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转贴

2020-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Mimosa雅禧

《高手》

1、老大哥的命门。

真正的命门是外储。从八十年代后,老大哥已经彻底融入世界经济,生产低级必需品,然后换来美元,然后再从市场上购买各种石油,南美的大豆玉米等粮食产品,

每年老大哥需要从市面上进口高达几千亿的石油,三分之一的粮食产品依赖进口,

08年前,每年外储增加多少都是要上新闻联播大书特书的事情,楼市塌了可以咬牙还贷,但是吃不起饭,买不起石油呢?过去中国的外储从高峰期下降了一万亿美金。

这波楼市拉升最大的成就,就是彻底把社会游资全部锁在了一线房产,你想换美元?你没钱了,你没钱了,你没钱了。

房产现在很难卖,美联储加息,你也只能站着看,你仔细数数老大哥的历史,远的80前不提,近的比如90年代,这才过了多少年你就觉得老大哥改吃素的?

只有吃饭的问题才是本质问题。况且到现在你还买得起房,那绝不是老大哥要同情的对象。

2、无限印钞?中国的外储顶不住啊。而且,08年全球金融危机,大量避险资金进入中国,所以推高了资产价格,央行可以印钞,但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这是嫌命太长吗?这会直接刺破资产泡沫,导致资本进一步外流,

自从2015年开始加息之后,美联储按兵不动,他在等什么?美国的财团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利益,大家谁也离不开谁,实际上,这一轮新的全球金融危机策源地就在中国。

美联储最理想的是人民币挺住,剪完羊毛就行,绝不是想要这羊带着人肉炸弹直奔家里来。

现在中国市场上的社会资金,全部都给套在一线房产里了,要知道,这一波暴涨直接翻了一倍啊,在加息风暴中,至少老大哥已经把篱笆扎起来了,

3、吹响的集结号。

因为你们的钱全部套在房产上了,这时候大哥不需要和你们讲道理了,当集结号吹响的时候,没有援军了,你们好好的站最后一班岗吧,2016年的六月,就是中国地产的极值,有聪明人开始准备跑路,

如果央行坚决执行稳定货币政策,同时美联储开始加速进入加息周期,你也许就该重新考虑下个人选择了。(现金为王)

现在是连放水都刺激不起物价。换美元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只有一种情况下,换美元是大赚的,那就是彻底崩溃,如果只在本国内流通,美元的流通性太差,而且收益并不高。

*$不要欠债。

不会太迟,美元只要接着加息,最多不会超过两波,聪明的资金会想从楼市冲出来冲击汇市,

房产现在实质已经塌了,除了个别城市,大部分城市根本没市场,市场上的新闻很多都是房托放出来的,

按去年前年的价格出还是卖不掉,说明已完了。

中石油40块一股的时候,你会想出无数的理由解释他值40块,现在他只卖7块钱你买吗?

你们还年轻,上海房子只要4000块一平还送户口的年代你们没经历过罢了。楼市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资金的问题,只要资金一收紧,他就难以维系,

没有任何政权会容许自己的货币变废纸,触及这个底线的时候,所有东西老大哥都是可以抛弃的,上次印金圆券的那位,现在还在流亡桃花岛呢,

战争的确是解决通缩的路子,这也是上个世纪初那时候的大国选择,但是现在这条路子风险太大

房产是过去中国最大的印钞机这点的确没错,外储是因,房产是果,中国目前的经济秩序,本质上是某人一手打造的,不管风评如何,但是他的确是一位中堂一样的人物,

他规定了现在央行运转的大框架,加入WTO,带来源源不断的美元,这是市面繁荣的基础,他给人民币找到了美元这个最重要的锚点,这是一整个的体系,人民币在市面上号称小美元,他可以彻底借用美元信用,所以外储是老大哥的根,

