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说,这是三个名词,却是同一个实质
钱穆:“民族”“文化”“历史”,这三个名词,却是同一个实质。
民族学、历史学……这些人文学科常被人为地割裂,也就造成了大家对他们认知的一些误解。
殊不知,在研究民族时,就是在研究民族的文化,学习民族文化的同时,就是在探求民族的历史,这三者可以说是完全重合。
“民族”“文化”“历史”的关系究竟有多紧密?
历史涵盖范围极广,文化与民族都难逃离
民族、文化、历史的发展都是共同的。简单地讲,历史所涵盖极广,上一秒钟所过去的一切,皆是历史。
要不,世界史、中国史、欧洲史、断代史,还有各种科研史、文化史、自然史……都被归类出其历史,以此类推,我们自身也是一部史书。
我们生活的这些年所发生的事件,自己所经历的都算是历史,只是有些历史有被记录,有些没有被记录罢了。
这些历史都具备经验研究的意义,只是轻重有所区分。那么,文化、民族不就自然地融入历史的范畴了吗?难道研究某种文化、某个民族时,能够对其过往以及发展历程一无所知?你要认清一个人也得了解他的过往吧。
就如梁任公提出“中国不亡论”,他不是凭空想象的,是基于中国五千年历史的依据以及外国形势所判断的,是对过往的充分研究、了解所得出的预测、结论。
民族之所以为民族,正是有其文化灵魂
文化是人类在生活环境中不断发展成长,所形成的特定习俗,比如西方的咖啡文化、中国的茶文化、日本的武士道等等,这些都是文化,而各种文化便组成一个民族的灵魂。
你说一个潮汕人不喝工夫茶、德国人不会用刀叉吃牛扒,这对劲吗?
因为各式文化是该地域人民经过多少代人所形成的习俗,是潜移默化的东西,就跟早上起床不用大脑想就会去刷牙洗脸一般。
这类文化又反过来对该地域人群形成长远的影响,也就形成了民族性格,因而成为了民族。那么,民族和文化共同的发展历程,即是其历史。
民族文化根深蒂固,族人到哪都带着其文化
从民族来说,如日本人主要是大和民族,大和民族主要是生活在日本国内,也就是本州、四国、九州、北海道四个岛。
但在现在的时代,又不能以地域划分而一概论之,因为各国人都可以移民到日本,日本人也能移民到外国居住。
但是,在日本土生土长的日本人移民到外国生活,他依旧是大和民族,这是为什么?因为他长期在日本生活,骨子里与大和民族的文化融为一体。
比如茶道、穿和服、吃寿司,这些都是日本大和文化的范畴,都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日本移民出去的日本人,即使加入外国国籍,他的民族还是大和民族。以此论之,没有大和文化的人,他可以是日本人,但不是大和民族的人。
你说一个英国人加入中国国籍,娶了中国人做老婆,你说他可以是中国人吗?也不是说不行,但户籍上却不能写他是汉族、回族、土家族,因为他的生活习俗还是以英国的文化为主,想根除可不容易。
文化被灭则民族不再,文化未灭则民族依旧
若一个民族的文化被消灭了,这个民族便不再存在。
比如中国古代的鲜卑、乌桓、柔然等民族,在今天就没有了,但是你说他们的后代今天还有吗?有!只是他们都被汉族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同化了,所以他们后代大都只知道自己是汉族,推崇的是汉文化。
北魏孝文帝时期就推行汉化的政策,把自家鲜卑族人的姓氏、服装等各方面都转为汉族特色,这也促进了古代中国文化的统一,但又导致鲜卑等少数民族逐步消亡,可根源也是汉族文化过于强大,把入侵者同化了。
一个民族的文化没了,这个民族也就消失了,文化即民族,民族即文化。
当一个民族的文化留存,这个民族即使没有国家,他们的凝聚力犹在,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一个充满智慧、有文化底蕴的民族,这就是犹太人,他们是没有自己国家的民族,但多少代人以来,他们的文化都没有断绝。
犹太人分散在世界各国,但他们坚守自己的文化,团结自己的民族,终于建立了以色列这个国家,将各地的犹太人重新聚集起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民族的力量,而他们的奋斗历程,即是历史。
结语
“没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会没有历史的;也没有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会没有文化的。同时,也没有一段有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个民族所产生的。”
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务必要知道我们要研究哪个方面,找准目标和方向,而其中一条根本规律就是要研究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这是历史研究的关键所在。
在研究民族、文化时,又得从其历史去探索、琢磨,因此,千万别对学科过于讲究,他们的一个整体,甚至就是一体,也别畏难,万丈高楼平地起,只须肯下工夫而已。
“研究历史,就是研究此历史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