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是怎么来的?又怎么调理?

2019-08-26  本文已影响0人  漢唐園

我们身体内的湿气有两个来源:

一个是来自于外界潮湿的气候,空气中的湿邪进入人体,像住在沿海城市地区的人群,体内都多湿。

另一个来自人体脾虚产生内湿,由于脾胃虚弱,对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够很好消化吸收,导致堆积在体内生成湿气。中医说,脾虚生湿气,而湿气重又会加重脾虚,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

症状一 身体困重,四肢乏力这是体内湿气重的最典型的表现。

症状二 头晕,头部沉重“蒙查查”,想要睡觉。

症状三 大便粘,便便拉出来粘在马桶上用水冲都冲不干净。

症状四 没有胃口,感觉肚子饱胀,总是不想吃东西。

症状五 嘴巴发粘,并且发甜。

症状六 颈肩腰腿痛人群感觉症状加重,提示体内有湿气。体内湿气越重,腰腿痛的症状越厉害,表现为迈不开腿、脚步沉重、脖子沉重。

如果你有上述症状之一,说明你体内有湿气

符合条件越多,说明湿气越重。

湿气重的危害

1、伤害关节。风湿病与湿气过重有很大的关系,中医认为:六淫邪气是导致风湿病的原因之一,湿容易渗透的,湿气一旦遇到风就会变成风湿。湿气进入关节之后,与寒相遇就会形成寒湿,这时就会引起炎症,导致关节疼痛,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风湿病。

2、肥胖加浮肿。湿气进入皮下就会影响皮肤细胞的新陈代谢,降低了脂肪燃烧的效率,从而就会引起肥胖,过多的湿气停留在体内就会加重了脾运化水湿的负担,影响肾脏的利尿功能,严重时期还会导致继发全身性的浮肿,这类人群的典型特征就是肥胖和浮肿。

3、影响排泄。湿气过重就会导致湿气粘肠,这类人群一般都会发现大便次数增多,但是总会有拉不尽的感觉,这在中医当中被称为是“湿气如裹”,就像身体盖上一层棉被一样,影响细胞间的通透性,常表现为头疼、无精打采。

4、长痘痘。湿气过重也会导致长痘痘,因为长痘痘与身体油性过大有关,油的粘性会抑制火气的排泄,从而就会造成体内热气堆积,脸上就会莫名的出现很多的痘痘,而油性过大也就是所说的湿气过重。

怎么祛湿?

祛湿方法一:增加运动,促进排汗

很多人会发现,适量运动出汗后会感觉身体比较轻松,说明湿气被排减出去了。但是,运动锻炼要注意预防着凉,及时擦干汗水,换掉湿透的衣物。

祛湿方法二:喝一碗祛湿汤

这是人们最熟悉的祛湿方法,多数家庭喜欢煲一锅汤来对付“湿”。中医提醒,有的人脾胃功能差,有的人体内有热毒,有的人痰多……同喝一锅汤未必人人都能祛湿,当心加重湿气,应该根据体质来煲汤。赤小豆、薏米、木棉花、扁豆、茯苓都是常用的祛湿汤料。

教你如何煲祛湿汤

1、赤小豆薏米

赤小豆和薏米都是性微寒,并不适合体质特别寒的人群

由于赤小豆的健脾作用较弱,单独使用赤小豆薏米煲汤祛湿效果如不明显。要想较好祛湿,建议搭配其他温中理气健脾的药材,比如生姜、胡椒粉、白扁豆、天麻等。

“赤小豆薏米的作用是淡渗利湿,而春天祛湿还必须固护脾胃”,中医建议加入健脾的淮山,或搭配白术、陈皮、紫苏叶等芳香化湿的药材。

2、木棉花干煲汤

木棉花晒干后可以直接煮水,或者与猪骨头煲汤,来去除体内湿气。应注意的是,木棉花的功效重在清热祛湿,适用于湿夹热的人群,不宜用于气虚、脾虚体质。

3、扁豆健脾祛湿

白扁豆与猪骨头、生姜煮汤,可以健脾祛湿,适用于脾虚有湿的人群。白扁豆微炒之后,健脾功效更好。

4、茯苓煮茶或煲汤

茯苓祛湿,可将茯苓与陈皮煮水,当茶饮用,或将茯苓搭配猪肉、生姜煮汤。前者具有健脾利湿化痰,后者则健脾益胃,利水消肿。

通过以上的介绍 ,相信大家对湿气也有一些了解了。湿气重除了会引起风湿病之外,也会影响身体的健康,为了避免湿气过重,一定要注意生活方面的护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不吃那些辛辣或刺激性食物,以免会导致体内毒素的淤积,平时要经常的锻炼身体,清除体内的湿浊之气,最好经常做做“有火艾灸”从而达到祛湿助阳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