一旦美元需要收缩,对双方都形成了杀伤,中方高达几千亿的顺差,简直不能忍,所以要再继续贬值,美国也不同意,

美元回流,导致人民币的锚开始松动,所以中国前段时间开始储备黄金,实际就是为了稳定本币,(有某些时间黄金不够了,以白银印钞),

黄金最大问题就是数量太少,跟流通货币比起来可以忽略不计

老大哥过去几年的动作直指币改,就是打算开始用内生货币来弥补外生货币的流失,一堆水货经济学家只会跟着瞎参合,连老大哥真正的目的都看不出来,经济学就是要让人简单易懂,四个字能说明的不要写5000字,

金融创新推动货币内生性。还是看不懂?OK,再缩成两个字:股市。

在西方,股市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工具,中国股市曾经是一堆国有企业烂帐没法解决,所以干脆上市融资,

所以我们发生股灾那叫赌场失火,重新装修就能开业了,美国发生超大股灾,那就是经济危机,性质和你炸了美联储差不多,所以美股必须讲究公平公正公开,监管的十分严厉就是在此,

注册制。就是要进行货币的内生性改革,彻底把一个赌场变成印钞厂,老大哥这两年在股市的动作,结果出现了那次股灾,导致注册制的启动延后,所以你可以理解有人这么黯淡离职的原因,要知道,这个级别很少会这么不体面…

央行真实印出来的钱叫储备货币,差不多29万亿左右,其中23.5万亿外汇占款,5万亿本币,数量是不是少的让你意外?这就是所谓的基础货币。

  那么这29万亿是怎么变出149万亿M2的呢?很简单,放出去贷款后又变成现金进入银行,这样反复运作,

  一切就明白了,过去的十几年,中国的外汇占款飞速增长,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干血汗工厂换回来的,08以后,外来资本又迅速流入,所以你们感受中的物价飞涨基本来源于这段时期。

而这一切在这两年形势彻底转变,外汇开始流失,每流失一元美金央行就得注销6块多人民币,所以,大概是从14后15年开始,央行并不是在印钱制造通胀,而是钱已经快没了,他在注入流动性来拯救,

  你是不是觉得这两年时间钱越来越难赚了,企业越活越难,这就是市场在通缩的表象,因为大家都没钱了,央行想要放水刺激出通胀,但是无果。

        最后大家一起借钱去赌博空对空。在这样的大趋势下,是不可能有通胀的,你钱都没了你怎么通胀?

      过去三十年都是通胀,他以后怎么可能不是通胀?但是其实这个世界是在永远变化的。以后每次你在做选择的时候,多想想这件事背后的原理是什么,总比被人一忽悠就去接盘好多了。

  那么多国家因为最后实在印不出钱了,只好选择对外扩张,难道他们不知道接着印?当然不是因为太善良,什么原因让他们宁愿铤而走险也不印钞?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会比战争更可怕?

  从08年以后,M2一直猛增,物价飞涨,人工飙升,各行各业都在扩张,整个社会需求都是在上升的,这是最典型的通胀。

  物价迅猛飞升,工人全部失业,那叫恶性通胀,像委内瑞拉,你还考虑毛的资产能保值,买把菜刀防身才是对的,也许那时买菜刀都得用以物易物了,这是比战争更可怕的东西。

    通缩的年代,有份好工作就是工人最大的理想。90年代的下岗分流,那时候上海房子一平4000送户口没人要,为什么,我得先吃饭啊,这就是通缩,什么房子,在生存面前不值一提。

 

产能过剩,中国现在的问题就是做啥都不赚钱,做什么赔什么,最后只能拿到村头赌钱,

  但中国是世界工厂,所以这也是不会发生恶性通胀的原因,像委内瑞拉,

只要人民币保持稳定,外储没见底,世界工厂绝对不会发生恶性通胀,以后的日子就是回到紧缩的日子,考虑到现在庞大的债务和产能,这会是一个长期过程。

  一切的根源在当初就已经决定了,当初人民币应该一口气涨到5,这样就不会有太多输入性膨胀,太贪,结果输入多了,大举举债,产能扩张,到最后做出来的卖不出去,市场通缩,陷入旁氏借贷,如果当初重来走另一条路会完全不一样。

