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5亿引爆票房,怎么回事小老弟,还不来看?
中影指数:不同于以往低成本惊悚片,通过“隐藏”反派,而建立的观看悬念。《毒液》似乎对惊悚感的建立,并没有过多的刻意为之。反倒因男主一次次遇险,“毒液”多次的出手相助,在视听上实现了二者逐渐融合的过程,也完成了“毒液”逐渐揭开“面纱”的叙事节奏感。
在MCU轰轰烈烈布局的十年,曾经被漫威变卖给索尼影业的“蜘蛛侠”宇宙,却在经典的三部曲之后鲜有佳作。不论是“超凡蜘蛛侠”或是“神奇四侠”也都是一部接一部的惨败扑街。于是便促成了后来“小蜘蛛”回归MCU的联动佳话。
在《蜘蛛侠:英雄归来》大获成功之后,“蜘蛛侠”再度启动。《毒液》便恰逢其时的也出现了。此次索尼对于“毒液”的资本运作,无疑是相当成功的。或受于此前作品口碑的影响,《毒液》并未能像其它视效大片那样拥有足够多的投资成本。但也恰恰是因为有限的制作空间,让本片对于“毒液”超能力的体现,不再是单纯的视效轰炸。
相反的,它具有了更多的设计感,以及循序渐进的节奏感。再配有汤姆·哈迪极强的个人魅力,可以说本片是真正的“好钢用在了刀刃上”。
影片讲述初入地球的“毒液”阴差阳错上身男主埃迪,成为共生体。继而揭开“生命基金会”的阴谋,以及解救地球危机。
不同于以往低成本惊悚片,通过“隐藏”反派,而建立的观看悬念。《毒液》似乎对惊悚感的建立,并没有过多的刻意为之。反倒因男主一次次遇险,“毒液”多次的出手相助,在视听上实现了二者逐渐融合的过程,也完成了“毒液”逐渐揭开“面纱”的叙事节奏感。
与《蜘蛛侠3》中的毒液相比,它也不再是仅仅贴与肌肤,能影响心智的战衣。在本片里,“毒液”更加具有流动性,如那千变万化的触手,或是随机而变的武器。这种特征设定,展现的正是作者的视觉想象力。最终“毒液”与“暴乱”相互交融的四方决战,足以成为超级英雄电影的经典时刻。同样是因为这些精彩的设计,“毒液”的形象塑造才得以建立的更为立体。
但显然索尼对于《毒液》的定位远非于此。这位“蜘蛛侠“宇宙人气最旺的反派角色,不仅是整个2018年超级英雄中的最大期待,也是索尼旗下超级英雄的救市之作。同时,更是期望它能为”反超级英雄“树立一个标杆。
回顾以往那些最为出色的超级英雄电影,无不是片中角色具有鲜明的复杂性与人格魅力。而作为反超级英雄,事实上“毒液”本也拥有这些特质可能。共生体所带来的正邪对立的双重人格,事实上也是最外化与直观的生理与人性的冲突。在原版漫画中,艾迪对于“毒液”的依赖,以及“毒液”对其机体所造成的破坏,也是对于毒品的一种符号化隐喻。
出于对市场受众的考虑,最终《毒液》所塑造的角色形象,更趋近于新版《蜘蛛侠》或《死侍》的喜剧风格。原版所具有的人物讨论性,在影片中更多的是通过大段逗趣式的对话,完成了喜剧向的转型。“毒液”的侵略性,也在片中变成了外星萌宠的形象。无疑这是索尼对当下市场口味的一次委曲求全。在牺牲掉文本深度,从而降低观众接受门槛的同时,也直接造成了剧作结构的完全垮塌。
不同于《死侍》完全反类型的放飞自我,也没有新版《蜘蛛侠》里炫目的特效事件。在有限的成本空间内,《毒液》只得选择拉长文戏的所需时常,来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作为“毒液”单体电影的首作,本片的剧作模式依旧是英雄诞生的经典戏剧结构。分为“英雄诞生-困境来临-拯救世界”的经典三幕剧。甚至连埃迪在实验室被“毒液”上身的情节,也让人不难想起旧版《蜘蛛侠》中,蜘蛛侠的诞生。
然而两部影片在“英雄诞生”部分的差异,直观展现了《毒液》的不足。《蜘蛛侠》中,以非常简短的篇幅,讲述帕克被变种蜘蛛咬到后,成为蜘蛛侠的过程。随后迅速进入第二幕。而本片中的艾迪,在影片最初便通过一场采访,建立了其于“生命基金会”的联系。
但是兜兜转转,直到影片过半,埃迪才真正成为毒液。片中那些精彩的喜剧梗,或是超能力时刻,也都是出现在第二幕“毒液”出现之后。
而此前大段的情节,都是在展现埃迪作为loser的落魄状态,但又未能对人物塑造建立更多的观看角度。那么这些内容就都是失效的。
某种意义上说,《毒液》较为完整的还原了“毒液”,也保持了较为出色的娱乐性。但是对于电影本身,它的完成度显然还远远不够出众。
之所以称为“反”超级英雄,就是需要为创作带来一种足够反叛,足够特立独行的新思路。而不是纯粹迎合市场的“弃暗投明”。
要知道,好莱坞英雄宇宙中,各色反派不断推陈出新,可如今最被世人称道的,依旧是那个放荡不羁、打破传统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