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史实,只谈故事——读《大秦帝国之铁血文明》有感
这部《铁血文明》将《大秦帝国》的故事推向了最高潮,其气势之雄伟、格局之恢宏,简直无与伦比。
全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往往使人难以自拔。
以吕氏宽政缓刑与《商君书》法外无法的斗法为开端,最终吕氏败走,法家思想再次成为治国长策。
征发百万民力修成郑国渠,使关中大富,从而奠定了扫平六国的经济基础。
秦王嬴政亲政后,集合王绾、李斯、郑国、尉缭、王翦、王贲、蒙恬等诸多风云大才,成立了新班底,为一统天下储备了充足的人才基础。
看到秦国君主的英明神武,文臣武将的睿智大器,让人不禁赞叹,秦国真是幸运。
自献公始,秦国六代无昏王。武王虽勇武刚愎,然两年即亡,没有能够动摇国本,继而传位给了雄才大略的昭王;孝文、庄襄二王虽能力不济,然身体也不济,守业尚可,却命运多舛,很快大位便传给了日后的千古一帝嬴政,开启了一统天下新格局。
君主明,则贤臣聚。孝公时代的商鞅,惠王时代的张仪、司马错,昭王时代的魏冉、白起、范雎,孝文、庄襄时代的吕不韦、蒙骜、蔡泽,及至始皇帝时代的群星璀璨,无以复加。以史为鉴,以六国为鉴,国家的兴盛真是容不得任何一代昏王的挥霍。秦国,就是幸运,亦或是书中强调的商鞅变法之长效。
国力大增,人才聚集,君主英明,从而开启了扫平六国、一统华夏的进程。术治亡韩、乱政亡赵、迂政亡燕、失才亡魏、分治亡楚、偏安亡齐,不仅详细描述了扫平六国的过程,还深入分析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正应了那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一统天下后,开始盘整华夏文明,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货币,修建天下驰道,决通川防,疏浚漕渠,……种种前无古人的大手笔大举措,直直影响到了两千余年后的今天,为华夏族群的统一做出不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书中将每一项足以影响后世的工程都一一以故事的形式展开叙述,使我们不再像中学学历史时那样无感。当时,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我的心情——震撼,绝对的震撼。课本中一句话带过的事情,原来是那么浩瀚的工程,得有多么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才能做出如此决策啊!了不得!
另外,作者还根据自己对史料的理解,对为后世所诟病的“焚书坑儒”做出了解释,给了我们印象中的“暴秦”另一种面目。是不是真实的,不搞历史研究的我,并不能分辨,但从故事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来看,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分析。儒家作为秦之后的治国学说,由于与秦国法家的不相容,其记录的历史也不免有失偏颇。至少,秦帝国为华夏文明做出的种种贡献不能用一个“暴秦”就湮灭于世。
整套《大秦帝国》到此,将作者对秦帝国的向往与推崇表现的淋漓尽致,其述说的故事,以及夹杂着的各种史料论据,也将我深深折服,对两千余年前了秦也是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