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恩系列

肯恩行旅30

2018-08-13  本文已影响0人  快乐的学徒

肯恩行旅30

第三十课 上主在我所看到的万物内,因为上主在我心里。

这一课与前课一样,都极其重要,它解释了为什么上主在我所看到的万物内,因为祂就在我心里。本课的要旨不在我向外看到了什么,而是我心里隐藏了什么。因此,“看到”一词可换成“想到”,因为我们的眼睛所传回的图像全是自己心里想出来的。投射形成知见,这是小我最高明的手腕,它假装帮我们驱除罪咎,却使罪咎更加牢不可拔。今天这一课会加深我们对投射的了解与体验。

(1) 今天的观念是造就慧见的跳板。经由这一观念,整个世界会在你眼前展现,让你有缘一睹前所未见的庐山真面目。而你以前所见的种种,则会在你眼前销声匿迹。

这正是《奇迹课程》再三重申的主题:当我们心灵觉醒之后,自会透过耶稣的爱去看待万事万物,过去的一切顿时烟消云散。我们对他人和对自己的批判,以及对周遭事件的种种有色眼光,都会消散得无影无踪。当新的想法和新的眼光日益巩固之后,我们企图抵制自己和弟兄存在真相的那些判断,必然逐渐隐退,终而一逝不返。这是耶稣在第一段想要告诉我们的。可想而知,这种观念对我们会造成莫大的威胁!不仅自己的判断、扭曲的知见以及所有的想法全都会消失,连我们心目中认定的自己也一并消失了。然而,这正是“不设防”的真谛——不再处处设防。对此,小我一定会想方设法说服我们,为了保护自己,我们必须抵制各种内忧外患的侵扰;而它绝不会招供,那整套防卫措施真正要抵制的,其实是上主。

可以说,心理学乃是一门专门研究小我的学问,它帮助我们了解,世上所有的人所活出的成年状态,大都是为了抵制童年创伤而塑造成的。事实上,我们以婴儿的形式来到人间,就是要证明自己是受害者,这是我们诞生人间的目的。若从小我的角度来看,整个人生就是一套防卫措施,保护自己不受心中或眼前的现实世界所伤,比如说,我不能信任自己的母亲、不能信任父亲、女人都不可信赖、男人也差不多、我的身体很不可靠、绝对不能信任权威等等,诸如此类,可谓比比皆是。每一个生活经历,不折不扣的,都在给予我们充分的理由来下这个论断。但是,正如同前面说过的,真正的原因是:我们的人生剧本原本就是为了证明“世界待我不公”而编写的。一旦把受害当作天经地义的事实,我们怎么可能不筑起一座又一座的高墙,保护自己不再受想像中的童年或青少年时期所受的种种伤害、忽视与痛苦?而我之所以说那是想像中的,因为那些沧桑早已过去了,毋宁说,它们其实从未真正发生过,纯粹是我们自己编造的梦中一景而已。问题是,我们一点也不想要透过耶稣的慧眼去看清这一真相,因为我们压根儿不承认这全是自己虚构的故事。

既然所有的问题在本质上都是虚构的,我们便没有理由筑起防御工事,然而,这正是我们最害怕的真相,只因我们将一生的意义全都置于如何在这冷酷无情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如同哈姆雷特所描绘的“无情命运的明枪暗箭”(slings and arrows of outrageous fortune)。没有错,世界的确冷酷无情又凶险无比,只是别忘了,这正是我们打造它的初衷。一如〈练习手册〉所说:“世界是为了攻击上主而形成的。”(W-PII.三.2:1)

我们的存在深深扎根于自己深信不疑的现实真相上,因之,百般不愿听到“还有另一种看的方式”,因为我们心里有数,耶稣所教导的,可不是如何看待一张桌子这么单纯,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要传授我们另一种看待自己的方式。有鉴于此,操练这几课时,不妨配合一些深思与冥想,诚实地感受,在自己领会话中深意的那一刻,内心所浮现的恐惧。同时不妨具体反省一下,自己究竟以何种方式来抵制心目中认定的问题,我们这无辜的受害者到底是如何在这冷酷世界苟延残喘的。耶稣告诉我们,人间所有的事件都可以用另一种眼光去看,但是,用慧眼去看是有代价的——我们必须把一辈子的防御经验堆砌而成的“受害之我”转换为无需防卫的“真我”,因为它有纯洁自性(也就是天堂的无罪境界的倒影)的“保护”。

