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汇集-补气剂:四君子汤
【来源】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人参 去芦 白术 茯苓 去皮(各9g) 甘草 炙(6g)
【用法】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候;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益气健脾。
【主治】 脾胃气虚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
【证治机理】
本证乃由禀赋不足,或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使其受纳与运化无力所致。《灵枢·营卫生会篇》谓“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云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气血生化不足,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萎白;脾为肺之母,脾气虚则肺气亦虚,故语声低微、气短;脾主肌肉,脾胃气虚,四肢肌肉失养,故乏力;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胃气虚弱,则纳差食少;脾运不健,湿浊内生,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虚缓,
均为脾胃气虚之象。正如《医方考》所说:“夫面色萎白,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言语轻微,则闻之而知其气虚矣;四肢无力,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脉来虚弱,则切之而知其气矣。”其治当补益脾胃之气,脾胃健旺,则诸症除矣。
【方解】
方中人参甘温,能大补脾胃之气,故为君药。臣以白术健脾燥湿,与人参相须,益气补脾之力更强。脾喜燥恶湿,喜运恶滞,故又以茯苓健脾渗湿,合白术互增健脾祛湿之力,为佐助。炙甘草益气和中,既可加强人参、白术益气补中之功,又能调和诸药,故为佐使。
四药皆为甘温和缓之品,而呈君子中和之气,故以“君子”为名。四药合力,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司运化之职,且渗利湿浊,共成益气健脾之功。
【配伍特点】 甘温和缓,适脾欲缓喜燥之性。
【运用】 本方为补气之基础方。以气短乏力,面色萎白,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脉虚缓为辨证要点。
- 讨论钉钉群21734177, qq群391441566 184175668 338228106
- 本文相关海量书籍下载
- 本书下载 https://itbooks.pipipan.com/fs/18113597-317223517
- 本书下载 https://itbooks.pipipan.com/fs/18113597-317261685
【附方】
1.异功散 (《小儿药证直诀》) 人参 切,去顶 茯苓 去皮 白术陈皮 锉 甘草 炒,各等分(各6g)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加生姜五片,大枣两个,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量多少与之。功用:益气健脾,行气化滞。主治:脾胃气虚兼气滞证。症见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胸脘痞闷不舒,或呕吐、泄泻等。
2.六君子汤 (《医学正传》)
陈皮 一钱(3g)
半夏 一钱五分(4.5g)
茯苓 一钱(3g) 甘草 一钱(3g) 人参 一钱(3g) 白术 一钱
五分(4.5g)
上切细,作一服。加大枣二枚,生姜三片,新汲水煎服。功用: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主治:脾胃气虚兼痰湿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恶心呕吐,胸脘痞闷或咳嗽痰多稀白等,舌淡苔白腻,脉虚。
3.香砂六君子汤 (《古今名医方论》)
人参 一钱(3g)
白术 二钱(6g)
茯苓 二钱(6g) 甘草 七分(2g) 陈皮 八分(2.5g) 半夏 一钱(3g)
砂仁 八分(2.5g) 木香 七分(2g) 上加生姜二钱(6g),水煎服。功用:益气化痰,行气温中。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症见呕吐痞闷,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等。
4.保元汤 (《博爱心鉴》) 黄芪 三钱(9g) 人参 一钱(3g) 炙甘草 一钱(3g)肉桂 五分(1.5g)(原著本方无用量,今据《景岳全书》补)上加生姜一片,水煎,不拘时服。功用:益气温阳。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以及小儿痘疮,阳虚顶
陷,不能发起灌浆者。
【鉴别】
四君子汤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补益脾胃之气。但理中丸以干姜配人参为主,既补脾胃之虚,又温中祛寒,具温中补虚之功,而治脾胃虚寒证;四君子汤则以人参配白术为主,重在健补脾胃之气,兼助运化,具补气健脾之功,故主治脾胃气虚之证。
异功散、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与保元汤均由四君子汤加减而成,属治疗脾胃气虚之剂。异功散加入陈皮,益气健脾,辅以理气和胃,适用于脾胃气虚兼气滞证;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又有燥湿化痰之功,适用于脾胃气虚兼痰湿证;香砂六君子汤加入陈皮、半夏、木香、砂仁,除益气化痰外,又能行气散寒止痛,适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脘腹胀痛之证;保元汤加入黄芪、肉桂,去白术、茯苓,纯补无泻,温补阳气之功著,适用于虚损劳怯、元气不足证。
【方论选录】 四君子汤用白术、人参、茯苓、甘草者,白术则健脾燥湿,人参则补肺扶脾,茯苓则降气渗湿,甘草则补胃和中,譬如宽厚和平之君子,而不为奸险卒暴之行也。《和剂》云等分,愚以为药之君臣,剂之大小,又人之所处何如也。(方广《丹溪心法附余》卷十九)
胃气为生人之本,参、术、苓、草从容和缓,补中宫土气,达于上下四旁,而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故一切虚证皆以此方为主。若加陈皮,则有行滞进食之效;再加半夏,即有除痰宽胀之功;再加木香、砂仁,则行气之药多于补守,凡肿满、痰饮、结聚等症,无不速除,此犹人所易知也。而为数方之主,则功在人参。人皆曰人参补气补阳,温药藉之以尽其力量,而余则曰人参补阴养液,燥药得之则臻于和平。(陈念祖《时方歌括》卷上)
【医案举例】 一小儿饮食停滞,服消导之剂。曰:此脾胃气虚,不能克化也,法当调补为善,若数用克伐之剂,脾气益伤,饮食愈停矣。已而腹内又结一块,寒热潮热,食少作渴,大便不实,用四君子汤,饮食渐增。又用补中益气汤而愈。(《续名医类案》卷二十八)
中气虚寒,得冷则泻,而又火生齿衄。古人所谓胸中聚集之残火,腹内久积之沉寒也。此当温补中气,脾土厚则火自敛,四君子汤加益智仁、干姜。(《静香楼医案》)
【方歌】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夏陈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除却半夏名异功,或加香砂胃寒使。