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法语字母起源之前,你必去的一处巴黎景点... | 法语字母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谈到了发明文字的三个原因:1. 便于双方在距离遥远的情况下相互沟通;2. 用画图来传递信息虽然直观、方便,却很容易引起他人的误会;3. 同一种事物在不同人的笔下可能有不同的画法,容易给大脑造成认知负担。为了便于他人识别,原始人逐渐让自己的图像向事物的共同特征靠拢,由此产生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文字——象形文字。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古埃及文字,及它与字母之间的关系。
在巴黎市中心,香榭丽舍大街的东端,有一座著名的广场——协和广场(Place de la Concorde)。这座广场于1755年建立,起初的名字叫做“路易十五广场(Place Louis XV),是为了纪念于1744年驾崩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法国大革命时期的1793年的1月21日,国王路易十六曾经在这里被公开斩首。1794年,这座广场被改名为“协和广场”,象征法国大革命之后不同社会阶级之间的和解。↓
协和广场在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座高达22.5米、用红色花岗岩制成的古埃及方尖碑。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不是法国巴黎的广场吗,怎么会有古埃及的方尖碑?难道这是因为广场设计师特别喜欢古埃及的建筑?其实,这个重达227吨的大家伙当真是古埃及的方尖碑,原本与它的孪生兄弟一起,矗立在古埃及著名的卢克索神庙(Luxor Temple)入口处。↓
卢克索神庙这座建造于公元前1400年的方尖碑之所以不远万里来到法国,是因为在1833年,奥斯曼帝国在埃及的总督穆罕穆德·阿里帕夏(Muhammad Ali Pasha)应法国的要求,把它作为博取法国好感的礼物,送给了当时的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Louis Philippe)。
这份礼物对法国有着三重含义:
1.法国对罗马帝国先例的模仿
在城市重要广场上竖立方尖碑的做法,始于罗马帝国。世界上现存的古埃及方尖碑共有29座,其中9座在意大利首都罗马,数量为世界之首。这些方尖碑多是在古罗马帝国占领埃及时期从埃及运往罗马,象征帝国的权威与荣耀。以罗马帝国后继者为己任的法国,模仿罗马帝国当年的做法就成为了自然之举。
2.埃及成为法国对外扩张的重要目标之一
另一方面,当时的法国已经成为世界列强之一,在对外扩张的道路上渐行渐远。而扼守欧、亚、非三洲交接处,自然是法国扩张战略的重要目标。就在这座方尖碑到达巴黎33年前的1798年,拿破仑一世就曾经率大军入侵埃及。虽因受到英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夹击,法军最后不得不放弃对埃及的占领,但战略意图由此可见一斑。
3.学术研究表明古埃及很可能是西方文明源头
此外,启蒙运动使得学术研究在法国日渐兴盛,越来越多的历史、语言、考古等人文科学研究均指向一点: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很有可能就是西方文明的源头。一时间,埃及研究成为法国学界的热门方向之一。在拿破仑当年远征埃及的大军中,就有一百七十五名各学科的随军学者及成百箱的书籍和研究设备。对学术研究重要性早有认识的拿破仑,为此还下过一道著名的命令:“让(驮箱子的)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这座在1836年10月25日被竖立在巴黎协和广场上的方尖碑,也由此成为了帝国文治武功的象征。↓
方尖碑当我们走近端详这座方尖碑的时候,往往会被上面的铭文所吸引。这些看上去像图画的文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吗?↓
巴黎卢克索方尖碑上的铭文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把视角切换到古埃及人自己:假设你回到公元前5000年的埃及,成为了一名能够识文断字的僧侣或书吏,你会怎样设计埃及的文字呢?
