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火遍中国的《鱼翅与花椒》,一个英国妹子的美食旅行记
1992年秋,扶霞第一次去中国,在香港品尝了一道餐前开胃小吃一一皮蛋,这黑黢黢、黏乎乎的东西如同闯入噩梦的魔鬼之眼,让她倒掉了胃口。尽管之前,这个英国妹子在吃上向以大胆著称。这一餐之后,她很快进 入内地,从此开启了她在中国的美食冒险之旅。用了20多年时间,不仅变成了一个地道的中国美食通、中华美食传播大使,而且用4本书致敬了她深爱的中国。成都成为她的第二故乡,对外则常以“我们四 川人自居”。
2008年,扶霞的《鱼翅与花椒》英文版出版,10年后大陆中文版推出,此书一出,立成爆款,一时之间洛阳纸贵,一书难求。扶霞也于当年再次回到她深爱的成都,与老友新朋相见,仿佛20多年前一般熟稔,只是时光弄人,这座城市已经变得有些陌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成都吃货厨子
扶霞到成都实属偶然,但一来就走不了了。鱼香茄子、豆瓣酱红烧鱼、火爆腰花和花椒的香味,让这个剑桥学霸寻找借口留了下来,结果学问没做成,把自己搞成了一枚吃货加厨子。她在菜市场跟人闲聊,聊着聊着 就去白吃了人家一顿饭。只要有机会进四川的朋友或熟人家的餐厅,她跳着脚就去了。对于街头小吃,她从“面无表情”的 谢老板担担面吃起,认为这是天下最好吃的面。以后的口味越来越重,绝不敢吃内脏的她开始觉得猪脑花的口感有如 奶冻的柔软绵密。看起来十分恐怖的兔脑壳,后来发展到每到周六就会去吃一个。因为“下巴上的肉口感多 么厚实丰富……”
因为好吃,因为老是钻别人的厨房,她在川大这一带出了名。一个姑娘家,落下个好吃嘴的名声不大好吧? 但扶霞是老外,没人对她说三道四,况且她是何等坦然,对成都对四川对中国的爱与日俱增,她把九十年代 中期的成都视为天堂,在这慵懒又放松的天堂里,一切的一切都无比美好,所以,“只要和一个熟悉喜爱的 地方连在一起,即便看上去特别恶心的东西吃起来也特别美味了。”她由衷地爱着川菜:“一场精心安排的 川菜宴席可以用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方法来挑逗你的唇舌,辣辣的甜味是对味觉的爱抚亲吻,干炒的辣椒也在 对你放电,酸甜味又使你得到安抚,再来一口滋补的浓汤,整个精神都舒缓下来,真是过山车般惊险刺激的 体验啊。”这个吃货与别的吃货不同的是,会拿个小本本谦虚地追在人家的屁股后面问东问西,写下中英文 夹杂的各种烹饪笔记。
“竹园”老板冯锐为包打听的妹子上了“川菜第一课”,那便是做饭先要学会杀生,而浑身散发着母性光辉 的李嬢嬢则让人心惊肉跳地目睹了“兔兔之死”的全过程。中国人在“吃”上的残忍和任性,让扶霞真正 感受到吃的冒险与刺激,而这只会让大胆的人更加放肆。扶霞在各种无法无天的杂食面前随心所欲,大快朵 颐。然而,很快地,“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了,她决定从小打小闹的偷师学艺,转向大张旗鼓地拜师学 艺,从而成为四川烹饪专科学校的首位外国学生。在她笔下呈现的学校生活之生动有趣,课堂学习之丰富多 彩,只能说明,本尊是何等地沉浸享受其中。而最好笑的是,她充分挖掘了一把菜刀的潜能,这宛如金箍棒般的利器,不仅在厨房的方 寸之间物尽其用,更成为随身携带的防身武器,让她在漆黑的夜里从容地行走,绝不害怕……
学霸一个温情人间
在北方一个小山村里过年会是什么滋味?在川大同学刘复兴的老家,扶霞过了一个扎扎实实的中国年,再次 遭受了一次强烈的文化冲击。这一节内容像极了《舌尖上的中国》最爱的场景。这里保留了传统中国北方原 汁原味的文化,包括女性包揽所有家务活,爷们只在炕上坐着闲耍;吃饭时女性更只能等他们吃完了才能在 厨房里吃点剩菜。这在西方女权社会和男人都是耙耳朵的成都,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我”被各种围 观,毫无隐私,吃的也只有“面”,后者对于一名吃货来说,更是多么残忍,无法忍受!但在这里,扶霞看到了分享食物不仅是家人联系感情的一种方式,更是在一种庄重严肃的家族仪式,这种仪式感,联系到了祖先的脉动~
很多人对《鱼翅与花椒》的书名感到好奇,扶霞明明爱着人间所有美味,为何偏偏青睐这两种?扶霞对此有 解释:因为它们是中国所独有的奇特东东,鱼翅贵而无味,中国人趋之如骛;而花椒的故乡就在中国,四川 更以“麻”味独步天下,而扶霞沉迷花椒的香味更达到了迷醉的境地:“是绿色的味道,带着点苦涩,又非 常新奇,立刻就让我舌尖一卷,几秒过后,那种微妙的刺痛感来了……”因为这“麻”味,她爱上了川菜, 爱死了成都。后来,她按图索骥,找到最“麻”的四川汉源,这里有更资格的“清溪贡椒”。在汉源,她戏 剧性地结识了当地镇干部,吃了一顿典型的乡官饭。这部分写得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一股浓烈的乡土 气息扑鼻而来。
食物总是与乡情、乡愁息息相关,通过食物我们可以追溯到远古。人类的最初,总是质朴得令人流泪!
