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双减了,还在只为了中考?
如果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中考,那肯定是错误的。
自习的时候,我想起叶**在物理这门学科的学习表现一直很好,这学期开始学的物理。她的表现直逼上一届的方**(是一个自主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
从中考角度来说,她是不被老师抱希望的,也许她自己也不抱有希望了。
我这天生的逆骨,看到之前的成绩也有这种看法。但看她的表现,就打破了我的看法,也算是她用行动在我这里证明了自己。
就想和她谈一谈。
“你上次的数学好像考得不好吧。”她点点头。
“是不是就是数学弱一些?”她又点点头。
“从考上高中的角度来讲,理科的难度其实就是课后习题的水平。我觉得你可以从习题开始。”她看着我,可能觉得难以置信。
“你要相信,中考的难度就是课后习题的水平。(这是我这几年的教学心得。中考后研究试题发现很多母题都在书本上。)我觉得你要是愿意的话,你可以把书本的习题再用一本本子写一下。我给你批改,我要是不会,我就把它学会,我去找老师问。数学、英语、物理都可以。”
她笑着点点头,然后问我:“就是数学课后习题?”
我点点头说:”是。我记得姚*的姐姐那时也是读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数学学科,我们这边四所学校才四个八十多分,其中两个就在我们学校。姚*的姐姐排在第二名。我当时带班主任,她知道自己的成绩后,对我说:我可是做了三本数学习题。我很吃惊。我们不一定是学她做许多数学习题,但是这种自己去有所追求肯定是值得学习的。”
她的嘴成“O“型,也觉得不可思议,然后点点头。
我担心她以中考为目标来驱动学习,接着说:”不过我觉得我们还要有这种认识就是不能以中考为最终目标。那样是功利的,不利于自己成长的,因为你把自己的成长空间缩小了。再者说如果我知道中考不行,我就什么都不学了?无论怎么看都肯定是不对的。以中考为目标一定是错误的。我不知道你怎么看?比如说刚才王*说我课没上完,不会给你们看电影。我们看他这个说法所表现出来的意识是:他认为课是靠我上,所以才能推进。不是靠他学的程度来推进。(内归因未必都是好的,不过很多后进生的归因都是外归因。)我上一节课的目的被他弄反了。我上课目的是辅助和促进大家的学习,不是把书本的内容讲完,如果是讲完内容,我要不了这许多的课。是吧?”
“我作为老师的责任根本不是把书本上的内容讲完。正是基于对大家负责任,我时常想我的课上得怎么样?我有没有失责?我作为教导主任,虽不是领导。但我相信我们这里的老师是不会说我的课上的不好,毕竟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那我怎么办?我出去上课,参加各种比赛。让跟我没关系的人来评价我,那不就客观了吗。(我把教科研群中我和汪文萍获奖的文件给她看。有自吹之嫌。)我的教学得到认可,我想既是对我的学生负了责任也有点点面子吧。那从你角度来说,你去学了,就是尽了你的责任了,学好了也有了面子吧。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嘛。我们学习的目的要是仅以中考为目标的话,就限制了自己。是不是?我觉得更正确的角度是提升自己吧。”
她笑着点点头。
“坚持去做,我陪着你做?”
她笑着点点头。
后来见她主动做习题,我又想中考成绩是学校“生命线”的认识是每个老师的常识。我这天生逆骨,总觉得不对劲。记得暑期参加一中高考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张校长的那句:“不争馒头争口气”,让我颇为激动,这可以就理解为摒弃功利主义,追求卓越吧。
今日早上看见王崧舟老师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激发孩子动力的三种方法》,总结了三种方法:1.愿景驱动法;2.奖励推动法;3.共同助力法。
窃喜自己算是做到了,给孩子一个近在眼前的希望;一个自我实现的目标;再有我们的约定。
都双减了,还在仅以中考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