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旧事之陆见深(上)
宗弟:
所寄食谱已收到,按着做了一顿狮子头,正是当年云竹做的味道,肉馅里裹了蚕豆,正好中和油腻,见深跟命一样,这一顿只吃这一道菜了。今日,是我夫妻结缡二十载。当年初见,正是在天平山,漫山红叶犹在眼前,如今自家也种,虽然也爱看,但更怕秋后落叶遍地,还要打扫收拾。这些年,家中大小杂事,我都亲力亲为,真是手足胼胝了,想起当年在家做小姐的日子,倒觉得这才是人间烟火呢。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倩娘和宗君二人下了车,已觉清寒水汽扑面。山庄门前,早已候了引客的家仆,见他姐弟虽年少,却也十分恭敬。
“汪家大少爷,三小姐到。”见过请帖,两人进门,今日是天平山庄女主人徐媛徐先生寿辰,其夫范允临是北宋范仲淹后人,进士及第,如今赋闲在乡,与夫人筑室同居天平山下,乐享山水。徐媛亦是吴中才女,工诗词,曾在汪家书院授课讲学,为人颇得称赞。
进了第一道门,却还不是正门。两人举目望去,第一眼,是层层染染,堆叠如霞的枫叶。第二眼往下是对面水岸的山庄楼阁。第三眼,是他们与山庄之间的一片水域,这时节,草木萧瑟,湖上全无生意,且喜水色清澈,照见红叶与楼台,上下互对,浑然一体,仿佛又造出一个水中世界。
两人前后上了水上的一道曲桥,渐渐走至山庄面前。天平山是范氏祖坟所在,本无居处,数年前,范先生依山为榭,带以修廊,引泉为沼,通以石梁,遂成山亭水阁,宜居宜游。此外,这漫山红枫也并不是天生,而是从福建移植所来,经年累月,才有现在这般繁茂气象,可谓穷极人工心力了。
宾客多在主厅岁寒堂中叙话,多是范先生的友朋。倩娘和宗君是小辈,又是受徐媛所请,便不去这人多处。
主堂往后,东侧面阔五开间的来燕榭中,范家女乐班中的小娘子们正缓发丝竹,轻按红牙,曲音袅袅,歌喉娇娆。
“徐夫人,这身衣服真是好看,时兴的花枝纹样,衬得人越发秀气了。”
“裁了将近二十尺布才做的一件,不好看也觉得好看了呀。”
倩娘和宗君循声而去,果见女主人徐媛被女客们团团围绕,言笑晏晏。
“你们才到呀。”徐媛望见两人,又多几分喜色,“今朝天冷,快进来说话。”
徐媛素喜交游,与吴中才媛们多有往来唱和,如今虽已四十,仍是不改脾性。汪夫人陆氏生前与她便交好,更开玩笑说要将儿子过继,如今,人走情却不凉,徐媛更怜爱这小儿女们几分,两家人过往频繁。
两人一左一右被牵进室内,坐在一边榻上,徐媛又给他们一人塞了一个汤婆子。
“我先和姐妹们说会话,你们随意看看。”徐媛又让女婢沏了热茶,递了果饼,“你们喜欢唱曲子的,只管叫笛师给你们吹,这会儿也无外人,随你们作兴。”
“今日是徐姐姐生日,我们怎敢造次,你唱了,我们才唱。”倩娘道。
“小嘴倒甜,这声姐姐,我自是领受了。”
妇人们说话,不是小儿如何,便是琐事细碎,倩娘和宗君听了一会,也不得趣。便起身去看那桌上一些礼物,一看,大多是什么瓷器玉石,书画字帖,新意缺缺。稍微可心的是一幅绣物,出自松江顾氏,绣的正是这山庄景致,画中有邻水亭台,中有夫妻一双,闲看水色山光。
“三姐,你送的什么呀,也不跟我说。”宗君问道。
“喏,是我自老家带来的,不是什么稀罕物。”倩娘自袖中取出一方小盒,盒上贴一封条,写的程君房制。
“呀,这还不稀罕,我那只有程先生徒弟方于鲁的一小块墨,都还紧着用呢。”宗君嗔道,“那以后我可都向你讨了用。”
“你又不临帖习字,没的浪费好东西。”倩娘拍开弟弟欲拿墨盒的手。
“你给了我,我便好好练字,拜你为师。”宗君又开始撒娇。
“那先跪下,拜师磕头。”
“这么多人,我们回家去行拜师礼好么?三姐。”
“谁要拜师?谁要拜师?有没有拜师宴可吃呀?”没想到这戏言被徐媛那边听到,女客们自然不放过这调侃的机会。
宗君面软,连连摆手,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去。
“你怎么总被姐姐们欺负,也不会回嘴。”徐媛笑道,“小时候那件事闹得全城皆知,你可还记得?”
