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历史追溯上古时期“古夷人”演化之巨轮》
古语云:四海之内皆兄弟。
何谓四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也。夷戎蛮狄又泛称四夷,四夷即四海。
戎狄蛮夷即四海
古代以中原为华夏,中原四周的落后民族即是四夷。华夏族发展过程中与夷戎蛮狄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古人说“四海之内皆兄弟”。
《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
欢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共工果淫辟。四岳举鲧治洪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欢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
根据上述记载,蛮夷戎狄皆华夏族的分支部落发展而来。既然分为蛮夷戎狄,四方民族的文化特征还是有所区别。
颛顼生于西南若水流域
“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说明东夷来自于鲧的部落,鲧为颛顼后裔,颛顼生于大西南若水流域。
一、东夷
夷,古山东话中音同“人”,原意为“一人负弓”(《说文解字》)。
《论语·子罕》云:“子欲居九夷。”疏:“东有九夷:一玄菟、二乐浪、三高骊、四满饰、五凫更、六索家、七东屠、八倭人、九天鄙。”
上古没有国家疆域,高骊(高丽)、倭人可能涉及到朝鲜人及日本人,此二国自上古就与中原频繁往来,基因与文化与中原有很多交流。朝鲜人及日本人在古代也使用汉字、从小读《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中国小说。属于中华文化圈。
东夷还包含日韩
东夷是华夏族的主要来源之一。东夷与中原的界限为河南濮阳,濮阳属于东夷:
濮阳属于东夷
黄帝入主中原后,把他的长子玄嚣从四川盆地调任山东曲阜,因治国有方,被后世称为少昊。同时,出生在西南若水河边的颛顼,年幼时就被带到曲阜,跟随伯父少昊学习治国理政的知识。
《山海经》记载了此事:“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帝王世纪》也记载“颛顼十年而佐少昊”
黄帝年迈时,将天下共主的位子传给孙子颛顼,建都濮阳。
颛顼年老时,传位给侄子喾(玄嚣的孙子),建都濮阳。喾做了天下共主,为防止爷爷玄嚣的故地荒废,就把小儿子一族封在蜀地,发展为蜀王世家。
颛顼与帝喾是中原人及西南夷的共祖
按中原记载,尧帝、挚、商祖契、周祖稷均为帝喾的儿子,与蜀王是一家人。
1987年5月,濮阳市中原化肥厂准备修建大型调节池蓄水,按照惯例向当地文物部门申请先做勘察,发现了西水坡遗址。最著名的就是下图这幅贝壳摆出来的龙虎图案
罗罗即龙虎
专家们先做了年代鉴定,结果碳14测定这些图案距今约6600年。如果说两幅图案是飞龙和白虎的话,那这将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龙虎图案,完全能称得上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虎。
西南彝族被称为罗罗,因为彝族崇拜龙虎,在彝语里,虎称为罗,龙也称为罗。由于颛顼出生于西南若水流域,颛顼在濮阳为帝。易谋远的《彝族史要》认为西南昆明族来源于上古濮阳的昆吾部落,彝族的主体为昆明族,商末被称为昆夷,故濮阳与西南夷存在一些渊源。
二、淮夷
《通志·氏族略》:淮夷,小国,其地今淮甸,在淮河流域。
淮夷并非一个国家,而是统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王朝与淮夷多有征伐记载。后被吴国所灭,先后被吴,越,楚等国吞并。 西周初年,曾参加管叔、蔡叔、武庚反周的叛乱,周公东征,武力征服;厉王无道,再次反叛。召公用兵,始表臣服,但一直没有得到周朝统治者的承认和封赠。
淮夷
据《诗经·鲁颂》“明明鲁侯,淮夷攸服”,“既克淮夷,孔淑不逆”,“式固尔犹,淮夷卒获”,“憬彼淮夷,来献其琛”,“淮夷蛮貊,莫不率从”,“淮夷来同,鲁侯之功”。
淮夷据说为东夷的一部分,因在江淮地区发展而得名。
三、荆夷
湖南、湖北一带古代称为荆,这一带上古也分布着很多古夷人。
楚武王荆尸:秦之正月,楚曰“荆夷”,荆夷即荆尸。
古语有:贾生离魏阙,王粲向荆夷。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晏安,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陆终六子中,老大昆吾一族发展为大西南昆明族,即今天的彝族。老六季连为楚王之祖。
楚国之初,有浓厚的夷人文化,中原各国视之为“蛮夷。”楚国早期国君熊渠、熊通都说过“我蛮夷也”这样的话。后来经济发展、文明提升后,中原各国视之为华夏。楚国统一了大半的中原土地,故有人认为,后期的楚国文化几乎是中华文化的代名词。秦国因击败楚国而得天下。