古埃及文字的第一种功能:表意
首先,表意象形文字一定是最直观的方案。这一点很好理解:通过总结事物的普遍特征,把事物的外形抽象、简化成一个个象形文字,一目了然,简单易懂。例如下面这个图形,表示的就是“鼻子”的意思。↓
一只古埃及人的鼻子 VS甲骨文中的“鼻子”古埃及文字的第二种功能:作不发音的限定语,类似于汉字的偏旁部首
这是一种很简单的造字法,前提是你得是个好画手。然而,当你按照这个方法,造了许许多多的字时,问题来了:有些概念很难用象形文字表示怎么办?比如“香味”。总不能画一个鼻子,一朵花,一个笑脸吧?这也太复杂了!再说,造字的人认为花是香的,万一认字的人对花粉过敏怎么办?(大雾)
其实这种难题,古代中国画家也遇到过。比如,爱书画不爱江山的北宋皇帝宋徽宗,曾经就出过这么一道题目,来考察画师的水平:踏花归去马蹄香。这道题目,难就难在:踏、花、归去、马蹄都是比较具体的事物,唯独这个“香”字,很难用具象的方法表示。
冥思苦想一阵后,各位画家纷纷动起笔来:有的在“踏花”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在纸上画了许许多多的花,一个人骑者马踏花而行;有的干脆把焦点放在“马蹄”二字上,整幅画面被一只大大的马蹄占据;还有的干脆画了一位扬鞭跃马的少年,在傍晚的道路上奔驰...宋徽宗连着看了几幅,都不满意,眼看着就要失望地宣布考试结束时,一副构思独特的画吸引了他的注意:只见画面上,两位结束一天游玩的官人,正骑着马飞奔在开满鲜花的林间道路上。落日余晖中,马儿疾驰,马蹄轻扬,几只蝴蝶追着马蹄翩跹飞舞——好一幅“踏花归去马蹄香”! 宋徽宗连连叫好,当即宣布这幅画的作者为当日优胜。↓
踏花归去马蹄香这位画师之所以能够获胜,关键在于他能够用闻香飞舞的蝴蝶,来表示“香味”这个抽象的概念。因此,上面那个看似棘手的问题,也就有了答案:遇到比较抽象的概念,用已有的、与这个概念相关的象形文字来标记即可。这就好比汉字中的偏旁部首,用来限定、提示某个字的意思。
例如,上文中那个鼻子的图形,既可以单独表示“鼻子”的意思,也可以与其他文字组合起来,提示该词的意思与“鼻子”有关,但在词中不发音。比如下面这串带有“鼻子”的古埃及文字,所表示的就是“香味”的意思。↓
古埃及文字的第三种功能:表音
象形文字虽然直观,却有两个无法避免的缺点:首先,事物的数量是无限的,即便是采用象形和象征相结合的方法造字,文字数量也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其次,某个字的发音和它所代表的含义是分开的。随着字数的逐渐增多,需要单独记忆的发音也将变成一个天文数字。
然而,古埃及文字在发展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其字数逐步稳定在700字左右,在之后的年代里还有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汉字与古埃及文字一样,在根本上是一种表意文字。不过,为了提高效率,方便记忆,部分汉字除了有表意的功能,还可以与其他汉字或偏旁部首组合而成一个新字,并在其中表示这个字的发音,即所谓“形声字”中的“声旁”。
比如“成功”的“成”字,与提土旁构成“城”这个形声字。其中提土旁表示古代的城池围墙是用夯土建造的,而右半边的声旁“成”则标记了这个字的发音。这样一来就大大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与整体的字数。
古埃及人的解决方案,与汉字中的形声字很相似。就是让原本表意的象形文字,单独用来作表音符号。比较特别的是,埃及文字中的元音,在书写时是被省略的,所以只有辅音被表示了出来。这些表音符号总共可以分为三类:除去本意和象征含义,大多数象形文字,每一个可以代表三个辅音,此外,还有几十个象形文字,每一个可以代表两个辅音。而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当属25个图形符号,它们中的每一个,都代表了一个辅音。将这些表音符号根据需要,灵活地组合起来,就能标记古埃及语中千千万万个单词的发音,与今天的字母相比,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
就像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迈出登月第一步时所说的那样:“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古埃及人将表意文字音意分离的缺点反转为优点,直接根据需要,将文字的含义与发音相剥离,创造出表示单个辅音的25个图像符号,迈出了人类语言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步。
一种新的文字体系——字母文字,正在向人类社会走来...
附本文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