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回忆与幸存者偏见:[芳华]的另外一面
2017-12-19 本文已影响394人
隔壁老湿
文:隔壁老湿
白花花的大腿,水灵灵的妹,灿烂的阳光,青春的胴体....这是【芳华】这一类电影的美学调子。
部队大院子弟冯小刚的[芳华]和同是部队大院子弟的姜文,王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几乎代表了中国反思文革文艺作品的某种类型,如果可能我们姑且可以叫它“部队大院系”,某种程度上,它几乎影响了中国公众对文革这段历史认知的主流叙事。在没有经历过文革的80,90后一代来说,塑造他们对文革的认知也许没有什么作品比得上这几部脍炙人口的电影,还包括之前热播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血色青春]等一票影视和文学作品。
当然大腿、青春的胴体不是[芳华]的全部,但是你无法否认审美上冯小刚,姜文们是多么认可“红色美学”。好在,这套“红色美学”的“主流叙事”之外,我们也都知道另一套“黑色叙事”,知道顾准,知道林昭,知道遇罗克。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上经常提及的一个概念:survival bias(幸存者偏见)
幸存者偏差意思是指,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
这个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幸存者偏差的另一个经典例子是二战时,从战火中返航的飞机的伤痕呈现某种规律,有的部位中弹多,有的部位中弹少。为了提高飞机的防御力,直觉上似乎应该在弹孔密集处加强装甲。但是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说:到底哪里最需要防护,直觉说了不算,需要逻辑严密的计算。弹孔最稀疏处,恰恰是要害处,因为没怎么被击中要害的飞机才更有机会返航、进入统计样本,而最薄弱地方被击中的飞机,往往已经坠落,从而不能返航成为供统计的样本。
从幸存者偏差的角度理解文革认知,会有2层意思:
- 被斗得最狠,被迫害最惨的人已经没有机会发出他们的声音,讲述他们的“文革认知”,而姜文、冯小刚这样的部队特权子弟成为最有话语权的“幸存者”,主导了文革的叙事
- Censorship的存在,让与[芳华]不一样的另外一面叙述没有见光的机会,如果冯小刚们不是“奉旨怀旧”,至少也是“选择性怀旧”,这样的怀旧当然会是广电总局剪刀下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