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三线人退休,三线二代多不能继承父业,他们该

2018-09-20  本文已影响0人  传承碑

 

军工企业退出历史舞台,三线人下岗退休,三线二代多不能继承父业,他们该何去何从?他们的父辈又有着怎样的期许?

30岁的海军(三线二代),重庆某房地产公司的销售经理

海军从事房地产行业,每天他的工作都很忙。哥哥长海军4岁,以前在铸钢厂的一个车间当一线工人,由于工作专业性很强,离开重庆后找工作并不太容易,之后在镇江找了一家工厂打工。海军说,哥哥生活依然很艰辛,“找钱很难哈!”

1991年海军最后一次回上海探亲,那时候他听父母与姑妈谈得最多的是“回到上海”的话题。“不过我现在对上海的认识,差不多就是房地产了,啥时候重庆的地价可以像上海那么高就好了,我也算挣满了”。“幸好是搞房地产了,还能在南坪给父母买套房子,要不他们在晋江干了30年,连鱼洞500块钱一平米的房子都嫌贵”。

30岁的海军一直回避着自己失败的婚姻,更不愿意提及父母对抱孙子的渴望,“大城市里每个人都很累,不像过去谁家都住一样的小房子,喝一样的水,从同一个食堂里买饭,每天都在一样的时间吃饭,每天早上都排在同一个半山腰的茅房外等着上厕所,谁家有好吃的全厂的人都知道……那时候的我们体会不到父母的生活压力,我们不用管工厂效益好不好,我们的任务就是玩儿,就是满山遍野地玩儿。”

吴远洋,在重庆城建集团工作

三线子弟吴远洋考上了重庆建筑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重庆上班。而后工厂搬迁,父母退休,把家安在了永川。

吴远洋,她说像她一样出生在70年代末的二代人,就没有真正愿意留在工厂的。“考上大学离开老厂,是我们那时候从父母处得到的教育。就像现在每一个农村学生一样,只有考大学是惟一的出路。”吴远洋说她在参加高考的时候享受过“三线考生加分10分”的待遇。

鲁江波,跑汽车个体户

1979年两岁的鲁江波,跟随父母从杭州到三线凯里,在厂里上学,后来在在技校学烹饪。

1995年鲁江波在厂里下岗,在驾校交了一千元学了驾驶后,靠跑车度日。他说这份工作“太不开心了,别人不尊重我。”

他一度很想开一家餐厅,可惜连个本钱都凑不出来,“买断工龄的钱,我们连养老金都买不起”。与鲁江波一样在95年被262厂买断工龄的工人,一般都只能拿到3至4万元,1000多名工人必须接受“我们这么多年为工厂付出的一切,我们所有的青春,被人以一年不到1500元的价格统一收购了”。

 

鲁江波和父亲住在当年工厂分配的房子里,红砖楼已经被城建局确定为危楼。住在这里的原262厂的工人们,很害怕政府来整治危房。“我现在庆幸的是,我父亲还有退休工资,虽然每个月就500多元钱,可是好歹还算是有最低的医保”。

年近80的老父亲曾经向来办理262厂破产事宜的领导问过一句话,“难道我们这一辈子为祖国三线建设作出的贡献,真的就算白贡献了”?没有人回答老人,这让来自江南的鲁师傅与上百位退休老工人一起,流了几天几夜的眼泪。

鲁江波说,他并不是最苦的工人,他好歹还算是学了点儿手艺,能够吃得起饭。“我们厂好多五十岁左右的工人才是最惨的,年纪大了,也没办法出去打工了,上面有老人要照顾,下面又有了孙子,吃饭怎么吃都不知道。”

张勇(化名),无业

张勇的妈妈刚去世两年,如今他搬进了母亲生前从工厂分来的宿舍里。工厂门口的坡道被用作农贸市场后,屋子里各种腐烂的菜叶味道就再也没有散过。

张勇曾与凯里083基地其他工厂的工人一起,在工厂倒闭破产的那两年找破产办、国资委等部门闹过自己的待遇问题。2005年工厂破产后变卖厂房的事令他气愤不已,“3500万连地皮带厂房全部卖了,卖给一个私人老板,人家买了就把厂房一口气全推完盖商品房,赚欢了。”

张勇说自己有很详细的档案记着262厂的很多数据,不过他更清楚自己3.7万的“买断工龄所得”要如何花才能支付一家人的开支。

李友翠,在083基地华联厂上班

48岁的李友翠,她接替父辈在083基地,在惟一没有搬迁并且效益不错的华联厂上了27年班,现在仍在生产第一线。

李友翠18岁时和姐姐一起跟随父母下三线来到重庆凯里。“和我们家一样从重庆来的另一个姑娘,当知青的时候被人强奸后自杀了,当父母的受不了这打击,一个病倒,一个疯掉”。

“我儿子明年就大专毕业了,再干一年我就解放了”。

 

李友翠的51岁的姐姐为了给在南宁读书的女儿挣学费,几年前离开凯里去深圳打工。“今年她女儿毕业了,在深圳找了份工作,可我姐又怕拖累娃娃的生活,说是秋天就回凯里来”。

“我不敢说后悔,那我爸妈听了得多难过啊。我们这些三线人,一辈子就是国家政策的实验品,说要搞大三线了,让我们上哪儿就上哪儿;然后要锻炼知识青年了,我们一下又成农民了;结了婚了,国策又是计划生育了,我们又只能生一个了;到老了,遇到国家要减轻负担,该下岗的就全失业了……”

大老刘和小老刘,已退休,只求子孙离开这里

74岁的河南人大老刘以前在重庆的西南军区军械库的机修厂上班。小他几岁的小老刘以前在绵阳赫赫有名的783厂上班,两人现已退休。

两位老刘的子女都挺多,不过留在身边的只有两三个孙子孙女——由于083基地下属的厂矿搬的搬垮的垮,子女们全部都外出打工去了。

两位老刘都觉得对不起子女,两位老军人一说起子女的现状居然都哽咽不已:“让我们奉献我们就奉献,我们不怕。还好,国家没忘记我们这些老军人,今年还给我们涨了津贴了。可是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啊?四五十岁的军工企业的特种技术的工人,去哪里找工作养家啊?”

“我们都在这里,他们的根就扎在这里了,我们老了走不了,他们就得在这里陪着我们养老了。”小老刘说:“原来以为把我们的青春献了、终身献了就完了,结果不行,连我们子孙的青春与终身也被献在这里了。我只求孙子孙女们,全都离开这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微信公众号“传承ROOT”!

传承碑,撰写名人传记,记录社会历史大事件,也是免费的网络个人传记纪念平台,平台可邀请亲朋好友一起每人一个章节记述下他们眼中的您。后续会推出家谱家祠功能,敬请期待!人生和人类历史在于传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