无法让他们出门去上学。在放学之后,就要为做作业、做家务接着打仗。我的“锦囊妙计”包括威胁、吼叫和打。这些办法既令我厌恶,也让孩子们厌恶——而且不管用。我为孩子们同样的不良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威胁、吼叫、打。直到有一天,我听到自己又朝孩子大吼:“我说了一百遍了,收起你的玩具!”时,我才认识到这一点。我忽然明白了真正的“笨蛋”是谁——肯定不是我的孩子们!多么可笑啊,我要等到重复一百遍才知道自己的方法不管用!而且,我是多么沮丧啊,因为我不知道还能怎么办。”

这些与我的日常无异,心里的不安减了不少。作者最后找到了合适的方法,感受到了做妈妈的快乐。而我看了她的方法,却依旧无法应用。

我知道应该在孩子伤心的时候帮他澄清情绪,陪伴他消除伤悲;

我知道应该在孩子愤怒的时候平静包容,陪伴他平复情绪;

我知道应该屏蔽自己的不良情绪,不让它伤及我及我的孩子。

虽然,我一直知道,不管父母如何对孩子,只要有爱孩子都会被感化。

虽然,我一直相信,一切的育儿技巧与方法都是表层的,唯有父母的人格与内心才是真正影响孩子成长及亲子关系的根本因素。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做不好,做不到。我读了大量的理论,也写了很多的鸡汤,我一刻不停努力的往前奔跑学习却无法落地,无法改善自己的问题。

因为我真的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娃爸说你要好好爱你儿子,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叫爱,如何去爱。当我说这话的时候,看到弟弟抱着小黄鸭玩具轻拍假装睡觉,立即兴奋的喊娃爸看,他撇了一眼,说“就是这样去爱,你看的语气你的表情”,其实当我在喊他的那一刻就知道了,或许内心一直就知道,可是,为什么一面对不良的行为语言,我实在做不到。

我不知道当弟弟三四岁,到了猪狗都嫌的年龄,我会不会也会如此。娃爸说为什么你就不能像以前那样对哥哥,我说两个娃我精力有限,耐心更不足。

当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想到了一篇文章《当你被爱过之后,发现“优秀”其实不重要》,因为我缺爱,所以想要优秀,内心想要得到更多爱,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你追求一个东西的时候,另一个东西必然被忽略。

我每天说我大量的精力围着哥哥转,可是我的心在哪里,时刻想着今天还有几节课没听,这周的文章还没写,娃还没看书,我想自己优秀,我也想让娃优秀,已经说不清楚到底是爱优秀还是爱娃,爱一个人,应该爱他所有的一切,包括不足。爱孩子,是爱他这个人,而不管他做了什么事。

一不小心就又开启鸡汤模式,无时无刻都想去显示自己的知识储备,思维却依旧混乱,混乱的写下这个不知何目的的文字,一大段一大段放上书里的内容。虽然以前好多次想写出一篇关于情绪的文章,只因为自己储备不够,无法下笔,今日却以这种方式呈现。

娃爸说你要去看看你以前写哥哥的文章,他以前也如现在的弟弟,你要找回那种感觉。你要换位思考,当所有的人都不理他,而他只能找弟弟玩的孤独,你越这样,他会越严重。

想到下午那个场面,我的心已经在滴血。那个只有三岁多的孩子,只想用他所知道的语言的力量和不当的行为引起妈妈的关注,而他的妈妈却将他的行为视为不良,故意孤立处理。

我不知道多少年后,如果哥哥看到这个会作何感想,请理解原谅这个在苦苦挣扎寻求出路的妈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