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常见问题之二: 咨询多久我能好?
来访者踏入咨询室,带着他对咨询效果、咨询师的期待和设想,来访者花了时间跟咨询师谈论自己和自己遇到的困境,自然会期待咨询师能有一些方法,使自己状态好转或者问题解决。
有的来访者会就这个向咨询师提问:“老师,我多久能好?”,“老师,为什么我还是不能处理好关系”,“老师,我们咨询了20次了,还得多久?”。面对来访者这样的需求,咨询师如何理解,如何回应呢?
我们在此收录了
执业咨询师在实践中自己的理解和处理
罗列了书籍和文章相关部分节选
以及中启心理赵老师对此的剖析
希望能对您有所启发
“咨询师说”
咨询师大师兄:我过往接的咨询中以“关系”问题为诉求的比较多。这肯定要追溯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模式中去。所以我没有主动与来访者确定过咨询次数和目标。“需要多久才能好?”这样的问题,我想是一直常盘桓在来访者心里的。会在某些时刻问出,刚接咨询时会感到压力,觉得来访者在表达不满。后来我总结:个案提出尖锐问题的时刻,基本是在咨询进行了一段时间,咨访关系较为稳定,咨询陷入较为艰难的阶段。“需要多久?”并不是来访者真正要询问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在这样的艰难时刻,咨询师,你准备怎么办?这时需要咨询师的“真诚面对”,来访者期待从咨询师那里获得前行的动力。
咨询师喵小渴:来访者对咨询师提问“还需要多久/多少次能解决自己的问题”的时候,一般容易出现在咨询刚开始的阶段,或者说这是一种来访者还没有进入“咨询状态”的信号,还没有启动内在资源参与到自我修通中来。咨询师可以给出一些增强来访者信心的回应,要明白来访者不是真的要你回答具体的时间和次数,来访者心里面需要有一个关于自己投入多少的准备,时间、精力、金钱投入的程度背后,是自己可以投入进与咨询师关系的深浅程度,也是在询问和试探咨询师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
咨询师辛晴好:来访者的这类问题,看上去像是对咨询师的“考验”,往往会让咨询师产生挫败感,这种压力的缓解主要是看咨询师能否真实面对自己的局限和不足,给来访者一个真诚的反馈,如果真诚,即使不足,也可以继续下去;从双方情感互动的角度上理解,来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心理上可以理解为想要“依靠”或“依赖”咨询师,如果咨询师能有容量接纳这样的心理需求,对这类问题自然就从容了,咨访关系也就有了发展空间。
咨询师小黑:经常遇到来访者初次或前两次问我这样的问题,我是什么问题?能解决吗?多久能好?此时我感受到的是来访者长久以来的困境被看到和理解后,既生出希望,又开始焦虑不安。咨询师似乎给了自己希望,但在自己的成长历程中又没有经历或目睹过“解决”或“达成”的路径,此时的希望反而增加了不确定感。这种情况我会做一些给来访者增加确定感的处理,比如把议题明确化、说明可能的成长路径、探讨近期可以努力的方向,哪怕是留一点思考的小作业,都有助于增加来访者的确定感,缓解焦虑。不过归根结底,能够真正给来访者确定感的还是咨询师本人温和而有力量的人格,这是任何技术无法达成的,靠的是自身的修炼。
咨询师拾陆:乍一听到这个问题,很强烈的压迫感袭来,仿佛来访者在抱怨咨询没有效果、自己状态不见起色,需要我调整方向、方法等等,进而就会产生无能、无力的感觉,伴着沮丧。
静下来想想,这的确是来访者隐晦的“攻击”,但她/他为什么不满意?拐着弯儿想说什么呢?