《华阳国志·序志》:“荆人鳖灵死,尸化西上,后为蜀帝。”开明历12帝,于公元前316年被秦国所灭。开明就是昆明的另一个译音,古蜀国开明王朝也是昆夷国家。故《汉书·地理志》说:“巴蜀广汉本南夷”。与云贵是一样的。
《华阳国志》记载: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遯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冬十月,蜀平,司马错等因取苴与巴。
末代蜀王后裔逃到越南
开明末代王子蜀泮率领三万大军逃亡越南,据《水经注·叶榆河注》卷37,《交州外域记》曰: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湖南、湖北至今还有土家族,也是彝语支民族。
跟彝族很接近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的武陵山区。土家话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为白彝的一种。“吐”在彝语里就是“白”的意思。
四、西南夷
西南夷,是汉代对分布于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少数民族的总称。诸族经济发展不平衡,夜郎、靡莫、滇、邛都等部族定居,主要从事农耕;昆明从事游牧;其余各族或农或牧。与巴蜀有商业来往。《史记》记载:汉武帝时,拜唐蒙为中郎将通夜郎、西南夷。两汉于其地置八郡(犍为、牂牁、越雟、汶山、沈黎、武都、益州和永昌)进行管辖。此一称呼一直延续到宋元时代。
西南夷从甘肃到东南亚都有分布
《史记.西南夷列传》:“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长以什数,邛都最大;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雟、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自嵩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徙、笮都最大;自笮以东北,君长以什数,冉娏最大。其俗或土著,或移徙,在蜀之西。”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阯,西有古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雟、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有莋都国,东北有冉娏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娏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
在滇中和滇东北有僰、滇、靡莫、劳浸、叟等;在滇西有雟、昆明、斯榆、桐师、雟唐、哀牢等;在滇东南和黔西有夜郎、句町、漏卧、且兰等;在滇北、川西南有邛都、陡、筰都、摩沙等;在川西北和甘南有冉駹、白马等。
占据半个东亚的古夷人
古夷人在上古时(五帝-夏商)分布范围很广,从山东至大西南,连成一片。商周期间,东夷、淮夷、荆夷逐步融入了华夏。西南大山丛中的古夷人因交通不便,发展缓慢,到了近代还保留着古夷人的文化。而中原地区早已丢弃了这些文化。
五、夷族
1949年,全国解放在即,为协商建国,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决定邀请10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会议,滇军爱国将领、共产党员、彝族人张冲受邀代表彝族出席会议。张冲便成为成为第一届政协的10位少数民族正式代表之一,会议期间编在民族组;张冲还是会议的主席团成员、国旗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委员。
张冲的夷族被毛老人家改为彝族
毛泽东审阅会议代表登记表,发现张冲在民族一栏内填的是“夷族”,于是便找张冲了解情况。张冲告诉毛老人家:彝族内部名称不统一,有的叫“聂苏”,有的叫“诺苏”,还有的叫“倮倮”。听了张冲的介绍,毛老人家说:“夷”字作为民族名称不大好,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是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不应该再有夷内之分,建议把“夷”改为“彝”,虽是一字之差,意思却完全不一样。政协会议后不久,中央派张冲回云南工作,把“彝族”这一名称也带回云南。从此,“彝族”便成为西南夷多个支系的统一族称。
六、彝语支民族
