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与子同袍
古琴是我国汉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也是中国历史悠久、最具民族精神和审美情趣的传统乐器。几千年来,古琴一直是中国文人修身养性的工具和高尚人格的象征,并因其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而为世人所珍视,其遗存之丰硕堪称中国乐器之最!近年来,尤其是在2003年中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古琴艺术呈现出春意盎然的发展态势,实为琴坛之喜。而汉服,即华夏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代表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服饰文明,与古琴同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着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水墨中国风才是经典永留传在我们日常穿着的服饰中其实汉族服装的元素特别少,而且因为日韩潮流的影响,很多年轻人包括明星都是穿着夸张的日韩服饰,那中国的古装真的是糟粕吗?
服饰颜色清新,妆容干净,发型也符合古代发型 ,上袄浅浅的米黄色,搭配繁复的绣花。能嗅到一抹浅淡的花香,月下花朵盛开,花香四溢,此情此景,只适合与月中仙子,对饮这杯花酿酒。 这才是中国女孩的韵味。
这件服饰还是非常日常的,现在很多设计师都是将中国风融合到我们的日常服装中,传承着中华之美,宽松有型的袖口设计的别致,加上腰封显出腰身,在中国的服装中,不管男女,腰封都是很重要的搭配。
这里的汉族服饰都是简化的,化繁为简,钢架符合现代人的穿衣日常,这件衣服内搭水绿色长裙 ,彼泽之陂,有蒲有荷,碧落莲叶低雾霭,藕荷香,溪水袅袅美人语。
琴德修养的外化
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方为“君子”。而古琴作为教化人伦的乐器,在演奏过程中自然更加重视服饰礼仪。
在传统的士大夫眼里,弹古琴不是一个简单的娱乐项目,而是一个修养身心与净化自我的过程。在他们眼中,古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一件参禅悟道的法器,所以对弹琴的时间、地点、场地、环境以及心境都有许多的要求与禁忌。这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形式,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琴有二十疵》中有“坐席不正、衣冠不雅、容貌不庄”,古人亦有“不衣冠不弹”,《绿绮新声》中也写到:“衣冠不肃、毁形异服”,不宜弹。这是因为操琴是心灵艺术,既为心灵之体现,自然要郑重自然、清净洒脱。为了利于达到这样的心理状态,琴家操琴时,往往要洁净身心,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汉服是最佳选择)。明代杨表正在《弹琴杂说》中说:“如要鼓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之象表,方可称圣人之器。然后与水焚香,方才就榻,以琴近案”。
仪表本身就是琴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弹琴的礼仪,即“琴仪”,而衣冠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杨表正在书中还写道:“琴本衣冠严肃,体貌端庄,仁德相称为之……毁形异服而抱鼓者,辱圣人之乐,大不宜也”。可见,衣冠不仅是古琴礼仪的一部分,更是琴德的外在表现。
“诸形于内,必形于外。”著名古琴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杨青先生也强调“雅韵华章”的表演形式,即穿中国人的服饰(汉服),奏中国人的乐曲(古琴),更能在俗世中沉淀自己,让音乐与心灵对话,窥见古人的思想境界,达到涵养德性,内外兼修的目标。
所以说:汉服与古琴更搭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