  P2P当初想要快速做强做大,反正要通胀嘛,18%利息算毛,以后都不是钱,反正这钱是到处流,最后却当了接盘侠,跑路吧。那你仔细一想想,他接的是谁的盘呢?()

  人民币想国际化是要配套很多改革的,首先是要自由浮动,不再由政府操控,第二是财富要有载体,你现在地皮是国家的,矿是国家的,外国人拿人民币什么都买不了,总不能拿着来一二线炒楼吧,所以这会是一个长期改革的过程,不改革就很难看到前途。

  现在是美元加息周期,全世界的美元要回到美国那里去,所以流动性谁都缺,然后美联储顺势完成缩表。

  美联储为什么要加息,就是因为如果美联储不加息,未来一旦再发生危机,那美元就裸奔了。美联储接下来一定会迅猛加息,毕竟现在夜长梦多,现在这世道谁也不知道会出啥意外。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能收缩,从而对房地产造成压力,对于刚需,我同情你,但是有的人欠了一屁股债,然后来天真的以为钞票会无限的印下去,最后印的纸币作废,从而自己也可以赖账,对于此,不要多想了,坚持到下轮货币扩张周期吧。

    房价一旦下跌,房子就会变成风险资产,真的跌了敢不还钱试试?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央行不敢放水,他敢接着放,出来的全会转成不良贷款,债务会越滚越大,银行会破产的。

    房产价格一旦破裂,那就一文不值。房地产的核心就一个字,钱。所以外汇飞速增长,央行释放流动性全进房地产的时期,他绝对不可能跌,他还得涨,你再调控有个鬼用,

  反过来,外汇占款飞速下降,央行全面紧缩你指望他能涨,这可能吗?

  一年十几万亿才能拉住房产,以后有这么多钱吗?所以,盯死钱就行,外汇占款继续下降,央行继续紧缩,他就涨不起来。

      经济一旦进入通缩阶段,你不能按现在的收入去预估,可能投资啥的都不赚钱,能有工作就是硬道理。

  不要急于买房。16年上半年所有的资金已经全部进楼市了,绝不要相信楼市还能涨,那是房托吹出来的。

  前几年的口号是一铺养几代人,现在你看商铺还有人要吗?金融属性越强的产品,一旦跌价决没有任何人接手,

  这里有很多人是刚需,你们的苦恼我很理解,只要你不是作死炒楼的,贷款一般也不过几十万,熬一熬,几年就过去了,下一个周期来临了以后日子就会轻松一点。

  这个周期的前奏已经过了,再过个两三年就进入尾声了。

  如果你不知道这是为什么的话,你只会感受到,物价渐渐开始平稳了,市面上的生意开始不好做了,越来大家越没钱了,玉石文玩古董红木这些泡沫这两年有没炸的吗?开始裁员减薪下岗了,这时候这个周期已经快走进底部了,马上再过段时间又是新周期了,这时候满地的资产,但大家只要钱。

  所以普通人的人生就是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几个潮起潮落,一辈子就过去了,往往发现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所以你要好好的看,你看明白了整个过程,你的人生以后就不会吃大亏。

    中国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精明。所谓买蛇放生,特别是一大堆蛇,我不信,应该是高端餐饮和皮具这两个产业链不行了。

过去一年,中国各种稀奇古怪的放生事件频发,本质上反应的是中国的养殖业正在走入萧条,而且下游产业正在破灭。

  再比如标普前不久刚刚下调了美国某家房地产公司的信用评级,这家美国公司刚刚在资本市场上大发神威,有人说,这家公司买股票是因为股票价格高,真懂行,如果你能看明白这句话,你就知道为什么地王频出,以上故事是发生在美国,

