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梳理(七)
七、唐玄宗(唐明皇)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共在位44年,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他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亲为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在清朝时,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
唐玄宗自幼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武则天命令李隆基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继其香火。李隆基初封为楚王,后改封为临淄王,兼任潞州(今山西长治)别驾。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唐隆政变”后,李隆基被改封为平王,兼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押左右万骑。
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即位当年,就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唐玄宗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
在位后期,因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渭南市蒲城县东金粟山南)。
李隆基英俊多艺,仪表堂堂,从小就很有大志,在宫里自诩为“阿瞒”,虽然不被掌权的武氏族人看重,但他一言一行依然很有主见。在他七岁那年,一次在朝堂举行祭祀仪式,当时的金吾大将军(掌管京城守卫的将军)武懿宗大声训斥侍从护卫,李隆基马上怒目而视,喝道:“这里是我李家的朝堂,干你何事?!竟敢如此训斥我家骑士护卫!”随之扬长而去。武则天知道后,非常惊讶,不仅没有责怪,反而更加宠爱他。
唐玄宗知人善任,慧眼识贤相,先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为宰相,而且在张说的辅佐下,开元盛世发展到了极点。另外,他赏罚分明,办事干练果断,这是他能开创开元盛世的主要原因。
唐玄宗在开创了开元盛世之后,逐渐开始满足,沉溺于享乐之中,没有了先前的励精图治精神,也没有了改革时的节俭之风。正直的宰相张九龄等人先后被罢官,李林甫爬上了相位。同时,好色的唐玄宗听说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杨玉环美貌绝伦,艳丽无双,于是不顾什么礼节,就将她招进宫里,杨玉环懂音律,也很聪明,还擅长歌舞,很得玄宗欢心。
天宝四年(745年)八月,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在堂妹的关系影响以及他本人财政能力出色的情况下,杨国忠也开始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当上了唐朝宰相,从此开元盛世不在,而且很快便衰落下来。
在杨国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乱,并影响了国家的经济。持续8年的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使唐朝由盛转衰,从此唐朝开始走向了下坡路。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天宝十五年(756年),叛军占领长安。唐玄宗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到马嵬坡(今陕西兴平西),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杀了杨国忠,又逼迫玄宗缢死杨贵妃,唐玄宗最后逃到成都。
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肃宗。至德二年(757年),随着安禄山被杀,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宦官李辅国奉承肃宗,离间玄宗与肃宗的关系,迫使玄宗被软禁于太极宫(西内)甘露殿。晚年,唐玄宗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太上皇玄宗驾崩,终年78岁,葬于唐泰陵。同年,久病已久的唐肃宗亦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