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8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姒绿

战争之礼

       我们想象中的战争好像是这样的: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大丈夫抛头颅、洒热血,小百姓在水深火热中苟且偷安。或者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音书断绝与流离失所。但这是战国及以后的战争,战争不是这样的,或者说,春秋时期尤其是春秋初期的战争不是这样的。

        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祭祀与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祭祀的诸多礼仪自不必赘述,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也有诸多的礼仪。从出战前的祭祀到不同身份的人的言行举止,春秋时期战争中的礼仪繁多且意义非凡,下面列举几条与君说道说道。

       春秋时期的战争,出师前必须得占卜,《史记》上这样说,“王者发军行将, 必钻龟庙堂之上,以决吉凶”。占卜的工具有两种,一是龟甲,也叫“龟”或“卜”;另一种是蓍草,叫做“筮”。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叫“筮短龟长”,那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动物比植物更加灵活,所以用龟甲占卜比用蓍草占卜更加准确。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战争礼仪,我国春秋时期出现了不少占卜大家,如卜偃、卜徒父。

       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也是一条重要的战争礼仪。使者无论其身份有多地位,都是不能斩杀的,因为他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他是代表国君而来。若是连这点礼仪也不懂,必会贻笑大方。

       两军开战之前,宣战是必不可少的。但春秋时期,连宣战都是彬彬有礼的。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交战的是晋国和楚国,他们是这样宣战的: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栾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楚国将领成得臣,字子玉,派遣使者斗勃去宣战,宣战宣言是:我军请求与贵国的士兵进行一场战斗游戏,国君您在车上观战就好,微臣愿意奉陪。晋文公让使者栾枝回应楚军,他们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寡德之君已经听到贵军的命令了。寡君一直不敢忘记楚君的恩惠,因此在这里等候。寡君谨记当年的承诺,遇到贵军要退避三舍,又怎敢阻挡将军呢?因为之前没有收到贵军停战的命令,所以现在只好劳烦你们告诉将士们,准备好你们的车马与武器,我们明日早上开战吧。 两军交战,皆如君子般规规矩矩,崇尚礼仪,春秋时期的文明程度可见一斑。

       宣战只是战争的开始,在战争中,他们也遵守着战争之礼,这正是孔子所说的“杀人之中,又有礼焉”。在交战时,不杀老年人,不杀战俘,不追败兵。我们熟知的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就是这些礼仪的体现。 按规矩,兵败逃跑,不能追超过五十步,那么逃跑五十步和一百步有什么差别呢?

       当然,规矩只是规矩,礼仪也只是礼仪,随着各个大小国家野心的膨胀,也有不少君主因为这些礼仪弄得国力衰退。 公元前643年有一场泓水之战,那是楚宋之战,是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而进行的一次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前,宋襄公带领的宋军已经在泓水岸边摆好了阵战,楚军才进至泓水南岸并开始渡河,这是很好的战机,但宋襄公不把握,他不顾大臣劝谏,坚持等楚军渡河并摆好阵势才开战。结果是,宋军大败,宋襄公负伤而逃,于第二年去世,从此宋国一蹶不振,退居二流国家。

       宋襄公这个人本性如何,我们不评说,虚荣也好,仁义也罢,都已化为尘土。春秋时期的战争礼仪,可能渐渐地不适合那个弱肉强食、物竞天择的时代,但那时我们民族文明的果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体现。

注: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