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疼痛说乡土故事

三丫(4)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144人  一叶知秋wf
图片来自网络

  目录《三丫》 

  上一章.最毒莫过妇人心


(4).有后妈就有后爹

坊间一直流传着一句话:有后妈就有后爹。这句话在三丫身上也应验了。

三丫十岁那年,全县大早,一年到头几乎没怎么下雨。

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那年的春天愣是滴油未见。

清明那天,天空乌蒙蒙的,空气里透着薄薄的凉意。一大早,父亲领上三丫去给母亲扫墓,看到田地里干渴的小麦擎着干巴巴的头颅企盼着苍天的恩泽。中午时分,好歹有淅淅沥沥的雨滴撒落,麦苗得以苟延残喘。直到小麦抽穗,仅下了两场小雨,连地皮都不曾湿透,小麦的需水量已严重不足。

毒辣的阳光下,饥渴的大地日益干燥,干裂得如同乌龟背上的壳,小麦的叶片越来越细,越来越来蜷缩。一棵棵又黄又瘦的麦苗耷拉着脑袋倚附在裂纹的边缘,像不小心掉下悬崖边又无力爬上来的流浪汉,双手死死攀住崖壁间的石块,悲哀的眼神望向悬崖下边的深涧,垂死挣扎着却看不到希望。

一阵风沙吹过,淹淹一息的麦苗便有部分根须与土地分开,身子象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缝隙边缘越来越斜。又一阵风吹过,麦苗倾斜的身躯就慢慢倒下去了。

望着收成无望的麦田,农人们搓着双手长吁短叹:"这茬怕是连麦种也捞不回来了。"

家里的余粮已不多了。三丫提了篮子满坡地里挖野菜,荠菜、面条菜、灰灰菜、蓬子菜……凡是能入口的都採回来加点面粉煮了吃。又过一月,连能吃野菜也找不到了,就连榆树、柳树皮内的白色嫩膜也被人劈将下来,经过晾晒,擀成面粉掺在仅有的米面里充肌。村上好多人家开始断炊。为了活命,不少人家锁上大门扶老携幼地讨荒去了。

自古以来商人重利。赶上天灾也正是粮商发难民财的好时机。以往平价的米面随着麦茬绝产,玉米眼看播种无望的旱情一翻再翻,到中秋时节已翻了十倍,真所谓斗米斗金。

付小六在县城的一个小商号做差事,平时赚的几个铜钱仅够一家四口开支。如今遇上这天价的米面,一曰三餐便没了着落。秋生还小总不能三餐不饱,小六从自己口中省下点烙饼、硬馍集攒下来隔三差五的拿回家。粮食欠收,哪里的日子也不好过。

常言道:大人可不饱,孩子饿不得。饥饿上来时秋生自顾自哭嚎着,小手一个劲地往嘴里捣。后妈心痛得直掉眼泪。

这天,家里突然来了个外乡人。那人年龄五十上下,穿七成新的蓝布衫褂,绑腿角的蓝布衫裤,腋下夹着水烟袋,走起路来如风摆杨柳,后脑勺上的发髻插根银簪,银簪上有个坠子,随着外乡人扭捏的身躯不安份地左摇右摆。后妈叫出三丫,打发她背着秋生去李婶家玩儿。那外乡人从门缝里偷偷打量着三丫,回头对后妈说:"是个俊娃儿,身段也不错,看上去性格也好,能卖个好价钱。"

三天后,付小六从城里回来。午饭后秋生妈给小六递个眼色,一边吆喝三丫收拾完碗筷带秋生出去玩,一边扯了小六袖子回到房内。小六狐疑地问道:"你神神叨叨的干什么?"

秋生妈未语先笑:"他爹,前两天我娘家村上的马家托钱媒婆来给三丫提亲了。"见小六没反应又补充道:"就是人称'马大户'的那家。马大户家境殷实,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早已成家单过,家里的小儿子比三丫大几岁。"

"不行,三丫还这么小,哪里懂男女之事。"

"马家说了,先嫁过去,不圆房。等着三丫长到十八岁再办婚事。"

"这不成了当童养媳了?都民国了,你还这样坑孩子!"

"那你眼睁睁看着一家人饿死?如今吃了上顿没下顿,养她在家喝西北风啊!嫁出去换担谷子好歹让秋生有口饱饭吃。"后妈收起皮笑肉不笑的假像,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

"不行就是不行,我付小六再穷不能卖闺女。"

"嘭!"小六愤怒地摔门而去。

"好,好,你有种,三丫是你亲闺女,秋生就活该饿死。要不是马家的小儿子有点先天残疾,你想高攀还攀不上呢。"

走到院里的小六听到"秋生"两字,如同撒了气的皮球"扑哧"一下瘪了。

小六最终拗不过秋生娘。几天后,一担谷子进门,秋生娘喜笑颜开:"三丫,今天多淘米。"回头又逗秋生,"以后有饱饭吃喽。"

隔壁的李婶和柱子喝着清水煮的野菜根,叹口气幽幽地说道:"明天,三丫就要出嫁了。"

"什么,娘,你说什么?"

李婶意识到自己说漏了嘴,赶紧圆场说:"柱子,你从小与三丫一起长大,就象亲兄妹。明日三丫要住到亲戚家,今晚去和三丫道个别吧。"

饭后,李婶携柱子来到三丫家。李婶与秋生娘拉呱家长,柱子找三丫玩去了。

"三丫,明日你去亲戚家住,以后还回来不?"

"不知道,我娘说以后都要住他家。"

"三丫,没事的,你不用怕,等我长大了就去把你接回来。"

"嗯。柱子哥,你要说话算数。"

"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第二天一大早,马家就遣了钱媒婆来接三丫。三丫穿上钱媒婆捎来的新衣裤,柱子一路送到村口:"三丫,你一定等着我去接你。"

"嗯,柱子哥你回吧。"三丫在柱子的不舍中一步三回头地走远了。

下一章.童养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