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富豪榜的斜杠青年
单位安排我跟随一位领导去参加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父亲的葬礼。我跟这个企业家并不熟,但因为前不久这家公司捐助了10万元给我所在的单位开展活动,于情于理应该去。
到了殡仪馆,看到门口站了一排披麻戴孝的人,有男有女,老人、孩子都有,应该是逝者家属。他们神情悲痛,眼眶红红的,有的眼睛还含着泪水。我瞟了一眼,不忍再看,匆匆走开了。可能因为我脸盲,嘴又拙,不知道怎么安慰悲痛的家属。说到底是你情商低,多么好的让企业家记住自己、攀交情的机会啊,又让你浪费了。要是朋友小蒋知道了,一定又要这样数落我了。
按引导员要求,我拿着一朵白菊花在殡仪馆大厅指定位置站好,殡仪馆内摆满了花圈,忧伤舒缓的音乐响起,黑压压的人群,表情肃穆。众人深深鞠完三次躬后,不同的嘉宾念悼辞。我之前来这参加过其他企业老板的葬礼,一切都是老套路,没有什么新意。
让人吃惊的是,家属吴总最后念的追悼会答谢文。这篇答谢文讲述了吴父生平。父亲年幼丧父,少年历经磨难,青年时倔强,挑起母亲一大家子人的生活重担;中年时稳重,在粮库做搬运工,每天辛劳地用板车或人力搬运谷子,是家庭的顶梁柱;晚年时温和慈祥对待孙辈,不愿停下来退休,在公司后勤部工作,每天早上5点多去菜市场帮员工食堂买食材…… 吴总的声音嘶哑、低沉,一听就是因悲痛没有休息好。答谢文情真意切,饱含深情,描写了很多生活场景的细节和瞬间,有很强的渲染力,完全是专业写手的水准。我这个70年代末的人听了,不由想到自己幼时,做木匠的父亲辛劳供我们姐妹读书的情景,眼眶不由一点点深润……父亲,对于孩子来说,有时类似于信仰。哪怕这个人今天多么成功,多么辉煌,在父母的眼里,始终是孩子。
吴总是80年生的年轻企业家,列入“2019胡润80后白手起家富豪榜”,被评为“2019-2020年度全国优秀企业家”。这样一个人应该公务繁忙、应酬一堆,无暇修饰提炼文字才对。他应该是请专业写手写的吧,这么短时间,也算难得了。
我打电话给他公司的同事,好奇地问,“追悼会答谢文文采飞扬,极有感染力,你们请谁写的?”电话里年轻男子的声音透着股无法掩饰的自豪,“是我们吴总自己熬夜写的!别人没有办法写出那样饱含的感情。”
这个吴总还真是个深藏不漏的斜杠青年啊,样样都能玩转,听说他在健身方面也很有建树!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53008/fba404d3d4f567c5.jpg)
之前听一个商界前辈大佬提到,他为什么前几年投资当时寂寂无闻的吴总执掌的公司?“我之前也不认识这个年轻人,听我一位老友说。这个年轻人很不错、很有毅力,他从部队转业后,这么多年一直保持早晨跑10公里的习惯。我老友和他一起到美国、加拿大、德国等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商务交流访问,在异国他乡,人生地不熟,这个年轻也从不间断,天天晨跑。这个自律、毅力、恒心,打动了我。当时想,投资这样的人,应该不会差到哪里去。这几年,我们的投资得到了很好的回报。”
2020年,我曾去吴总公司走访过,接待我的是财务部、市场部的经理。我对他们公司把供应商当客户,比较宽松的供应商货款支付条件印象深刻。看来,吴总说的“公司的使命是超越赚钱的商业目的”,可不是白说的。 他的员工喜欢说他常说的一句话“ 只有把成长当成目标,你才是一个有战斗力的人,才可能做成可以持久发展的事业。”
富豪们都在把自己变成斜杠青年,我们有更多理由把自己培养成斜杠青年。我们需要点燃渐渐被生活琐碎和平庸磨灭的梦想和激情,点燃并持续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