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卑微

2016-07-28  本文已影响34人  烟雨雨巷

文/烟雨雨巷

翻完萧红的《呼河兰传》,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怎么说呢,从好奇到悲哀到痛惋,从头至尾都是吊着一口气在那里读,终于到了结尾,也终于全了这波涛汹涌的震惊。

萧红曾经说过:“一个有出息的作家,在创作上应该走自己的路。有人认为,小说要有一定的格局,要有一定的要素。不写则已,一写就得像托尔斯泰、巴尔扎克那样,否则就不是小说。其实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有各式各样的小说。”带着这种理念,《呼河兰传》背弃了传统小说对情节、结构和人物的小说三大要素的处理,而是在小说中充分张扬情感,以感情主持文字,以回忆的方式将要表现的材料娓娓道来。小说最大特点是极大地淡化了小说生命线之一的故事情节,削弱了文本的叙述性而大大增强了抒情性。就好像是许许多多篇的散文穿针引线联系在一起,别具一格。由于萧红自身生命的悲剧性,让她用悲而不伤的态度去审视外界,笑里含着沉痛,对痛苦、不幸极其敏感,所以整篇小说带着一种悲凉的感觉。

《呼河兰传》细述了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写小城的格局、习俗及镇上生活的人们。萧红通过孩子的视角关注着小城人民的生活状态,将小城人民愚昧保守、因循守旧的残缺精神呈现到读者面前,让生命尊严被愚昧自私、麻木不仁的小城人民践踏。

在呼河兰城里,人们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大多是麻木的:“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生了就任其自然地长去;长大就长大,长不大也就算了。老,老了也没有关系,眼花了,就不看;耳聋了,就不听;牙掉了,就整吞;走不动了,就瘫着。这有什么办法,谁老谁活该。病,人吃五谷杂粮,谁不生病呢?死,这回可是悲哀的事情了,父亲死了儿子哭;儿子死了母亲哭;哥哥死了一家哭;嫂子死了,她的娘家人来哭。”他们来这个世上究竟是为了什么?他们不会茫然无所对答,而是会不假思索地说: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可悲地是他们一代一代沿袭着这种思想,不懂反思,不懂珍重,没有人想要去改变它。

更让人难过的是,最先觉醒的人却遭受群众的冷遇,无辜的人成为那冷漠与麻木下的亡魂,在呼河兰城里的生命都卑微到了尘埃里面。善良质朴的小团圆媳妇只因为别人看她实在不像个团圆媳妇,“见人一点也不知道羞”,“头一天来到婆家就吃三碗”,便被婆婆们出于“好心”,吊到大梁上抽打,用烧红的烙铁烙脚心,三次扔进滚烫的开水里驱鬼等,如果这已经让人震惊不已,那其他的群众的心理更是令人发指心痛:那些不遂的、患了瘫病的人,觉得他们瘫了倒没什么,不能够前来看老胡家团圆媳妇光天化日下的洗澡,真是一生的不幸。小团圆媳妇最终没能熬过众人着魔似的折磨,撒手人寰。活泼、美丽、能干的王大姑娘深受周围人们的喜爱,人们夸她“象一盆火”“一颗大葵花”“是个兴家立业的好手”,可是,当她爱上了穷磨官冯歪嘴子时,周围的人们立刻变了嘴脸,视她为异端,并用最不堪的话语诋毁她,王大姑娘终于在谣言和冷言冷语中死去,而邻居们却准备看穷磨官的笑话。他们就是这样,对生命践踏,对生命价值麻木愚昧。他们那样容易满足,从不去争取人的价值,照着惯性行尸走肉般活着。

即使社会发展到了现在,人们的愚昧落后有了极大改善,对生命生活重视了起来,但是围观热闹、人多势众的中国式、闲言碎语、杀人偿命等现象和思想还普遍存在,而且许多人还浑然不觉,没有发现它的落后性所在。但愿随着新文明新思想的到来,人们的思想能够潜移默化地进步,对生命多一些珍爱,多一些敬畏,让每一个生命高贵起来,得到应有的尊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