我转念想到为什么自己对咨询师没有“疗效”的抱怨和追问?一方面可能因为自己对心理咨询有更多的理解和更深远的期待,但更重要的是,咨询师没有和我一样固著在“问题”的表层,ta理解到我的诉说背后的痛苦、纠结和期待。静静的三言两语让我感到被深刻地理解和共情,同时也将仿佛两难的困境拨开了一个维度/一片空间,容我喘息,任我更自由、更有建设性地思考和成长。如此,我不会产生来访者的不满、疑惑和抱怨。
因此,“多久才能好?”的弦外之音也许是“你到底理解不理解我?”。
“书上说 ”
一、摘自百度文库:《咨询效果与咨询期待的相关性研究》
背景:通过对156位来访者进行《心理预期量表》《心理咨询效果评估量表》《社会角色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咨询效果与来访者的个人承诺之间呈正相关。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专业性期待程倒“U”型相关。
从中得到对咨询工作的启示:咨询是“助人自助”,所以个人承诺越高,效果越好。来访者对于咨询师的专业性的适当期待有助于咨询效果,期待过高反而影响咨询效果。
建议:所以咨询师调动和促进来访者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解释和沟通,调整来访者对咨询师的合理期待,建立符合心理转复规律的预期,是保证咨询效果的重要内容。
二、摘自《心理咨询,该如何期待》
问题行为曾经是具有适应性的,到固化成症状不再能适应新的环境,其中有“时间”做了积累。用很久时间积累的肯定也需要用比较久的时间来解除并建立新的连接。试图越过时间这个最公平的度量衡,在生命和症状之上制造人为的奇迹。这是不合理期待。
三、摘自丹朱AI《心理咨询需要多久?——来访者最困惑的一个问题》
在开始第一次心理咨询前,有些来访者会问些问题。最常见的问题是:“心理咨询需要多久?”出现频率远远高于第二常见问题。这很可以理解,毕竟好多中国人对心理咨询不太熟悉,想要在开始之前多一些认识,无可厚非。
我通常没有办法给出精确答复。不是敷衍,而是这个问题涉及到的变量太多。如果问开车去某地要多久,那要综合考虑这个地方有多远、开的是什么车、司机技术好不好、道路是否平坦、晴天还是下雨、路上有没有加油站,然后才能做出回答。心理咨询也一样。
那么,心理咨询需要的时间,跟什么有关呢?变量可以分成三大类。
1、来访者因素:来访者的期望值、人格基础、领悟能力、成长意愿、社会支持;
2、咨询师因素:咨询师的流派、专业能力、人格健康程度;
3、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匹配程度。
“赵老师说”
这个问题取决于来访者、咨询师对咨询工作的定位。
咨询工作的工作面既可以是现实问题的解决,如情绪问题、行为问题、关系问题、内部冲突问题,也可以是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意义的探索这样的议题。这取决于来访者的自身需求定位,与咨询师在互动中通过对来访者的解读得出的工作目标定位。
另外,还包含咨询师是如何定位咨询工作的。是定位在问题的解决和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定位在对人生、过去、未来的思考上?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看咨询师能否在一个问题上看到更多影射和链接着的复杂内容,从而获得对人生的重新认识,有机会帮助一个人对他的生命进行重新书写。
现实问题解决可以是10次、20次,甚至100次。但如果来访者思考的是家族的来处和去处、家族延续的方式这样的议题,这可能就不能用时间来定义了。咨询师自己能走多远,才能带领来访者走多远。咨询师自己生命谱系越丰富,范围越宽广,越能够根据来访者的需求帮他定位他的生命谱系,为来访者建构出适合他的人生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生命表达方式。如果把咨询工作放在人类繁衍的时间长河里,来访者作为其家族繁衍的其中一环,这一环的改变,就是整个家族发展方向上的改变。
咨询师对于存活在世间的生命体是否能够感怀,观察,理解;是否有兴趣体验不同的生命结构,拓展自己生命的宽度,增加自己生命谱系的颜色;是否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丰富来访者的生命,使与自己相关的生命体在未来的延续上有所改变,这是作为咨询师应该问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