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在硝烟中,仰望星空
1940年9月7日,在伦敦上空,成千上万枚炸弹倾泻而下。顷刻间,伦敦成为了人间炼狱。这是德国纳粹空军对伦敦大轰炸的开始。
在随后长达8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不时对伦敦进行了轰炸。在一片废墟中,一个英国女孩站了出来,她开始坚持每天为人们朗读,用文字和书本将人们凝聚在一起,互相扶持,度过了一段至暗时刻。
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是《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这个年轻的女孩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格蕾丝。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2.jpg《伦敦最后一家书店》讲述的是“二战”期间,乡下姑娘格蕾丝和她的好朋友薇芙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伦敦。她们想在这个繁华的都市找一份像样的工作,然后像伦敦人一样体面的生活。但没想到的是,战争开始了,她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这本书的作者叫玛德琳·马丁,美国人,是《今日美国》和《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历史学家。在童年的时候,玛德琳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德国军营中度过的。因此,作者对对战争的思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角度。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3.jpg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在英国,有一句名言叫“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用这句话来形容“二战”期间的伦敦大轰炸,一点都不为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纳粹的铁蹄横扫欧洲。德国以“闪电战”方式入侵波兰,随后,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相继沦陷。因为有英吉利海峡作为屏障,德国人一时拿英国没有办法。
为迫使英国政府和丘吉尔屈服,1940年9月7日至1941年5月10日,德军实施了著名的“伦敦大轰炸”。 微信图片_202206051301582.jpg为防御空袭,英国政府和老百姓也做了很多准备。格蕾丝每天出门,都必须随身携带防毒面具;每户人家的门口,都有沙堆和水桶;城市半空悬浮着房子大小的银色气球,是为了不让轰炸机低飞,把它们控制住高射炮范围内。
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许多这样的描写:
“战事临近,整座城市失去了勃勃生机,家家户户窗上粘着的胶带看上去既心酸又恐怖,沙袋堆起的防护墙掩盖了伦敦的光彩,随处可见的壕沟和防空洞挖空了伦敦的灵魂。”
“海德公园竟被挖出了一道有一道壕沟,像大地开裂的伤口,随处还有架设好的高射炮“
“排着长队等待统一疏散的孩子们,队伍延续了一整条街……每个孩子都背着自己的小防毒面具,衣服和行李上缝着个人信息。”
而当轰炸开始后,伦敦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到处是火光冲天,残垣断壁,无数的人在战火中死去。
“大量建筑外墙破损,露出钢筋框架,窗户也被炸飞,墙上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黑洞,一栋栋建筑看上去活像一个又一个可怕的骷髅头。”
“整个十月,德军的炸弹就没有停过……死亡人数成百上千,伤者更是不计其数,许多人无家可归,伦敦城的各个角落火灾肆虐。”
据统计,大轰炸期间,德军向伦敦及周边的城市投下了超过5000吨重的炸弹,伦敦被轰炸的日子超过整整76昼夜,有四万多人悲惨死去,10万栋房屋被摧毁。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10.jpg在战火与阅读中成长的女孩
1939年8月,格蕾丝和薇芙从乡下来到了伦敦。在韦瑟福德夫人的帮助下,她们都找到了一份工作。由于没有推荐信,格蕾丝只能暂时到又破又旧的樱草山书店当店员,尽管一开始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在那里,她认识了两个影响了她一生的男人。一个是年轻英俊的工程师乔治,还一个是书店主人埃文斯,一个有点古怪的老人。
格蕾丝的阅读是从乔治推荐的《基督山伯爵》开始的。乔治说,“既是经典巨著,也是爱情佳作。” 爱情不期而至。
埃文斯先生是一个外冷内热的人。从一开始拒绝格蕾丝的应聘,到像父亲一样的关爱她,去世时又把书店托付给她,埃文斯成了格蕾丝的心灵导师和精神依靠。
刚来伦敦的格蕾丝只是一个普通的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胆小,不够勇敢。随着战事的逼近,她身边的朋友一个个奔赴前线,保家卫国。在埃文斯先生的鼓励下,格蕾丝成为了一名空袭防御监督员。
在惨烈的战争中,格蕾丝一天天成长。没有空袭的时候,她依然在书店上班。当空袭来临时,她就和搭档带着人们躲进防空洞、地铁站,冒着危险在街区中救火,寻找幸存者。 微信图片_202206051301583.jpg在战火中,格蕾丝依然不忘阅读。阅读让她忘记了疲惫、轰炸和食品限制,也让她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人性,变得更加包容和坚强。
终于有一天,她开始在地铁站为躲避空袭的人们阅读。一天、两天、三天……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从地铁站到书店,格蕾丝坚持每天为饱受战争创伤的人们阅读。一本一本的读,一点一点的改变,用文字疗愈伤痛,从书中找寻力量。
她帮助失去儿子的韦瑟福德夫人走出痛苦的深渊;让失去父母的孤儿找到了新的家园;为丈夫远征的主妇带去了慰藉;让参与救援任务的男人们找到了新希望。
此时,格蕾丝不仅仅是一位朗读者,已成为了一位平民英雄。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5.jpg战争的阴霾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任何战争都是残酷的,但人性中的光辉却是温暖而永恒的。面对德军的炸弹和死亡,伦敦人民没有退怯和害怕,反是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
在伦敦街头,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他们都奔赴了前线。
乔治是一名优秀的工程师,原本可以不用出征,但有着飞行经验的他,毅然报名参加了皇家空军。
薇芙是个时尚的女孩,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这个不想在乡下伺候土地的女孩,报名参加了自备军。她对格蕾丝说:“你知道我不是那种坐享其成的人”、“如果我们不行动起来,这场战争永远不会结束”。
21岁的柯林是韦瑟福德夫人唯一的儿子,是个善良、腼腆、热爱小动物的男孩。他不顾母亲的反对,报名参军,最终死在了敦刻尔克大撤离中。
看过《至暗时刻》这部电影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敦刻尔克大撤离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
英国皇家海军和无数自愿提供帮助的民间船只,冒着恶劣的天气,顶着德军冰雹般倾泻的炸弹,在水雷、鱼雷攻击的危险中,日夜不停地前去敦刻尔克撤离英法联军,最终撤回了33万军人。而柯林成为了在那个沙滩上阵亡的3万名军人之一。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12.jpg年轻人上了前线,留在伦敦的老人和妇女也没有闲着。
埃文斯先生收藏了纳粹下令焚烧的、带着血污的禁书。他说,希特勒就想让所有的人人闭嘴,他要消灭不同的声音,而我们就是要保护这种声音。 微信图片_202206051243584.jpg韦瑟福德夫人从失去儿子的悲痛中走出来,不仅继续在妇女志愿服务队工作,还将目光投向了越来越多的战争遗孤。
随着战争的深入,更多的英国人,用行动表达了他们的坚韧和不屈。
“伦敦所有店铺,到了下午四点就会停止营业,这样员工可以回家好好睡一觉,因为到了晚上,几乎所有的人都要出来执勤。现在的伦敦,几乎每个人都有两份工作,一份是白天挣钱养家的差事,一份是晚上的志愿服务,包括救活、搜寻炸弹、在废墟中寻找幸存者或者提供医疗救助等——总之,到了晚上,所有伦敦人都会行动起来,哪里有需要就会去哪里帮忙。”
写在最后
在战火中,樱草山书店也遭遇了空袭,但在人们的帮助下,又重新恢复了生机。人们为书店重新取名为“伦敦最后一家书店”。它就像明天升起的太阳,哪怕照见的是一片废墟,依旧能给人温暖、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