(2:1~2) 今天,你在练习一种新的“投射”方式。我们不再为了排除自己厌恶之物而将它推到外面了。

这几句话虽然没有明白点出“推恩”一词,但耶稣说的就是推恩。前半段是指“往内看”,这个“往内看”的功夫决定了我们向外所见的一切。投射之际,我们只会看到自己的罪与咎,通常都是先自我批判一番,然后再投射到他人身上去,所以才说“排除自己厌恶之物而将它推到外面”。世界正是如此这般形成的。我们会在第一百六十一课再度读到:“形相世界就是为此目的而造出来的。” 意思是说,我们之所以会打造出这么具体的世界,只因我们需要具体的人或物作为对象,才能投射自己避之犹恐不及的罪咎。

如今耶稣想教我们“一种新的‘投射’方式”(推恩),就是先往内看,看到自己本有的自性之爱(或是我们比较容易感受到的耶稣之爱),然后将它推恩出去,我们便会在周遭看到爱无所不在。投射罪咎和推恩最大的不同是,投射罪咎之后,我们必会在身外某人身上看到罪咎,因这原是投射的目的。然而,推恩之后,我们所看到的爱却不在自己身外,因为我们在每个人身上感受到的自性之爱源自自己心内;即使它被覆盖在不自觉的恐惧与仇恨之下,也隐藏不了它。容我再说一遍,我们之所以能够在每个人身上感受到爱的临在,是因为我们能够在自己心内先体验到爱。耶稣所说的,其实就是“妄念”转为“正念”的过程,也是从“小我投射罪咎”转成“圣灵推恩宽恕”的过程。这正是操练《奇迹课程》的关键所在。

(2:3) 反之,我们试着透过世界而看出隐藏在自己心里的东西;我们想要看见的一切都在那儿。

重点在于“我们想要看见的一切都在那儿”这一句话。〈正文〉也有类似的说法:

外表看来,是知见告诉你“你究竟看到了什么”。其实,它不过反映出你传授给它的看法而已。它只是赋予你的愿望一个有形图像或具体形相,使你的梦想俨然如真。(T-24.VII.8:8~10)

我们有个不可告人的私心,就是保持分裂状态(保持独特个性,划清自我边界),却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那个“使你的梦想俨然如真”的具体形相,即是指弟兄的罪。这正是小我的高明之处,它先确立罪咎的存在,又知道我们不想面对这一事实,故怂恿我们别往内心去看,窃望我们从此不再有机会看到始终存在心内的爱。耶稣在〈正文〉说过,我们只有两种情绪:爱和恐惧。一个是上主赋予我们的,另一个是自己搞出来的(T-13.V.10:1)。恐惧这种情绪其实和咎同一回事,我们搞出恐惧的目的,就是想要覆盖上主所赋予的爱。为此,我们必须先认出咎,才可能在咎的背后看到爱的临在。然而,这简直是和小我唱反调,因小我先把咎弄假成真,再三申五令:“不准去看!”接下来,它又传授我们一招驱除罪咎之计,就是别往自己身上看,只要盯着他人的罪咎就成了。究竟而言,这根本行不通,不论我们怎么想与罪咎撇清关系,它始终留在我们心中,小我却想尽办法隐瞒这一事实。对此,〈正文〉有极其精辟的描述:

投射的目的最终不外乎摆脱自己心里的罪咎。……想一想,小我的解决方案何其怪异!你原想摆脱罪咎才将它投射出去的,结果你只是把它藏起来而已。你仍然感到罪孽深重,却不明所以。(T-13.II.1:1; 2:1~3)

你若还想把自己的罪咎加在弟兄身上,或要他一起承担,甚至认为那根本是他的罪过,你们所结合的关系只会加深你的罪咎感。……你在那关系中只会看到罪咎,因为是你把它放在那儿的。凡是深为罪咎所苦的人,必会设法把它东塞西藏,因为他们相信罪咎确有其事。他们即使深受其苦,也不肯往心内去看,给自己一个脱身的机会。……他们一心只想在自己掌控不了的外界揪出罪咎的祸首。(T-13.X.3:1,3~5,7)

一旦听从了小我的指示,我们便会翻出过去几十年的旧帐,振振有词地指控他人,而且还能在他们身上找出所需的罪证来为自己的感受撑腰,有凭有据地指出他们如何虐待了自己,或是虐待和自己一样的天涯沦落人。我们如此地肯定自己的论断正确无误。这是《奇迹课程》最难修也最令人退避三舍的原因。耶稣一再告诉我们,我们全看走了眼:“上主的想法则恰恰相反。”(T-23.I.2:7)问题是,我们依旧冥顽不灵地认定祂的想法错了,我们才是对的。

