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老舍]及几篇读书笔记之点评
再议老舍
老舍先生素有文学语言大师的美誉,他是现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人物,在国际上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66年8月24日老舍先生于太平湖畔的纵身一跃,让中国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整整推迟了近半个世纪。是的,当时的瑞典文学院已经准备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老舍先生。
纵观老舍一生,其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如星空般璀璨,令人敬仰。但他的人生也充满了坎坷与不幸,从出生到出名,从出名到婚恋,从婚恋到死亡,无不留给世人许多谜团。可谓生是谜,死亦成谜。
老舍先生一生著书甚丰,计有三百多万字的小说,四十二部戏剧,还有约三百首旧体诗等,他开拓了城市平民这个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并通过其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城市贫民生活的现实风貌---老舍先生的作品从四十年代起就开始流传海外,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是把中国文学推介给世界的重要代表人物。
老舍的家世出身与他日后的一代文坛大师地位形成鲜明的对照---老舍如何从一个幼年丧父、母亲在社会的最底层苦苦挣扎的寒门子弟蜕变成文学大家的历程和成因,此为老舍的一大谜团。
除去死亡之谜,老舍先生留给人们的另一大谜团便是他丰富多彩而又波澜起伏的感情生活。
老舍的感情生活看似平淡无奇,实为暗流涌动。老舍是一个对待婚姻极其认真的人,虽不属早婚,但与发妻恩爱有加,生儿育女。尤其对他的妻子非常敬重,一时在朋友圈里传为佳话。
然而机缘巧合,老舍在婚后遇见了喜欢的人。抗战时期,老舍的秘书,一个“瘦弱却十分勇敢的女子”,走进了他的感情世界。
虽然该起事变往后的发展以正室逼退外遇告终,但是老舍婚姻生活的基石已经生成了无法弥补的裂痕。老舍晚年的悲凉结局也从一个维度折射了婚后移情的不二归宿。
老舍先生在一个众所周知的特殊年代里的悲剧,既是社会的悲剧,也是老舍个人的悲剧。
《论语》之阅读
说起《论语》,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陌生。很多人或多或少地接触过《论语》、阅读过《论语》,不论是通篇全读还是部分选读,不论是深入精读还是浅层泛读,都会被《论语》的词约义丰、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寓意深远所折服。
《论语》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式文体为主,叙事式文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论语》成书于战国前期,是收集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编辑而成的,篇幅不短,内容不少,还不是现代文体。如何有效地阅读此书---相信多数读者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也一定作了一些尝试。
著名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钱穆先生曾经就如何阅读《论语》谈过他的看法---读论语可分章读,通一章即有一章之用。 ...任何人,倘能每天抽出几分钟时间,不论枕上、厕上、舟车上,任何处,可拿出论语,读其一章或二章。 ...有志深读精读论语的人……读论语兼须读注。 ...清儒曾说:考据、义理、辞章三者不可偏废。
可见,《论语》的阅读形式灵活多样,因人因地因事而异,既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来阅读,也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来阅读。
我们阅读《论语》的目的是什么?是从中寻求对于个人人生的启发和指导,是寻求可以解疑释惑的思想精华。
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有选择性地精读和感悟《论语》中的观点精髓,进而领会到《论语》经久不衰的奥秘,这就实现了阅读《论语》的价值。
唐诗的奥秘---《唐诗风貌》
“父选母抄,圆圆留念”!这段话是钱钟书、杨绛在他们所著《钱钟书选唐诗》封面上的留言,可见唐诗在两位大家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是诗词歌赋的国度---而唐朝时代则是中国古时候的诗歌盛世。唐诗的凝练节奏、格律修辞、工整对仗、情景交融、深远意境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育家叶嘉莹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你人生经历过很多事情后,突然想起你背过的唐诗里的美好诗句,这时候你感受到的不仅是美,还能瞬间顿悟:‘噢,人生是如此的!”
