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琴师》:生命的意义是,安放自己的灵魂

2022-04-30  本文已影响0人  静水JiangJiang

五一假的第一天,看了部小众文艺片:《盲琴师》。

片中主人公米耶特很不幸,因为家族遗传病,12岁开始失明,离家家庭,进入福利院生活。

他又是幸运的。

虽然失明,但是听力极好,钢琴弹得更是好。

学生时,弹琴得到老师极大地认可鼓励;进入社会后,在酒吧里,被波兰爵士音乐协会副主席赏识。

在同学好友的陪伴和副主席的帮助下,米耶特一步步成为钢琴大师。

从世俗的角度看,米耶特算是很成功,名和利都有,更有别人艳羡不来的钢琴天赋。

可是最后,米耶特在29岁时选择了跳楼,以悲情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

1. 童年就是人生的基色

有句话这样说,“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而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米耶特悲剧的人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失明后多次被抛弃,缺少父母的关爱。

身为家中长子,小时候的米耶特,母亲疼父母爱,生活简单美好。

失明是人生转折的开始。

父亲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把他抱到马厩里,然后鞭打马匹,试图让马踩死他。

小小的米耶特,恐惧又绝望。

母亲把他抢救下来,送到了福利院,从此和原生家庭分开,孤独地生活。

没有关爱的生活,是冰冷灰暗的。这成了米耶特人生的基色。

所幸,在他的钢琴成长路上,有好伙伴一路陪伴。

在成长伙伴组建家庭离开时,米耶特没有像普通人那样发自内心地喜悦,反而是悲伤失落,因为这意味着伙伴的离开。

情况还不算太坏。

赏识米耶特钢琴才华的副主席,给米耶特找来了新搭档。在搭档的加持下,米耶特事业更上一层楼。

米耶特想和搭档更进一步,从搭档发展为恋人。

可是从小缺爱的米耶特,并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

和小时候希望被父母爱,却被决绝抛弃一样,米耶特想要和搭档成为情侣,但是方式不多,终不能如愿,再次不能被爱。

这成了主人公人生下破路的开始。

2. 面对孤独

盲人终究和常人有所不同,特别是没有亲情陪伴和温暖的盲人。

米耶特做了新曲,希望有人一起共赏。

可是打了很多电话,无一人能够来到米耶特身边。

孤独,是米耶特需要处理的重大人生课题。

米耶特的处理方式,偏执得近乎癫狂。

他找来楼下的流浪汉听他演奏,为了占有搭档,采取的方式又卑微又极端,要求搭档跟他一起去美国、站在窗户口胁迫她、不允许搭档何必人合作。

不能忍受米耶特让人窒息的强势,搭档选择了离开。

人际关系上的挫败,米耶特的性格愈发糟糕,也乐队吵翻、罢演,日子每况愈下,看得让人心碎。

3. 无处安放的灵魂

再后来,米耶特遇到了善解人意的玛塔。

原以为,有玛塔陪伴左右,米耶特生活可以开始变得不同。

确实一度,米耶特的生活有了新起色,他继续演奏钢琴。

可是,米耶特没法和世界和解,继续和自己拧巴,酗酒、请烂醉的人到家里。

受不了米耶特的任性,最可能走进他生命的玛塔,也离开了。

米耶特,终究不能处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一步步走向了跳楼的终点。

令人唏嘘。

人生在世,才华和事业都不是最重要,安放好自己的灵魂,才是生命终极的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