“什么事呀,快说来听听。”倩娘自小与姐弟们分离,故不知这秘闻。
“徐姐姐,高抬贵手,小时候的玩笑事儿,休要再说了。”宗君脸都红了。
“都说全城皆知了,说与不说又如何?”倩娘上前将那墨盒递给徐媛,“好姐姐,你不是早看上我这私藏的墨条,如今包了给你,快说与我听听吧。”
“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所谓汪家公子做新娘,各位都还记得?”徐媛快快收了墨盒,也果然守信。
“这么一说,倒还真有其事,说是那年,汪家带儿女们去吃喜酒,小姐们看那新人拜天地的场面甚是热闹,回转家中,也想仿效一出。”
“可是新人去哪里找呢?”徐媛卖了个关子。
“那两位小姐啊,便将家中两位弟弟叫来,一个扮新娘,一个扮新郎。”
“正是,那新郎自是换身衣服就好,新娘,便不太同了,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呢。”
“那小新娘,不过六七岁,尚未留出长发,只得扎了个花儿在头上。两位姐姐又拿来夫人的胭脂水粉,螺子眉黛,将那一个小郎君描得如花似玉,面若红霞。”
“眼看新人已有,那姐妹们又找来家仆做仪仗,锅碗瓢盆都拿来做那锣鼓敲打。”
“最后新人堂上对拜,那新郎官不慎踩了新娘子的裙子,两人摔在一道,乱成一团,盖头都翻了。”
女客们你一句,我一句,已将事情说了个七八分。倩娘听得津津有味,眼前似再现了那日情景,这件陈年趣事,当事人可半个字都不曾透露过呢。
“我当年还小,都是大姐二姐哄我的,我又拗不过,还不是随她们摆弄啊。”宗君丢下这句话,不知是说给倩娘听,还是自我安慰,逃也似的离开了。
再见宗君时,已是这日晚宴,听莺阁中宾客满座,共赏戏乐。范家家班,位列苏州城内上三班,可是与申相国府班子媲美的,班中尤其擅演《祝发记》,今日,许多宾客来此一为祝寿,二也为饱饱眼福,自申相国去后,班中伶人四散,拿手戏《鲛绡记》已无后继,而范家班却如日中天,常演不衰。
此时明月盈盈,繁星在天。倩娘在后边看女伶们扮妆穿戴,扫眉贴花。
忽然听得前面鼓响,又一声铃音,继而歌唱起来,听他唱的是:
大罗天上三宝尊,第一大愿度众生,三清应化天尊。消灾障,福寿增,第二大愿保长生,玉皇赦罪天尊。祝风调,祈雨顺,第三大愿定乾坤,雷声普化天尊。炼丹药,施法明,第四大愿救众生,兴行妙道天尊。青华府,救苦尊,第五大愿度亡魂,太乙救苦天尊。
倩娘曾随祖母习过经书,知道这是一段道家话语,却不知还能如此唱念出来,又合韵律节拍,嗓子亦是清亮高远,不带杂音,不脱音节。见他唱得好听,便不免想去看。
场上果然是一位身穿藏蓝道袍,头戴混元巾的道人,却很年轻,面目清秀,神态恭敬。口中唱念,手中击打配合默契,断句分明,鼓、歌、铃环环相扣,无一丝脱节,可见也是从容老练。
一曲歌毕,那道人行了礼,便下去了,也不在客席,熟门熟路一般,走出院门,隐在了夜色中。
“徐姐姐,那是谁呀?”宗君问。
“那是园外白云观中的陆道长,今日来给我唱《五拜愿》祝寿的。”徐媛道。
倩娘刚从道曲中回过神来,一听,又生好奇,这样一个看起来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后生,却如此不染俗尘,笃定整肃,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