我爱花椒无尽乡愁
成都是扶霞的第二故乡,对于这个城市,她充满了无尽的乡愁。当年的成都生活接近多年的夙愿:回归烹饪 的基本,没有捷径,无法偷懒,很多人家还在使用几百年历史的方法来储存食物。但同时,成都也在以“超 现实”的速度发生剧变。有时候坐在安静的茶馆里喝茶、磕瓜子,沉浸在牌九与闲聊的舒适氛围中,结果一 抬眼,就发现巨大的摩天大厦在木屋顶上投下影影绰绰。尽管扶霞理智上在为这个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而欣喜 ,但她更为这个城市的大拆大建而遗憾,甚至认为自己在书写老成都的“墓志铭”。
在10多年的时间里,扶霞一直吃在中国,一半为了遏制不住的口欲,一半为了研究饮食文化。离开成都后, 她在非典期间冒着生命危险去学湘菜,见识了粤菜的各种奢华,跑到福建去吃各种野生动物,跑到北京去看 最顶级的皇家菜。在各种吃中,她领悟到不同地方的食物拥有其独一无二的气质:川菜的辣带着甜甜的体贴 ;湘菜直接又毫无妥协余地,就跟那里培养的领袖人物一样,而扬州菜,则是太平盛世的食物,温暖而抚慰 人心。
在各种吃中,扶霞渐渐生出一丝厌倦,她开始讨厌大吃大喝、无休止的宴饮,同时吃出了乡愁,只想回家, 她开始反思这些年来的“无所不吃”,由此她想起中国大众的传统饮食是如何清淡,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小 ,而且营养均衡而讲究色香味,这,才是扶霞心中最好的生活方式。
最后,是扬州挽救了扶霞,拯救了她的写作事业,使之能够继续她的美食探寻之旅。因为扬州让她找到了当 年的成都,质朴、温润,有老城区,有慢时光,有活泼泼的市井生活。川菜是重口味,一吃之下便天雷地火 ,惊唇动舌,淮扬菜则温柔平和,一如人生的朴实无华。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菜品,为什么都深得了扶霞的 欢心?我感觉,是扶霞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遭遇了正当其时的口味。年轻时追求烈焰红唇,崇尚肥甘重味,正与川味 相得益彰;中年以后脚步放缓,笑看世间风云,便信了“人间至味是清欢”,而淮扬菜满足了这种需求。
厨子一枚有趣有味
"尽管它写的是美食、历史,却不由自主地让人觉得,这是一次生活的回归。“
"这本书更像是旅行文学,非常真实,十分有趣。“
"这本书很有趣,不仅是关于饮食,还包括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但本书的精华部分还是食物,每次 读到我便饥肠辘辘。"
……
在网上,有关《鱼翅与花椒》的评价铺天盖地,好评如潮。而“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也说:“扶霞 是我的好友,也是我认识的所有外国人中,非常了解中国烹饪的一位。这本屡获殊荣的《鱼翅与花椒》无疑 是很多外国人写中国食物的书籍里极为鲜活有趣和精准的 。”
这是一本资深吃货+专业厨子+学霸作家成就的美食旅行书,其专业深度、其鲜活有趣就不言而喻了,大江南北的各种美食栩栩如生,活灵活现,会勾引得人口舌生津,垂涎三尺;也会让人有想操起刀铲的冲动,不妨照着每一章节后面的菜谱做上几道菜吧,让烟火气钻进饥肠辘辘的书房,给书香添几分温度;而文中不时透出的反思,让人不禁严肃地思考起生活的本义;而作为较早走进中国的外国人,无论在热情随性的四川还是在沉默内敛的北方,人们对这个老外的一举一动都无比的兴味盎然,令人烦恼,却也增添了别样的喜感~
当看到《香奈儿与鸡爪》一章,差不多过了全书的三分之二时,我忽然有了种很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很想快点把书读完,因为这是新年以来读的头本书,急于要体现阅读的成就感,而在另一方面又怕把书读完,就要与这位可爱的英国妹子分手。因为她已是我近一个月来与朋友热烈推荐与交流的谈资,甚至她有点改变了我的生活态度,那就是在热热闹闹的烟火气中生活,在做饭的热气腾腾中满足~
这书有种地道的川味儿,"李孃孃""王师""看哈那一只“"看鸡脚就晓得有好大“~~生动的方言让人疑心作者就是位成都人,后来看译者何雨伽,原来是个成都妹儿!怪不得语言是如此的精妙有味!她在《后记》里说翻译《鱼翅与花椒》实在是迄今为止最快乐的一份工作。"扶霞写得生动丰满,我也尽量去还原其中的"地气",也从一个外国友人的文字中再添了对故乡的了解与爱,大概还有一丝丝对旧时光的怅惘。日复一日的饭桌上,浓缩着你找倏忽而过的年华。酸甜苦辣,都是人生的营养;烟火人间,全是温情的味道。“
烟火人间,有了《鱼翅与花椒》,更添了快乐的味道。
可爱的扶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