彝语支(Yi branch)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语支之一。包括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基诺语、怒语(碧江)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此外,还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境内。由于彝语是这一语支中使用人口最多的一种语言,所以我国习惯称这一语支为彝语支。
七、四川与山东之争
7.1)山东蜀亭
《左传》中记载了鲁国境内一个叫“蜀”的地名,胡宣厚、李学勤等许多学者认定,这个“蜀”地,在泰山西南部,是古蜀族人的发祥之所。在夏代之前的氏族社会时期,泰山西南部居住着两支氏族小部族——“有缗(mín)氏”和“有仍(任)氏”,他们都是养蚕的部族,在当地又被俗称“蜀族”(蜀原意为桑虫)。夏代的第六代君主“少康复国”时,这两个部族做出了很大贡献,后来合并为一族,称“缗”,俗称“蜀”。今泰安西南部大汶河流域(包括肥城南部地区)都属于蜀族的生活范围。
到了夏代末年,蜀族首领有缗氏不愿接受暴君夏桀(jié)的统治,便举族向西南逃亡。有缗氏经过艰难奔波,辗转来到今四川成都一带,进而占据了整个成都平原,并把先进的中原文明带到这里,不久建立了蜀王朝,族众遍布蜀中平原。从此,成都一带就被称作“蜀”,居人称作“蜀族”。
夏代的族群以建亭为标志,蜀族的标志就是蜀亭。泰山学者周郢等专家考证,蜀亭的故址很可能就在今肥城市边家院镇东向南庄村东南二里浊河(今称漕河)附近的“鲤鱼渟(tīng,古同“汀”,水边平地)”。周灭商后,分封黄帝的后人在漕浊河附近的东西浊村一带建立了铸国(任姓),延续着汶阳田的古老文明。蜀亭所在的位置,就在广袤富饶的汶阳田腹地上。蜀族人养蚕的传统沿袭几千年,至今这一带仍然是重要的桑麻产地。
只不过,以上这些传说,大部分四川人都不认可。
7.2)玄嚣与少昊
黄帝长子玄嚣,《山海经》里说玄嚣的领地在江水,古代人认为长江上游是岷江,所以江水特指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但山东人说,江水是指山东的的一条江。因为玄嚣就是少昊,少昊的事迹主要发生在山东。我在曲阜还看过少昊墓。
终于山东的少昊最初封地为四川盆地
夏朝末代君主桀,史称夏桀,是一个凶狠残暴、荒淫无道的暴君。有一次,他出兵去攻打西南的岷山国,岷山国的庄王,屈于压力,便献给他两个美女,一个叫琬,一个叫琰。夏桀这才班师回朝。山东人说夏桀攻打的是“有缗(mín)国”,就在山东,夏桀不可能大老远地去攻打四川。
可是,生于汶川的大禹却大老远地跑山东去治水了。
八、后羿与支格阿鲁
后羿,本称羿,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擅于射箭,曾助尧帝射落九日,只留一日,因此在民间流传有“后羿射日”的典故。
东夷后羿射日
据《山海经》记载,后羿是一位手持红色神弓、白色羽箭的威武射官。有人神鬼三种形象,生前是半神半人的神人,死后成为半鬼半神的鬼王。
《淮南子》《上古神话演义》皆提到后羿左臂较长,因此射艺过人。
《离骚图》中的配图将后羿的形象描绘成一名身穿长袍及豹裙的弓箭手。
支格阿鲁是彝族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创世英雄,是全体彝族人民认同的最崇敬的祖先。在彝语中,“鲁”是“龙”的意思,意思是大鹰神龙。此外,支格阿鲁的名字在几千年的流传过程中因受方言的影响在不同的地方还有不同的称呼。据不完全统计,贵州地区有“支嘎阿鲁”、“戈阿楼”两称;云南地区有“阿龙”、“支格阿鲁”和“阿鲁举惹”等称谓;四川地区则有“支格阿鲁”和“金支格阿鲁”两称。 在四川凉山州,在峨边县,在泸山,在螺髻山,在有彝族同胞的地方,你可能都会看到一些主题相同的雕塑和壁画。这些雕塑和壁画也许造型各异,但他们塑造的却是同一个人,讲述的是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情节。这位主人公就是创世英雄支格阿鲁,而雕塑和壁画的主题正是他弯弓射日的情景。
西南夷阿龙射日
支格阿鲁的事迹在彝文古典长诗《勒俄特依》中有精彩的描述。《勒俄特依》是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是彝语音译, “勒俄”意为“耳闻”、“传说”,“特依”意为“书”, “勒俄特依”的意思就是“传说历史书”。《勒俄特依》在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流传广泛,影响很深。
十、鲧与东夷
前文说,五帝时期,“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说明东夷来自于鲧的部落。
鲧,又作鮌、骨系(合字),禹的父亲,相传为颛顼之子,字熙。居于崇,称有崇氏,又称崇伯。中国汉族上古时代神话传说人物。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史称“崇伯鲧”。尧时洪水泛滥,受四岳推荐治水,用筑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苏东海县北面),或说是创造城郭者(《世本·作篇》)。