(2:4~5) 这表示我们不再排斥自己所见之物,而愿与它结合。这就是慧见与肉眼之见最根本的差别。

肉眼在外面所看到的,不是各式各样的危机,就是人间的欲乐,而且我们还会想尽办法与外界划清界线。即使表面上我们好似想要与他人结合,其实只是想利用一体的假相来保护自己的特殊性罢了。反之,用慧见去看的人从不视自己为“另一”生命。前文已提过,耶稣在〈教师指南〉一开始便提出这个重要观念:成为上主之师的唯一条件,就是不再将自己的福祉跟他人的福祉视为两回事(M-1.1:2)。若要拥有这一慧见,唯有不再将耶稣或圣灵的福祉视为与自己毫不相干才行。起修的阶段,我们的福祉与祂们的福祉必然泾渭分明,因为一旦加入祂们的行列,我们必会失落小我的个体性与特殊性,故而不得不对祂们敬而远之,就像对上主那样。基于同样的分裂动机,我们会把内在的罪咎投射到那些我认为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人身上。慧见正好相反,它对所有的人一视同仁,把所有的人事物都视为自己的基督自性(一体生命)之倒影。

《奇迹课程》思想体系最颠覆传统之处,就是它撇开大脑与身体的层次,直指心灵。这一层次既看不到也摸不到,超乎我们的感官,无形无相又无法测量。

(3) 今天的观念应该尽可能地随时运用出来。只要有一分钟左右的空档,你就可以缓缓地向自己复诵这一句话,同时环顾一下周遭,试着去了解,这个观念适用于你此刻所看到的以及你可能看到的一切,只要它出现于你视线范围之内。

耶稣再次提醒我们“普遍运用”原则的重要性,套用今天的主题时,不可排除任何一物。请谨记在心,我们一旦相信幻相是有层次之别的、知见是有特定范畴的,无异于宣称分裂之境与分别相才是真理实相。其实,唯一的真相仅止救赎一念,它只存于心灵内。既然救赎之念只有一个,故也只有一个救赎。世间的一切彼此之间毫无差别,只因万事万物享有同一个宽恕目的。

(4) 真实的慧见并不受远近的概念所限。为了使你习惯这个观念,当你套用今天的观念时,除了采用你能具体看到的事物以外,也试着想一想那些不在你当前视野之内的东西。

我们再次看到耶稣如何巧妙地将他的观念推衍出去,不只适用于肉眼所见之物,也可套用在心里所想之事;不论我们是在心里看到的,或是有眼“目睹”的,全都包罗在内。然而,真实的慧见和外面那个有形世界毫无瓜葛,故不应套用于眼耳鼻舌身的五蕴之见上,它是针对我们心中作何想而发的。可还记得:心之所想与眼之所见根本是同一回事。唯有接受这一真理,我们的认知能力才会慢慢向生命内在的一体性开放;而这个一体性只可能存于心灵内,因为身体永远是分开的。正如〈正文〉所说:“心灵原是一体不分的,身体则不然。”(T-18.VI.3:1)

(5:1~2) 真正的慧见,不只不受空间与距离的限制,也完全不靠肉眼的功能。心灵才是它唯一的源头。

我们不可能找到比这句话更明确的解说了。耶稣所说的话和我们肉眼目睹的现象一点关系都没有,因眼之所见永远离不开某种分裂形式,表示它必然出自心灵的分裂之念,而此念在本质上根本就是错的。耶稣曾说:“没有比只看外表的知见更盲目的了。”(T-22.III.6:7)正是这个意思。我们日后还会不时引用这句名言。

我在“前言”说过,向圣灵或耶稣求助,乃是操练《奇迹课程》的关键(虽然这几课并未具体提到这一点)。我们若自绝于祂们之外,无异于自绝于上主之外,表示我们再度把分裂弄假成真了,从那个角度出发的一切所见、所思或信念,绝不可能正确。这就是为什么操练这一课程必会激出人心极大的恐惧,因我们迟早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对自己以及所有人事物的想法、看法与判断全都错了。

(5:3~4) 为了帮你更加熟悉这个观念起见,当你运用今天的观念时,不妨闭起眼睛练习几次,任何浮现于心头的题材均可使用;试着向内找,别再向外寻了。今天的观念同样适用于心内与心外两方面。

何以耶稣要我们一视同仁地套用在“心内”与“心外”两方面?答案无他,只因外面一无所是,也一无所有。外在种种幻相纯粹是我们内在想法的投射。不论着眼于“外在之念”或“内在之念”,其实毫无分别,全部都是我们的想法。这两课可说把“一切唯心造”描述得淋漓尽致,为我们再度圈点出〈正文〉与这几课所强调的“观念离不开它的源头”这一普世原则。它告诉我们“分裂的世界、人际关系,以及身体这类观念,全都离不开它们的源头——心灵”。既然眼前所知所见全是念头投射出来的,我们的首要之务显然是:好好正视这些念头究竟是从哪里冒出来的?究竟出自小我,还是圣灵?这正是《奇迹课程》的要旨所在,也是这些练习的终极目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