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我给你道歉,行了吧?
每个人的一生中,长久地拥有一段亲密关系都不容易,而“道歉”则是其中很重要的环节,毕竟人和人的关系太脆弱了,包括夫妻之间和亲子之间。
冒犯了他人,就得道歉,这是一个基本常识,无论你跟对方是什么样的关系。不过有很多的道歉却是虚假的、空洞的、缺乏诚意的,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想道歉,而是只想享受道歉带来的好处。
我曾经在公交车站等车时,亲耳听到一个妈妈向她的儿子道歉:“好好好,妈妈知道冤枉你了,我给你道歉,行不行?”听到这里还算正常,“我也不知道事情原来是这样,老师给我打电话说你偷拿同学的东西,我就很着急嘛,一着急就没问那么多,就吵了你一顿。”敢情这位妈妈压根没问清楚,上来就处理问题,法庭上还给被告人自我辩护权呢。“你也是,早怎么不跟老师说查监控,早查不就早清楚了吗?”教训孩子有一套,自己解决不了问题,还埋怨孩子解决问题太慢。这样也行?
正说着,他们要坐的车来了,儿子在前,看起来不太高兴,妈妈在后面推着儿子上了车,后面的话我也就没有再听到。
这样一段对话算道歉吗?那个妈妈也跟孩子说了对不起,好像应该算。可是这番“道歉”满足了谁的需求,孩子的吗?通常作为“受害人”有很多种需求,比如恢复尊严、确认错误归属、确信安全感、得到补偿、看对方受惩罚等等,可不会有一种需求是希望听到对方推卸责任或者指责自己的。这样的道歉只能算是“伪道歉”。
这种“伪道歉”在亲子之间尤为普遍。现在很多家长多少都接触过一些教育理念,也知道要跟孩子保持平等,要和孩子做朋友。“嘴上说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际上却很少有家长能真正做到。
一是放不下自己的身段,要保持做家长的威严,“我要真给你道歉,你还不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以后还怎么管你。”其次道歉只是手段,只是铺垫,重点是后面我还得指点你,教训你。“我虽然有地方做的不对,意思意思差不多就得了,我还是你妈(爸),该怎么教你还得怎么教你。”
但凡如此的家长,都没能真正理解家庭教育中所提倡“平等”的意义。
平等,并不是相同一致。家长相比较孩子多出几十年的成长经验,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智力上,各方面都可以“碾压”年幼的儿童。他们的成长之路当然离不开家长的指导,这一点毫无疑问。平等,是每个人都有为自己做决定的权利,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能力和性格上的差异,却有权利享受同样的尊重。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想想自己会不会跟朋友这么去道歉,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