唐诗的奥秘一直是诸多名家孜孜不倦研究品析的课题。余恕诚先生所著《唐诗风貌》就是这么一本颇见功力的专著,对唐诗总体风貌及各种时期、各个重要诗人与诗派、各种体裁风格进行了准确和细致的辨析。
《唐诗风貌》一书的核心在于“风貌”二字---所谓“风貌”即风格、面貌,作者将其概括为“作品内在思想感情与外在艺术特征的综合表现”,在本书中扩展到“对作家流派、文体,乃至一个时代文学特征的认识和品评”。
《唐诗风貌》的主要着眼点不仅仅在于对唐诗风貌的描述,还在于对唐诗特有的风骨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书中特别探讨了诗歌风貌的形成与社会形态、特定文化背景、诗人的生活与创作风格等因素之间的关联,从历史的角度并以充满诗情的手法来演绎唐诗的历史,余恕诚先生无疑是成功的。
女人,婚姻,闺蜜---《那不勒斯四部曲》
赞同一位作者书评中的观点,女人不应依靠婚姻来提升阶层,而是应该通过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以及真实能力来赢得他人的尊重和认可---
“那不勒斯四部曲” 系列小说的作者埃莱娜·费兰特(Elena Ferrante)是一位女性,《那不勒斯四部曲》在中国大陆的首个中文版译者是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意大利语文学教授陈英,也是一位女性。女性题材的小说需由女作家来写就,也需由女性译者翻译,当然也就需要由女性作者来写书评了。
说到女性,就绕不开婚姻这两个字。当代婚姻为传统婚姻添加了更为丰富和现实的意义。
当代的婚姻理想具有两个基本的坐标:契约和价值---
现代婚姻的本质就是契约,契约是一种双方的预先约定,并把这种约定的义务和责任作为婚姻存续的前提条件。契约的双方知晓在婚姻关系中,何为可为且必须作为,何为不可为而必定不能为。
契约的功能在于维持婚姻双方在婚姻关系中的预设平衡性,而一旦这种平衡性被打破,则意味着婚姻关系的终结。
-现代婚姻的驱动是价值。恋爱或者结婚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脱单身,而是为了享受价值。这些价值包括情绪价值,感情价值,生活价值,经济价值等。
女性的人生意义在于自我的成长,而成长离不开觉醒。什么是觉醒?正如有关书评中所言---寻找自我,社会使命,人格独立。
《那不勒斯四部曲》中还有一条主线,即两位女主人公的互为闺蜜的关系。
闺蜜的关系其实很敏感,其敏感点在于利益。 当没有利益冲突的时候,闺蜜关系是一种极具正面意义的、很强大的人际关系;但是一旦有了利益的冲突,闺蜜的关系便会变得脆弱不堪,甚至比普通的人际关系更具杀伤力。
女人几乎不能没有闺蜜,但可能需要明白一个道理,没有永远的闺蜜,只有永远的利益。
“意识流”的小说---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
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英文名:The Sound and the Fury)是一部“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作品。
我想作家之所以采用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就是想把小说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潜意识无死角、无盲点地呈现出来。意识流是非理性的,不受理性的支配和切割,因而才能够素描般的勾勒出人物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因为无需使用正常生活状态下的理性和逻辑去过滤修饰,作家可以随心所欲地让小说中的人物与自己对话,让自己的思绪随波逐流般铺陈开来。
作家把家族中的白痴儿子本杰明作为故事的叙事人之一,是因为本杰明比智力正常的人更能展现最基本的人性,而不会受世俗和功利的影响。白痴的眼中看到的世界是不加任何掩饰的最真实的世界,因为周围的正常人无需在白痴面前作任何的伪装。
相关书评作者在文中阐述了一个概念---“生理的傻子和精神的傻子”,我觉得很切中要害。生理上的精神残疾与生俱来,无法选择,无法避免。但是生理上的残疾并不意味着精神层面上的同样残缺,很多时候会恰恰相反。家族中的白痴儿本杰明正是代表了这一类人物形象---生理残疾是天生傻子,但精神世界却不混沌,反而清澈见底,如同一面明镜反射出周遭生理健全、却人格残缺的所谓聪明人。
白痴的世界杂乱无章,充斥喧闹和骚动,但这也许就是生活的原貌。
正如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中的一句话---“生活.....就像白.痴讲故事,充满喧哗与骚动,然而没有任何意义。”
又一部“意识流”的小说---作家伍尔夫的巅峰之作《海浪》
《海浪》是作家伍尔夫创作鼎盛时期写就的一部意识流小说,堪称巅峰之作---《海浪》不仅具备了意识流小说的典型特征,还别有一格地以高度诗意化的语言文字演绎了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这也是这部作品有别于其它意识流小说的独特之处。
非理性的、无逻辑的、潜意识层面的人物内心独白描写,和散文诗般的象征、隐喻、联想和抒情,是这部作品的两大特色。
有书评作者在文章中也谈到了以上这两点:“我哈哈一笑,思绪偶尔需要“意识流”一下,伍尔夫的意识流不赖,有被作者的诗意描写惊艳到”。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可以将小说人物的内心世界无死角、全方位地呈现给读者,因为没有正常生活状态下的理性和逻辑的过滤掩饰,便于读者深刻到位地领会作品的主题。作为现代派先锋作家的伍尔夫更善于表现内心深处最真实的一面,这也是她的创作理念。
人生的状态何尝不似海浪那般潮起潮落、变幻无常?作家以诗化的语言和抽象化、程式化的方式,通过对自然界太阳的升降、海潮的起落和草木的枯荣的描述来诠释生命的意义。
正如有关书评作者在文章中所写的---“对我来说,这部书最大的亮点是海浪的涨落与太阳的变化形成了时间之河,感受着生活的浮沉”。
佛学中有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无常无我”,意谓世间万物并无恒常,始终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自我的人生亦是如此。这点与《海浪》所表现的主题不谋而合,人生如海浪般的波动以及由此产生的人的内心世界的困惑,构成了生活的现实。
世事无常,方为常态;人生中的残缺,也是一种美丽---残缺之美。放下执念,以不变应万变,才能在红尘俗世里游刃有余。
后记
纵身一跃红颜了,
开卷冥思论语真。
婚室不如闺里蜜 ,
无常难敌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