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公众号【麦小丁】征集优质文章摄影人生

街头人像的决定性瞬间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41人  mijiahai

街头摄影在中国正在兴起。因为受器材限制小、充满乐趣和挑战,很多爱好者都开始转向这个领域。对初学者而言,熟悉场景、磨练技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与其他摄影题材不同的是,街头摄影元素繁杂、场景多变,想要更加游刃有余地应对,需要提高拍摄者对各类型场景的熟悉程度及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

下面为街头摄影爱好者总结3个常见场景:

1、人群密集型场景

一般是游行、群体性活动、表演等,这时候被摄对象不太在意被人拍摄,所以你可以大胆举起手中的相机、甚至是全画幅单反。

实例:香港长洲岛

(香港长洲岛为著名旅游景点,此处为主街道拐角,游客成群,提前构图之后,等待合适的行人走入构图场景)

这种场景可以选用等待的拍摄方法:提前调整好光圈、焦距,举起相机,通过取景器窥探被摄对象。

实例:斯里兰卡气球男孩

(拍摄场景是斯里兰卡的一次呼吁关注儿童教育健康的游行活动,前后大约一公里长队,全部为当地学校儿童,人群密集。)

很多人有序或无序通过取景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预判适时地多次按下快门,捕捉最完美的那个瞬间。

实例:俄罗斯胜利日游行

(俄罗斯胜利日游行,很多莫斯科当地市民都会自发参与,他们并不介意被人拍照,反而希望更多人去了解和关注这一有历史意义的事件)

2街头单个被摄体

这种情况更像是一次性狩猎,往往机会只有一次或者有限的几次,成败在此一举。

这种场景涵盖大部分的街头人像抓拍情形,所以用体积更小、颜色更低调的相机更容易隐藏摄影师的企图,增加命中率。

手持大型单反很容易被拍摄对象发觉,从而错失机会。使用黑色小型相机,比银色、粉色等相机更隐蔽。最好提前将各种颜色的肩带缠绕好,尽量不要露出来。

实例:斯里兰卡渔线男孩

(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一个街边海滩。并不是旅游景点,但海边的公路上摆满了卖海鲜的地摊,那些鱼类就是在渔民摊位后面这片海滩捕捞上来的。夕阳时分,一个男孩在拉动渔线。)

和密集型场景不同的是,这种情况要在靠近被摄对象前很早设置好相机参数,在尽可能不被察觉的前提下,结合被摄对象的位置、姿态、动作倾向,在大脑中想象各种拍摄情况,时机成熟时,根据适当的焦距和拍摄距离接近被摄对象,一瞬间按下快门。

实例:上海徐家汇教堂

(上海是中国最早、最大规模接受西方文化的城市,图中拍摄的是徐家汇天主教堂里,一位老人坐在角落里祈祷)

例:北海道八坂神社

(日本北海道的冬季白雪皑皑,是拍摄日式唯美人像的好地方。首府札幌的八坂神社出口处有一座鸟居,两个刚刚结束参拜的女人正好走过。)

注:这种场景也可以尝试使用比较极端的拍摄手法,比如使用理光GR2直接看显示屏单手操作,甚至是提前设定好焦距采用snapshot模式。这种模式对摄影师的要求很高,需要对拍摄对象的位置、距离、焦距的把握十分到位。

3、正面迎击

有时候,我们看到被摄对象,想要正面拍摄面部、半身,甚至全身人像特写,这个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在被摄对象允许的前提下,经过沟通去拍摄;第二种,为了获得最客观、真实的人像,直接正面拍摄。

如果你的沟通能力强,或者被摄对象态度和善,你就可以尝试第一种方法。

实例:俄罗斯胜利日游行

(胜利日游行的过程中,这位哈萨克族的俄罗斯人主动和我聊天,希望我为他拍摄一张纪念照。因为会讲俄语,沟通过程也很顺畅。)

这种方法倾向于摆拍,想要获取更自然、客观的人像,第二种方法就能减少摄影师介入带来的效果影响了。

不过第二种方法虽然在命中的情况下效果更好,但是风险也大得多。

比较讨巧的办法是,提前了解一个地区或场景下的人的习性,提前观察被摄对象的表情、高手甚至可以从衣着打扮上做出一些判断,当然去拍摄妇女儿童老人有点歧视的意思了(见仁见智)。

实例:上海弄堂老人

(老人迎面走来,这时我拿起奥林巴斯小相机,准备构图。恰好老人停下脚步,擦拭眼泪。我果断按下快门,捕捉到了这个决定性瞬间。)

实例:圣彼得堡女人

(圣彼得堡是一座充满艺术感的西方城市,彼得保罗要塞里一名中年妇女在晒日光浴。在距离很远的地方她就注意到手持相机的我了,于是我选择在远处拍下了这张正面的大光比构图人像。)

经常听到,很多抓拍人像的大师,都有过被打、被摔相机甚至是抓起来的经历,相信很多人都见过下面这张图,法国摄影大师马克·吕布于1967在华盛顿反战游行期间拍摄的《枪炮与鲜花》,是不是很震撼呢?

当然,街头人像抓拍总是有很多不确定性,任何方法都不能保证一定能拍到理想的照片,但是通过不断练习与实践,不断熟悉各种场景,相信你一定能够提高命中率,捕捉到更多印象深刻的街头场景。

(以上照片除最后一张外,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微博:同传摄影师mijia​​​​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