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谷集

三个意象——读《吾家小史》后感(二)

2020-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音乐如水

2020年 5月14日  星期四  小雨

《吾家小史》全部看完。最后的部分提到了三个具象又抽象的意象:“母亲”的嘴、海岛上风雨飘摇的小屋、一艘海船。

“母亲”曾经在用勺子喂“我”食物时,她自己先把嘴张大。我可以想象这种情景,一般喂饭的人张嘴的同时,还伴随着轻轻一声拖长调子的“啊——”。这个细节回忆,体现了“母亲”的温柔和慈爱。

“母亲”的嘴边还总是含着一个腼腆的微笑。“母亲”的嘴很好看,微笑也很美。而这种微笑和腼腆,不是“母亲”软弱,而正是一种强大。想起他母亲以前对村民们的种种帮助,以及对这个家的种种担当,以及对“我”的言传身教,那就是一种力量。所以,“母亲”的嘴的第二个象征意义,是美和力量。

而此刻,“母亲”的嘴干涸了,表情安详。作者余秋雨先生的母亲在90岁高龄时进入一种烟水迷蒙的“渐隐”状态。这时的嘴,象征着生命的消散、人生的终点(又或许,也是一个起点),总之,是作者关于人生终极的思考。

作者在母亲生命终点对母亲的呵护让我很感动:他没有大呼小叫试图把母亲唤醒,也没有对母亲实施电击、割气管等“残忍抢救”。因为这种大呼小叫和“残忍抢救”只能打断她的渐隐过程,让她最后怆然地重新面对生离死别。所以,他说:“子女不应该对父母进行最后的情感索取。”

这一点真的值得所有中国的子女学习。道法自然,自然而然。顺应自然就是道。违背自然,强硬地把一个寿终正寝、正在从这个世界走向彼岸世界的人拉回来,让他再走一遍这条路,这会使他的旅途不顺畅。

书末尾提到的第二个意象是海岛上风雨飘摇的小屋。余秋雨先生和他的妻子马兰在一次文化考察时乘小船在惊涛怒浪中惊险万分地来到一个海岛上。他们下榻在一个小屋里。屋外狂风大作、暴雨倾盆,还有飓风吹过树林时发出的奇怪呼啸,令人毛骨悚然。仿佛屋顶要被掀去了一般。但余秋雨先生说:“这就是家。”对他们来说,家不是故乡、老屋、熟悉的街道、熟悉的树,而是一种“漂移”状态。(我忘了原文是不是叫“漂移”,反正是这个意思。)“四海为家”也是一种家,是一种更广阔、更有豪情的家。屋子是家,但屋子又不是家。归根结底,“家”的概念,不是基于房子、基于地理位置,而是基于人。就像杨绛说的,“有亲人在的地方,旅社也是家。如果没有亲人在了,那家也就成了旅社。”

第三个意象是一艘船。

“妻子几次看着我:‘早该有一艘船了。’我说:‘一艘海船。’妻子一笑:‘当然。’”一艘海船,驰向无边无际的大海。我觉得象征着生命与自然的搏斗和交融、生命的自由、人回归生命的本质等,但我不想过度解读。

全书看完,与普通意义上的文化考察、历史考察不同,这本书里也有文化、也有历史,但它的主题,主要是生命考察、人性考察。看罢唏嘘,然而郁结已舒,毕竟有了想象中的船,就可以渡过茫茫苦海、也可以渡过阴郁峡湾,然后,驰向更广阔的生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