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思三得
2021-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信可然
自由,自由?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无论是吃穿住行,还是物欲爱恨,慢慢地多数人变得咄咄逼人、疯狂且粗俗。于是,日复一日,懊恼又艰难地呼唤真善美的来临。
幸福,幸福。
什么是幸福?随时随地都在变化。要拥有被定义的幸福,就必须知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哪怕是独一无二的丑陋。自我的幸福在于成为自己,当不再从成功学的意义上理解幸福,而是在生命的本真和创造的意义上理解幸福的时候,此时此刻才会是一切的源头。保持自己的个性,不优越狂妄,也不卑躬屈膝,也就是过一种独立自由自尊的生活,不被许诺、被安排、被支配、或者被恩赐。就像哈耶克说的一样,“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你既不是别人的工具,也不是国家、民族、历史等宏大叙事的工具,更不是你自己的工具。你就是完整的你,你不能用你非人性的存在的一面,取代了你人性光辉的一面。你在投身于这个或许是愚陋不堪的世界时,仍然要不断认识自己,发现自己,不断质疑旧的存在,寻找新的生成。
乌托邦与异托邦
从乌托邦,这种“乌有之乡”,去弥补现实世界里所不能实践的憧憬或是梦想带来的缺憾,将现实世界里面尔虞我诈的人际关系抛开,进入乌托邦这个和谐社会。这显然如似镜中花水中月,自欺欺人,但每个人都是桃花源这种美好地方的描绘者;异托邦呢,就像我们照镜子,你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其实是一个倒影,但又似乎是你自己,而这个镜子里的空间存在就成为一个异托邦的空间的可能性。所以正跟反,外与内其实是相互依存,并不断互相侵入,互相成为互设的前提,异托邦还是依赖于人心的联接方式。于是,精神建构有了主义类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