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爱上两点半

2020-08-12  本文已影响0人  徐老师有话说

南方的人对雪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怀,像我就不能例外。

故乡的雪,下在记忆里,轻柔浪漫。

是那种欲来还休的下,次数也不多。

地上柔柔一层,似乎马上就要融化。

物以稀为贵,大家都兴趣盎然地打雪仗啊滚雪球。

关于雪,我还能回忆起一些温馨的电视武侠:

《雪花神剑》《雪山飞狐》,

以及小学寒假作业上的一个小故事:

大雪纷纷坠地,

这是皇家瑞气。

下它三年何妨,

都是他妈放屁。

不知情的可以去网上搜索这个故事的完整版。

而芝城的冬天,飞雪连天。

无节制地下,太实在了,

把地面铺得厚厚地。

面对它,我提不起任何兴趣。

有时暴雪,路上又没有人,

经过风一吹,雪像沙子一样飞起来了。

感觉像在沙漠中: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雪大了什么都干不了,每年到了这时候,

我的作息也理直气壮地颠倒了。

我有时侯昏睡十五六个小时,经常下午起床,连午饭都错过了---

记得当我还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的时候,我天天五六点钟起床。

而现在,我却变成五六点钟上床。

是因为我最近发现无论什么时候睡,我最后都是下午起来。

为了珍惜时间,减少负罪感,我就干脆睡晚一点。

于是一个小小的理由就可以说服我熬夜。

没想到结果是起来得更晚,醒的时候不用说错过晚饭,

连当天都错过了,直接迎接第二天。

而且经常醒的时间也不尴不尬,刚好凌晨两点半,

黎明前的黑暗,黎明却还没有来临。

这时睡也不是,干正事也不是,

我顿时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

对我来说,写作就跟撒尿一样,都是一种需要立即释放的冲动。

如果两种冲动同时来临,那我宁愿做中华憋精,提着裤子先把文章写完。

虽然跟写日记相比,写公共博文有点哗众取宠之嫌

但在这个平台,跟着不能见面的同龄人,

在书面上扯扯牛逼也是人生一件惬意的事

咱们这个年龄,二十六七八九十岁,

不老也不小,有的人本科后就工作了,有的人硕士毕业了。

而我还在不痛不痒地读着博士。

套用商务印书馆字典里第673页的话: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在前途还没来,

并且希望真是黎明前的黑暗的岁月里,

只有跟着年龄相仿,背景相似的人挤在一起,才会找到感觉,

感觉我们还很生气.

不然,面对着"90后"的新生军团,总是会有一种压力。

当然这种恐惧的也是自己的胡思乱想,

是人生来对衰老的恐惧的自然反应。

就如同90后对00后,过十年也会有恐惧一样。

实际上我跟90后的交集很少,

我们学校每年都会新来小留,长得不错。

可掐指一算新生的应届年龄:一九九X!

于是把自己吓得一跳,怎么一眨眼我就混过去那么多届了。

她们对我们来说实在是太萝莉了。

但目睹了很多"老少配"的例子后,

我想我们对她们来说是不是也年轻了点。

当然,不管褒贬,年轻总是件好事,

年轻就有“冲冠一怒”的优势,

无论这个怒是怒红颜还是怒事情。

记得我刚来这里,也是很年轻,也是对什么都感兴趣,

包括卡拉OK,免费午餐,教会活动什么的。

也在急那一亩三分地的事儿,你们都懂。

可从读博士后,就渐渐怠慢下来了。

读博士,我觉得是考GRE过程的加长放大版,

就如同一部完整的成人片与其片头的关系一样

也许是当时我那个小片段还没看明白,

在众猥琐神教徒的推荐下,又把整部片子找来研究。

看得不愠不火之际,我就嘀咕:

看上去是很美,只是别人不知道局中的甘苦。

而且它跟实际生活脱钩,教给我们的大部分都是屠龙术。

这么来说,要不是在乎这个播放记录,大家早不看了?

读博士的生活,每天太阳升起了都一样

我想这正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不同,

艺术喜新厌旧,需要每天换个新的模样才能有灵感

而科学不同,只有在单调重复中才能蜕变。

在日出日落的重复过程中,

我意识到了时间的存在。

虽然没有朝如青丝暮成雪那么夸张,但是:

一个个里程碑的日子,都成浮云了

一直在关注的,都开始过气了

很久前就发生了的事,想起来却如同昨日。

不管做什么,怎么做,时间一直在过去;

不管现在过得好不好,我们一直在书写历史。

这种观点很悲观,可我还会不由自主地想。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们已解散,只是我们的后代在延续,

他们会怎样,也会考虑这些问题么?

读了朱自清的匆匆,我深有同感:

时间到底是什么?

春夏秋冬是时间吗?

梦是时间的重播吗?

--虽然我做的梦既不俗气,也不成人,

可梦的场景无一例外都发生在我成年之后。

我,很少做起很久以前的梦。

偶尔做一次,突然想起遥远的事情,很久之前的想法

恍如隔世,我几乎不相信。

如果没有记忆,我也不会发现那么久的时间跟我一起存在过。

发现时间的存在性是我最重要的一个研究成果

成果之重要,使得质疑我的这几年是狗尾续貂的人自惭形秽。

虽然我之前也是持续在同一读书状态,

从九年义务教育,到高中,到本科四年,

但遗憾的是,我在这一状态不得不结束的时候才发现的

发现时间的影响就是--我会不由自主用(本科)毕业后多少年来记事,

就如同我祖母那一代人说话总会以民国多少年来起头,

这里附上打油诗一首作为说明:

毕业三年冬月,岁在庚寅,风雪夜,

博士雷时光不我待,寥侯新春之福临。

愚本布衣,荡漾于实验室

苟全生计于美帝,不求威武于天朝

不舞文弄墨了。

旧历年快要结束了,

就像博士论文写到最后一样,

照例得展望一下未来。

最近看了老罗关于展望他公司的未来的视频,

我希望老罗的公司做大,如果他成功了,他就是中国的乔布斯。

另外,我感觉他是理想主义加上性情中人,

我希望这样的人能成为英雄,

就能给我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至于我自己的展望,我也不好在这里写出来,

展望来展望去,有时候面临到具体问题时,

还是会捉襟见肘,

还是得不时地修改自己的计划乃至底线。

总之以后要积极,要自制,多务实。

有时候很多事逼过来,到了深夜却还没有一件完成时。

我喜欢假装暂时”休眠”,听一曲黄家驹或周杰伦的经典:

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

巨大的节拍,强烈的摇滚, 激起我诸多感动:

为天才的桀骜不驯,也为自己的平凡。

大部分时间,我还是淡定的经营自己的平凡世界,

不要胡思乱想。

既然上了这条路,就得走下去。

我相信这是不可避免的阶段。

就像现在,凌晨两点半。

先就写到这里了,后面仓促了点。

标题,等到想到好的我再改

我想到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标题--这不是一颗流星

通篇却没有出现一次看流星的场景。。。

那个标题就拟的特好,实在是“标题党”的典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