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路上读书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改变什么?改变了什么?

2016-06-12  本文已影响389人  奔跑的石头

一个月来,在看完《变革为何这么难》、《U型理论-感知正在生产的未来》、《改变一切-如何突破个人事业与生活的瓶颈》、《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这四本书后,总感觉意犹未尽,心中产生了更多的疑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这一系列观点背后的“一”是什么呢?对此,我将《精力管理》、《当下的力量》、相关TED演讲、古典的《自我探索的正确打开方式》等一起纳入了主题阅读,脚下的路径逐渐清晰。

改变什么?

在谈及改变的时候,我们都默认为改变的方向是如此清晰,不管是自我X光切片、U型理论、6大影响因子矩阵,都是在清晰定义了我们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变的事项之后,才有了一系列的探索,“第二序改变”有了一定的进步,跳出了二元对立的观点,探索的是问题背后的WHY?但是出发点仍然是立足现实存在问题的推演。正如在沙滩修筑高塔,选择的根基错了,一切都是白费力气。

正如我们容易焦虑,不会倾听,酗酒,家庭关系冷淡等问题,咋一看去,这系列问题就是需要改变的点?其实不然,借用下古典的自我5层次观点。

图1   自我·改变

从稳定性来说,A至E是依次递减,我们大部分急需解决的问题出在E或者D,改变的系列书中举的例子也都是如此。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即使是改变环境、系统,最终改变的还是我们人的本身。但是人是极其复杂的,面对生存压力,我们要改变自己的什么?是状态、技能、信念、还是价值观?

《变革为何这么难》是通过发现隐形承诺,实现信念、甚至是价值观的改变,《U型理论》是通过深潜,直至打开意志,抵达价值观层面的改变;《改变一切》是通过6大影响因子,改变技能和信念;《改变-问题形成和解决的原则》是通过跳出二元对立的视角,找到第二序改变(WHY?),《精力管理》是通过身体、情感、思维、意志四个层面的改变,实现技能、信念、价值观等多维度的改变。这系列书都非常经典,既有鸡汤、也有勺子,都在一定程度帮助改变自我,但是这依然都还是在“相”的层面,受到思维的约束。

有人说,《U型理论》不是也通过深潜,可以感知到共同世界吗?是的,但它感知的依然是有时间流逝,依然着眼于未来。什么是未来?未来只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当中。

回归原点,一切改变的原因都来自于对此时自我的不接受,因此围绕状态、技能、信仰、价值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有些人成功了、有些人失败了。这成功与失败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关键在与你改变的过程是否撬动了思维的禁锢,打破了思维认同的小我,窥见了真我。《当下的力量》这是一本有灵性的书,特别是在经历了此次主题阅读后,我深深感知到了一种平和的状态,真我的存在。

图2  《当下的力量》

当下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玄乎,一切改变都在当下发生。《U型理论》作者在书中也提到来该理论来自于对中国传统文化道和禅的体验,改变就是穿过针孔向正在生成的未来学习,这个比喻有点接近了,在我看来这应该是一种生命被极致放大的体验,如同从狭窄的河流进入大海之中。

这就是跳出思维禁锢看到事物本来的一种改变,一切改变的源头也在此,不管我们在改变的过程中,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成功必然是通过针孔窥视到了本我的一角。

图3   U型矩阵-意识流动模型

本次主题阅读分享的第一篇文章曾提出了“U型矩阵”,此次作了一定的修改,将U型理论中感知的当下改为现在,而整个意识流动过程都处在当下。感官世界、逻辑世界其实都是思维认同的小我所感知到的,心灵世界、共同世界则跳出这个狭窄的范围,不抗拒、不逃避直面当下存在的任何情况,只是手起刀落的应对,这时没有了问题,没有了对过去的悔恨、没有了对未来的期盼,过去、未来都是我们思维的分泌物,我们拥有和全然接受的只是当下。

那我们到底要改变什么?改变决策的源头,跳出思维的禁锢,将当下该做什么交给“真我”来判断,是接纳就全心接纳,是行动就立刻行动。正如《变革为何这么难》举了一个很常见的例子,不会倾听,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学会去盯着别人的眼睛周围,不是去故作沉默或点头,只是在这一刻跳出狭隘的思维,感受身体、觉察周边,没有了充满欲望、痛苦、伤悲的思维限制,我们做不好倾听吗?

改变了什么?

在全心接纳或立刻行动后,什么改变了?什么都没有改变,但是一切改变都发生了,古典的五层次自我(自我显的层面)自下而上已改变。

图4   力量的源头

这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体会。举个例子,问问自己,你脑中下一个念头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结果保持高度关注。

就是这种感觉,保持关注,尽可能延长这种感觉的体验。这种感觉会给予我们立即行动的力量,这个时候,我们不再为我们的知识所掌控,而是让知识为我所用。文明是乾坤大挪移,没有张无忌的九阳神功,练的越深,离走火入魔就越近。

在此,一切符号语言传达的内容都产生了它最原始的作用——路标,指引我们在当下立即判断出要走的路,读万卷书有用、行万里路也有用,在文明的路上我们可以吸取智慧走的更远,或是留予后人以路标。

最后,希望你我一起感知真实的自我,感受“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那股力量,不惧生活下一刻出现的任何变化,享受生命的宁静和祥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