《山海经·内经》记载:“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红水,不侍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鱼渊。女鲧腹生禹,帝乃命禹率布土以定九州。”
大禹治水与鲧治水的区别:大禹治水使用疏浚方法;鲧治水不是“疏”,而是“堵”。鲧堆土建丘,然后在丘上建村落。所以,鲧是城建之祖。上古中原很多著名的聚落都是建在山丘上的,如轩辕之丘、商丘、青丘等。
崇伯的彝语意思就是山丘
鲧又名崇伯,彝语里有个词叫“搓白”,就是“山丘”的意思。
《山海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
史载舜建议尧帝“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原因是鲧治水不力,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当时,鲧是舜的竞争对手,舜找个借口把鲧给处理了,为他后期接替尧的天下共主铺平了道路。
大禹治水成功,成为天下共主,就把舜放逐到了湖南,死在他乡。孔子推行儒家文明学说,把这些历史改写为文明的禅让。三国时,曹丕夺了汉献帝的位,说道:“尧舜之事,吾知之矣”。
十二、伏羲
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即太昊,或称黄熊氏。相传为风姓,又名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史记》中称伏牺,亦有青帝太昊一说。燧人氏之子,相传其母华胥在雷泽踩了巨大的脚印而有孕,生伏羲于成纪,定都在陈(今河南淮阳)。
伏羲
少昊与太昊均生活在山东曲阜一带,太昊早于少昊。少昊就是玄嚣,早期居住在四川盆地,与西南夷有关。上古的太昊也与西南夷有关。
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海内经》
《路史》记载:伏羲生咸鸟。咸鸟生乘厘,是司水土,生后炤。后炤生顾相,夅处于巴,是生巴人。巴灭,巴子五季流于黔而君之,生黑穴四姓。赤狄巴氏服四姓,为廪君。有巴氏、务相氏。
《山海经》及《路史》都记载,伏羲后裔迁居于重庆及贵州一带。
彝文《铜鼓王》中,也把伏羲称为老始祖。西南彝族手上关于阴阳八卦一类的文献,比中原汉族还要正宗。道教在四川创立之处就使用了彝族毕摩的那一套,太极图也是宋代朱熹托朋友到四川民间找到的。中原地区从那时起才看到了太极图的实物。
彝族《铜鼓王》里称伏羲为始祖
黄河流域渭水上游的天水一带(即文献上说的古成纪)正是伏羲氏及伏羲文化的发祥地,有距今8000余年的大地湾古文化遗迹可印证。中国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室译审王昌富用古彝文解读了大地湾出土刻划陶符,中国社科院的冯时先生发表了题为《龙山时代陶符与古彝文》的论文。其中一部分如下:
甘肃大地湾刻符被彝文专家破解
十三、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子曰: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礼失而求诸野,不亦可当野乎?
今天的彝族文化不是什么特殊的文化,而是上古流行于中原地区的文化,中原地区变化太快,已经丢失了这些东西。
西南老彝文
彝族文化是中国上古文化的活化石,老彝文是一座研究中国上古文化的桥梁,北京的一些大学已经建立了相关的研究组,已经在行动。
——附件:
1、春秋时代:齐国打着“ 尊王攘夷”旗号,不断扩张领土。当然,攘的夷主要是“北狄”,北狄是周的主要对手,但捎带也攘东夷各国。“尊王攘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公羊传》,该书是解释 儒家经典《 春秋》的三部专著之一。本意为“尊勤君王,攘斥外 夷”,攻守易形,制止内卷化,指导方针是“尊崇周王室,诸侯不兼并,侵夺外夷地”。后来演化为具备复杂含义的 政治 术语,在 中国、 日本、 朝鲜半岛等地区的 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2、孔子对 管仲大加赞赏,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假如没有管仲,我们就披头散发,衣襟从左边开了。意思是夷化了。孔子说这话的时候,丝毫没意识到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夷”。孔子是商贵族,子姓,商是东北来的辽宁夷,野蛮而残暴,是名符其实的“夷”。孔子这么说,说明孔子时代,夏商已融为一体,没有区别了。
3、山东威海“天尽头”,传说大陆最东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横扫六国,巡视天下。当他来到夷人被迫下海的“天尽头”,凝望大海深处,是否意识到自己是夷人的一份子?是否知道夷人悲壮凄凉的苦难史?
参考书目:《竹书纪年》《寒山忆雪》《史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