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材料脑洞大开的那一刻
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容易蹦出创新的火花。
文/杰作家
还是说说关于对科技工作的认识和思考,昨天写了六条:以奋斗者为本,有为才有位;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生产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整体作战,合力而为;领导重视是关键;还有一条没想好名字。
自觉总结的还不错,但今天被领导一点拨,瞬间有点顿悟之感。领导说:“以奋斗者为本,有为才有位”只是一种现象,没说到本质,说明主动作为了,获得了认可,但没有说出来为什么会这样,应该是先有个定位,然后形成氛围,最终取得成果。
领导就是领导,水平就是水平!我瞬间感到没把本质写出来,有个词在冥冥中等着我去发觉。
但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很是捉急、上火。幸运的是,今天有听见一个人说写材料:“只要你仔细的多读几遍,一定会有门道的。”我又瞬间顿悟了!
仔细阅读我写的几点体会后,我找到了结合点。“以奋斗者为本,有为才有位”表达的意思是科技发展迅速,对业务日益重要,“整体作战,合力而为”表达的是科技发展需要业务的支持,总起来说就是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我感觉慢慢接近了事情的本质,但还描述不出来。
我又仔细读了几遍,终于找到了一个词,让我彻底顿悟:融合!既然你需要我,我也需要你,那咱们就融合吧!此时此刻,我通畅、澄澈极了,茅塞顿开、脑洞大开的感觉真好。
经过组织后,把两段合成了一段: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单位各条线、各板块、各领域,单位更加像一个科技公司,业务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赋能(最近流行词),科技价值依托业务发展才能最终展现,科技、产品和业务融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主动作为……
题目是:业技融合是发展的必由之路。与其他几条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有自成体系的感觉!
至于什么是业技融合、怎样才能业技融合,又需要脑洞大开了,后续再说。
先说说几点感受,整个过程虽是顿悟,但还是有规律可寻:
透过现象看本质。
大前研一在《思考的技术》一书中指出:不要把假设和结论混为一谈,洞悉本质的过程,就是看清楚问题的真正原因,并导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好的文章、思路必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别是体会类文章,这样才显得有思想性。
要发现本质,一个重要途径是跳出事物看事物,如跳出科技看科技。认识事物具有层次性,高度不同,看到的内容也不同,不拘泥于具体事物,才能不被具体事物所羁绊,更容易全面的、本质的看待事物。
好文章是憋出来的,但要沉浸其中。
没有积累,没有文字对脑袋的持续冲击,只会把脑袋憋大,不会写出好文章来。据说,有的大笔杆子,写不动的时候抽根烟,然后就脑洞大开了。我不抽烟,不清楚那种感受。不过,有时我在蹲坑、洗澡的时候,倒是能把思路理顺了,不知为什么。
观点和思维的碰撞容易蹦出创新的火花。
跨界组合是创新的一种方式,帽子和手机组合你能想到什么?从中往往会发现创新点。
世界是连接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经过几次联想而建立起联系。数学领域有个“六度空间”理论,是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的,大意是:你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也是这种意思。
这种创新思维需要锻炼。首先就是把两种不同的东西归类,就是找到联系点,也叫求同,即找到不同事物的相同点,需要你脑洞大开。然后就是把两种相同的东西分类,就是找到区别点,这叫求异,即找到相同事物的不同点。最后就是求合,把不同东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结合起来,也就是创造。
犹如业务与技术,都是发展的一个要素,且彼此相互需要,这是相同点。不同点是业务直接创造价值,技术间接创造价值,这是不同点。业技融合,既结合成了一个东西,具发挥了两种功能。
中观、求同存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同、对立统一等说法,大体与说明这个意思。
观点成体系更能打动人。
一套理论必须成体系,像“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等说法,让人感觉有整体性、逻辑性、层次性,里面好像有“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