  2010年,国资委宣布了所谓的退房令,也就是部分央企还能参与房地产,其他企业将逐步退出。在那个时段,也是一个地王制造的十分疯狂的年代,

  09年中化40亿拿下广渠地块,让败北的潘石屹大喊,就是盖房子不花钱他也得赔,个中原因你可以细细品味。

    所以最后记者写啥你们信啥,他说通胀你们说对,但是跌价的时候他不说,最后忽悠得你们都以为还在通胀。上面的不能告诉你们正在通缩,

  大多数学者都是没发迹的时候是水平最高的时候,郎咸平现在写的东西还能看吗?郭德纲天桥说书的时候绝对是他相声生涯的巅峰,

  其实人的一辈子碰上这种拐点的机会不会多,抓住一次机会这辈子就转折了,但是切忌不要贪,能上去一个阶层就不错了,这世道,钱离了手就回不来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大哥也有走麦城的时候,国家不是万能的。

  2019年这个周期将结束,能活下来的都是好企业,宁愿少利润也要尽量缩短帐期,因为货币政策一定是保密的,否则被人知道了时间套利了,这责任谁也负不起,

  美联储这次是不是要加息,这个答案值1000亿美金,美联储要的就是别人看不懂。

  新闻大家要学会看,比如这条,发改委:进一步引导利率下行空间依然很大 政策仍须进一步着力。意思是赶紧放,不放下面的都快死了 。

  再比如,央行副行长:现在流动性充裕 可以支持各个市场,14天期逆回购操作给了市场更多的选择

  恰恰相反,说的是现在流动性充裕,我们不用放了。逆回购从7天变成14天,其实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成本,这是收紧的标志。

  所以你们要是看不懂这样的新闻就会被忽悠。

  这种工具用的越多,越说明央行现在不敢放水,现在是金融绑架媒体倒逼央行放水,什么三天两头开发商跳楼,开发商死了多少,那全是在造势。

  退潮了,谁能带着自己的钱撤退,谁就是上轮经济周期的大赢家,然后负债的那部分人,就是这个周期的牺牲品,

      以后这个国家要回到老实工作,劳动创造财富的年代了,无贷款很好,你以后会是受益者。现在市面上的繁荣都是欠钱欠出来的,

  现在还保有大量现金的人,等于收到了这个周期的虚假繁荣的好处,又没有负担成本,因为全让别人承担了,所以他们是幸运儿

    1、中国是世界最大工厂,俄罗斯那是卖石油的,跟委内瑞拉差不多的货色,拿俄罗斯来比,简直似是而非,

中国现在面临的危机就两个,债务压顶,产能严重过剩,中国一旦加息,债务危机就可能炸,所以我们必须扛住

2、基础货币投放,只要看外汇占款就行,

3、现在的信贷扩张已经到极限,再放下去,银行有破产的风险,以后美联储加息后,这些钱还会去冲击汇市,国家最怕的就是这个,想指望央行放水来给你们解套?做梦。

  4、中国不加息?只会是名义上的不加,一旦国内外利差迅速减少,你想不让人出国就得给好处。

  **拿稳你的钱,不要去做任何冲动投资。你看看你的周围,所谓的有钱人和中产,他们手头还有多少人有现钱?

  人人都觉得人民币要变草纸了,人人争着投资,个个欠了一屁股债,说起来财产全是不动产,

  现在大家是挣到钱的机会多了还是少了?所有人房贷越来越多,这时候手里有钱的人变成了稀缺资源,钱又值钱了,

  这一波财富洗牌,首当其冲的就是手头有大负债的人,富人和中产,

  拿好你的钱,不要想着去股市搏命,一百万最好分三个银行去存着,这时候你就是狗皮膏药,牢牢的粘在历史的大车上,不要被甩下车,下一波大潮来临的时候,你就是最先复苏的人。

    下落的过程中会有无数的跳升,这都是陷阱,别去抄底,抄在半山腰上的人不值得同情 

  如果房产套牢了,这辈子只能靠自己人解套了,不像香港那么幸运

  筹码没兑现之前就是纸上富贵。一人买房,全家出钱,一个家庭未来十几年的购买力全被消灭。

  一业兴而百业衰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最终我们还是要回归到劳动致富才行。

  什么是真正的复苏?当美国开始复苏,这就是真正的轮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